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大泽”考

 逸心茶舍 2018-02-24
     

         ——兼论翁牛特湿地之变迁

                          丹 

泽。一般指水积聚的地方泽、泽、泽、泽等,或指光泽

沼泽指地表过于湿润,常年有薄层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状态,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

大泽:指面积十分大的沼泽地。

翁牛特旗的中东部,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之为“大泽”、“辽泽”等。

一、“大泽”的最早记载

大泽最早记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释文夸父与太阳跑,追赶到太阳。但是,由于太阳附近太热,夸父渴的不行,极想喝水。他去喝黄河与渭河水,把黄河与渭河的水都喝干了,还是不能解渴,夸父又想到中国北方的大泽去喝水,但是,很遗憾,夸父没能到达大泽,就被渴死在路上了。夸父的手杖遗弃在了路边,遗弃手杖的地方,长出了一片桃林。这是我国一则十分著名的神话故事,其意义之大超出了故事的本身。对其解读、评论不一而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不作扩展。只是说明一点,那就是:在中国古代的北方,确实存在着一个天然的大泽,而且这个大泽距离中原不是很远,确切地说距离黄河与渭河不是很远。当夸父追赶太阳极渴,喝干了黄河与渭河水的时候,又想去喝大泽的水,所以说,这个大泽距离中原应该比较近。

对夸父想北饮大泽的描述,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文: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色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渴了,赶到黄河和渭河去喝水,喝尽了黄河与渭河的水还不解渴,便又跑向北方的大泽去喝水,但是,夸父没等到达大泽,便被渴死在了去大泽路上的成都载天山。对这条记载的理解:一是说明了夸父的身世,“后士生信,信生夸父”;二是此条记载证明夸父追到了太阳,太阳于禺谷。为什么这样解释,因为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夸父属于传说中的神人,我们不能以追到太阳肯定会被烤死的现代理论去解释这则神话,我们必须从原文的字义上去解释。也就是说夸父成功了,夸父到了太阳。这与“夸父不量力”的论述虽然略显矛盾,但是,也是相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夸父虽然追上了太阳,到了太阳。但是,毕竟在解决极渴的问题时死去了,这也证明了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有一得必有一失。三是记载了夸父被渴死在成都载天山。

关于大泽的地望方位,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有记载: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文:在中国的北方,有一座阳山,有一座顺山,有一条顺水在阳山与顺山的交汇处发源。在这两座山东边的顺水流域,有一个始洲国,在始洲国的地域内有红色的山峰,有一个方圆一千多里的大泽,在大泽中栖

息着许多鸟类,它们在这里繁殖和迁徙出发。这条记载清楚地说明了大泽所在的位置、大泽所在的地形地貌、古代国家名、以及鸟类的生活情景等。关于始洲国,在《山海经读后感》一文中做过探讨,提出古代的始洲国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这样,既符合西拉木伦河流域有阳山、有顺山、有顺水、有丹山、有大泽的地理标识,也符合西拉木伦河流域夏家店文化时期人类活动的考古成果。

《列子汤问》中也记载了夸父北饮大泽的事迹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列子汤问》的内容虽然称为“列子”所言,但是,学者多以为《列子汤问》就是张湛所作。所以,《列子汤问》中记载夸父北饮大泽的事迹,应该与《山海经》夸父的故事出于同源。

二、《魏书》中关于“大泽”的记载

在《魏书卷一 帝纪第一 序纪》中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又五传至“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又七传至“献皇帝讳邻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

这条记载扼要地说明了拓跋鲜卑人的来源及其最初的迁徙路线。从其“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的记载来看,专家已经确认鲜卑人最早的居住地位于今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以北的广袤土地上。他们的第一次南迁是由宣皇帝推寅组织的,南迁到了一个叫做大泽的地方,这个大泽的面积方圆有一千多里。但是,宣皇帝推寅认为,这里的地气低湿,遍布沼泽,森林茂密,整日几乎不见天日,不适于永久居住,谋划进一步向南迁徙,后因宣皇帝推寅驾崩而未能成行,整个族群继续南迁的计划也停顿了下来。又经历了七任首领(在大泽居住了约七代人),到了献皇帝邻的时候,有神人示言族群应该继续南迁,此时,由于献皇帝邻已老,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圣武皇帝诘汾,他的儿子圣武皇帝诘汾完成了拓跋鲜卑人的第二次南移。

关于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到大泽的地望,有认为是在今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伦湖。这一定位大有商榷的必要,实际上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的大泽就是以今翁牛特旗中东部为中心的赤峰市中东部地区,这里才是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到达的大泽。首先从字义上看,湖,肯定不等于泽,更不等于沼泽,现在的湖肯定也不等于古代的大泽。如果按照现在的水面去寻找古代的大泽,肯定会大错特错。二是从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的时间上看,今呼伦湖岸边有许多鲜卑人的墓葬,可以证明哪里曾经是拓跋鲜卑人的故乡,拓跋鲜卑人的第一次南迁就是从哪里出发的,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以前曾经在那里长期居住。1961年的《文物》杂志介绍,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二千九百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据历史记载,约在西汉初年以前,拓跋鲜卑住在大兴安岭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时间约在公元100前后,从大兴安岭迁到了大泽(准确来讲,是迁到了古大泽的北侧,即今西拉沐沦河北岸,约今阿鲁科尔沁旗南部和翁牛特旗东部以及乌尔吉沐沦河的中下游)居住。拓跋鲜卑在大泽北侧居住了约200年,约在公元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前拓跋鲜卑又迁出了大泽。也就是说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南迁到大泽的时间距今约1900年,而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鲜卑早期墓群2900年以前的墓地,两者约相差1000年,所以说呼伦贝尔鲜卑早期墓群拓跋鲜卑第一次南迁以前的居住地,他们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从今伦贝尔大草原南迁到了古代大泽的北侧一带居住,又于公元300年前第二次南迁到了蒙古高原的今盛乐一带居住,建立了北方极一时的鲜卑国家公元386年,拓跋圭再次迁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94年,拓跋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此,这个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民族完成了鲤鱼龙门的最后一跃,高调登上中国北方的政治舞台,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公元前后,古大泽之地,成为宇文鲜卑人的居住地,也就是后来的契丹人。

历史上明确记载,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段)的鲜卑(鲜卑宇文部)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翁牛特旗的少郎河中上游)流域。后来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也南迁至大泽北侧(今阿鲁科尔沁旗南部和翁牛特旗东部以及乌尔吉沐沦河的中下游)一带居住

三、辽史中关于“大泽”的记载

《辽史·第三十七卷·志第七·地理志一》“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黄龙,北带潢水,冷陉屏右,辽河堑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饶蒲苇。”“丰州。本辽泽大部落,遥辇氏僧隐牧地。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五百。”“松山州。本辽泽大部落,横帐普古王牧地。有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户五百。

这几条记载均说明了,契丹人居住于故鲜卑之地的“辽泽”中。这时候的古代“大泽”已经改称为“辽泽”。这个“辽泽”的名称,是由于族群名称的变换而变换的,拓跋鲜卑人居住的时候叫做“大泽”,而契丹人(宇文鲜卑)居住的时候则叫做“辽泽”了。契丹人是由鲜卑人传承而来,准确来讲,契丹人是由宇文鲜卑传承而来,后来又加入了慕容鲜卑的血统。辽把“大泽”改称为“辽泽”。

四、古“大泽”的位置与面积

古大泽位置在今科尔沁沙地的西端,内蒙古赤峰市的中东部,其中心位置在翁牛特旗的中东部,具体位置大约以今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城西侧的敖包山为西端,东至今翁牛特旗最东边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的三角洲,东西长约150公里;西北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以今翁牛特旗五分地镇西拉木伦河的巴林桥为西北点,沿着西拉木伦河向东到达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另一个起点是乌尔吉沐沦河中游直到下游;大泽的西南起点以今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波罗和硕、以及敖汉旗四道湾镇为起点,沿着老哈河向东北到达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古大泽的形状,西南来自老哈河中游,西北来自西拉木伦河中游,东北到达这两条河的汇流地点,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不规则的大三角形。西侧南北宽约120公里,古大泽的总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包括在此范围内若干条支流水系河道的两侧,也包括此范围内的山地及沙地),其中常年或季节性积有水层的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五、古“大泽”的成因

要了解大泽的成因,须从中国北方远古的大洋说起。有沙漠,必有远古的大海。科尔沁沙地,在5000年以前的时其曾经是一个烟波浩渺古大海,其面积比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两大沙地的总和还要大,这个海曾经是远古的古大海,古大海曾经是与渤海连成一片的大洋,到了后来,在地球板块儿漂移碰撞的作用下,一个是西伯利亚携带着大兴安岭山脉,一个是原始中国地块夹裹着燕山山脉,两个板块在西拉沐沦河畔相遇而碰撞,地面被抬升,结果使中国北方的古大海最终被关闭了起来,在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交汇地带的东部出现了一个大的扇形陆地。在地壳被抬升古大海消失的同时,在今西拉沐伦河与老哈河的中下游形成了两条地质断裂带,古大海的水沿着这两条地质断裂带流出,经辽河汇入了渤海。这个古大海在地球上消失了。

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交汇地带东部的这个扇形地,就是今科尔沁沙地西端的翁牛特旗中东部,在这个扇形地带中,在古代大海消失以后逐渐演变出了古代的大泽。这个大泽的成因,是由于这个扇形地带的西端是七老图山脉的余脉,这些余脉多以东西方向形成了连接着从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浅山地貌,这些丘陵山地山川交错,在山川之间,分布着许多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支流,这些支流的水,均东向流入科尔沁沙地,而且这些河流在当时都是内流河,水进了科尔沁沙地而不能流出,水全部被积蓄在了科尔沁沙地的西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湖面和自然泡沼,这些湖面和自然泡沼交错分布,形成了面积相当大的沼泽湖泊区,这些大面积的沼泽湖泊区就是古代的大泽。

那么,这些大面积的沼泽和湖泊的水为什么不能流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一条横向的山脉把科尔沁沙地的西端切割为两段,使得在这条山脉以西,沙地的水不能流出,日积月累,水面越积越大,自然而然形成了古代的大泽。在这条山脉以东直到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地及其以东的今西辽河两侧,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和沙丘间地也多以沼泽的形态存在。但是,这些沼泽的形态与这条山脉以西的状况相比,情形迥异。这条山脉的西边多是星罗棋布的自然湖和泡沼,这条山脉的东边多是沼泽地。这条山脉是由努鲁尔虎山的余脉向西北方向延伸出来的一条支脉,从今赤峰市敖汉旗的北部向北延伸,跨过老哈河,直到今翁牛特旗的海金山到达西拉木伦河南岸。这条山脉以西以东的大面积沙地、河谷、湖面、泡沼,在古代被统称为“大泽”。这条山脉以西是古大泽的主体部分,包括今乌丹城以及此范围内的许多村庄都曾经是这个大泽主体的湖底。造成古大泽存在的这条山脉,就是今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中南北方向横的松树山,这座松树山十分神奇,动植物资源丰富,是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六、古“大泽”消失

古大泽是什么原因消失的?是什么时间消失的?大泽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大约从距今5000年前开始,大泽附近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起来,干旱时常发生,致使古代的大海逐渐消失,而形成了大泽;大泽又经历了持续的干旱时期,到距今约3000年开始,古大泽也开始逐渐消失。古大泽的消失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因,那就是少郎河原来是一条内流河,此河在松树山的横亘下,河水被全部留在了今翁牛特旗旗政府所在地乌丹及其以东广大的区域内,使这里成为了古代大泽的中心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面,这个湖面西起今乌丹西敖包山,东至今乌丹镇的白音胡交嘎查;北起德日苏嘎查白音汉嘎查一线;南起梧桐花镇的头牌子村至其甘嘎查一线,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这里就是古代大泽的中心湖面。后来,在距今约1500年,松树山山脉在今少郎河的河道上被水切割出了一个大缺口,造成少郎河中游古大泽的湖水大量流出。这个被少郎河水切割的山就是今翁牛特旗政府东27公里处的小响水,山体被少郎河水切割削平出一个深约30多米的缺口,造成了此小响水以西少郎河水位的急剧下降,古大泽中心部位的湖水全部流入了西拉木伦河。小响水以西少郎河两岸的湖面减小和消失了。

古代大泽的中心湖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有许多水系为其供水。当时在今翁牛特旗中西部有许多河流属于内流河,除了少郎河在古大泽时期是内流河外,尚有今五分地川的河、板石吐川的河、安家窝铺川的河、头分地川的河、莫葫芦沟川的河、四道帐房川的河、干沟子三星塔拉川的河、梧桐花头牌子河、板石房子河等,均流入古大泽之地。在这些内流河的下游终点,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今之康家泡子、塔巴乌苏泡子、勃隆克泡子、土沟泡子、下泡子、布日敦泡子、其甘泡子、巴嘎塔拉泡子、乌丹湖(古大泽的中心部位)等。在松树山以东则有阿什罕苏木的大泡子、高日苏泡子、奈林皋泡子;白音套海苏木的莲花泡子、黑鱼泡子、宝泉泡子、双河泡子、大冷泡子;白音他拉苏木的莲花图;还有沙地内星罗棋布的许多无名的水泡子等。这些泡子都是古大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距今约1500年前后,松树山山脉位于老哈河的河道之处也被水切割出了两个大的缺口。这两个被老哈河切割的缺口就是今老哈河中下游的石门子和响水瀑布,这两处山体被水切割出了深约50多米的山口,老哈河水咆哮着通过了这两处山口,造成了石门子以西老哈河水位的急剧下降,在此山口以西,古大泽的湖水被大量流失东去,进入西辽河,最终流入了渤海。古大泽南侧沿老哈河两岸(包括今松山区、敖汉旗之一部)的湖面也急剧的减少和消失了。

七、“大泽”地区的古代文明

生活在距今约10000年的古代先民们,就居住在这个古代大泽的周围。当时,这里的气候温和,山水相连,降雨频繁,树木参天,百草茂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于人类的居住与生存。聪明的先民们,没有辜负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青睐,红山人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世界上十分著名的黄玉龙和碧玉龙就出土在今翁牛特旗境内古大泽的西北边缘,从而使今翁牛特旗有“龙的故乡”之美称。黄玉龙和碧玉龙的出土及研究,把中国的文明史提前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使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世界上被刮目相看。    

八、“大泽”与湿地之变迁   

近两千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气候变的越来越干燥起来,致使以翁牛特旗中东部为中心的古大泽湿地面积出现了直线下降的变化。具体到不同历史时期湿地的变化情况,依据相关记载,经初步分析,在古大泽时期翁牛特旗的湿地面积约为800万亩;辽代时期翁牛特旗湿地面积约为500万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翁牛特旗尚有湿地约180万亩;到上世纪90年代,据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王春浴、王汝槦、田麟杰等研究成果《翁牛特旗水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阐述:翁牛特旗有浅色草甸土23333.3ha、盐碱化草甸土76000ha,加上沼泽土,全旗湿地面积约为160万亩;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据林业部门统计当时全旗湿地面积尚有115万亩;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气候的持续干旱,到目前为止,林业部门统计全旗的湿地面积为45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

九、原湿地多被开发为农田林地

自清朝中期开始经民国到现在,在200多年的时间内,翁牛特旗90%以上的湿地被开发为农田林地。今许多水稻田就是古代的大泽之湖底,辽代的广平淀、白马淀、靴淀、藕丝淀等现在均已经开发为水稻田,如白音套海苏木的宝泉、双河、大冷等嘎查,白音他拉苏木的白音文都等嘎查的水稻田,均属于古代大泽、辽代湖泊之湖底;清朝时期的许多泡子也都开发为水稻田,如白音套海苏木的黑鱼泡子、莲花泡子;建国前后的许多沼泽地也多开发为水稻田,如海金山种牛场、示范牧场、格日僧苏木、海拉苏镇、阿什罕苏木的一部分沼泽地,两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沿岸的大部分沼泽地,现在均已经开发为水稻田;有些湿地开发时间较早,在清朝及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垦种植农作物,现在这些湿地都已经是高产稳产农田,如大兴农场、花都什农场、白音他拉苏木的花都什村、乌丹镇以东以北的平原、老哈河沿岸冲击平原的农田等;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牧区落实农田草牧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翁牛特旗的许多湿地被开发种树种草,这些地方的沼泽地貌目前多已不复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