当人们回顾历史时,总会不由得感叹:如果……,那么……。可惜,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遗憾——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他希望秦朝基业万世长存,然而秦朝仅传二世即亡。 虽然秦朝基业仅延续了二世,但“皇帝”这个称号却流传下来,为后世历代君王所沿用。上古时期,有“三皇”与“五帝”,可是他们却非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有趣的是,在秦朝之前,君王的称呼却并非“皇帝”,而是后世的爵位之一:“王”。 姬发 王,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商武王”、“周武王”等。《六书·故疑》中有言:“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王”由三横一竖构成,其中横着的“一”来自八卦卦爻中的基本元素:阳爻“一”。关于“王”的本来含义,《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其统治力大大下降,基本依附诸侯而生,这就让诸侯越发大胆:原本称呼为公的诸侯们纷纷称王。等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天子的称呼确定为“皇帝”,王不再是天子的称呼,社会上就不存在“王”了。 秦始皇 到了汉代,为了奖赏功劳甚大的功臣,汉高祖刘邦封赐异姓功臣为王,自此,“王”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后异姓王叛乱,刘邦在将之尽行剿灭后,便只封赐宗室子弟为王,还规定:非同姓者,不得封王。 刘邦定下的规矩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为防止功臣反叛,异姓臣子的功劳再大,最多封侯。当然,也有例外:当拥兵自重的武人权力过大时,而统治者也无力剿灭,仍然会封赐那些人为王,譬如清代的三藩王。 刘邦 西汉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了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宗室诸侯王们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即史称的“七国之乱”。虽然叛乱在三个月之内就被平定了,然而,这却让后世的历代统治者均意识到一个问题:同姓王也不可靠。 故汉景帝之后,历代统治者在对同姓封王时,一般都只是赐其爵号,而不再给予封地。自此,“王”成为封赐宗室的最高爵位,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 更多有料、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正眼看历史”,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