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边城的大文化

 黄帝书苑 2018-02-24


畹町,一座袖珍的历史名镇,也是中国最小的边境城镇之一。就在这个寓意着“太阳当顶”的边陲小城,承载着百年的历史沧桑。一场见证民族苦难的战争让畹町走入历史和国人的视线,如今走进畹町,还能感受到当年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畹町一度有过国家级口岸、抗战名镇、外交名镇、商贸名镇、文化名镇等多种称号,这里是中国西南的门户,是滇湎公路锁钥,中印公路的纽带。它曾经依托口岸优势,成为西南边陲繁华一时的“小香港”。但是,历史的足迹又一度匆匆把它抛下,这座承载太多历史记忆和厚重文化积淀的边关名城在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每个城市似乎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曾经在历史中沉浮的畹町像是在等待它的另外一次机遇,当人们带着对历史久远的记忆走进畹町,走进现在的畹町边关文化园,突然会发现,尘封的历史记忆重新被打开,民族文化、商贸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珠宝文化异彩纷呈,它们与抗战文化、和平外交文化、华侨文化一起,已经在多年的沉寂和等待之后,重新构成畹町独有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绵绵不绝的文化脉动,成为非经济因素中最值得开掘发展的动力之源。一个带着生命的内动力和厚重的文化的边关文化复合体正以新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资源:建立在历史积淀之上的边关文化园

畹町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镇境东北与芒市接壤,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岸,西部有芒满通道,东、西通道和中部口岸公路均与亚太交通对接。

畹町见之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明清分属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司。这一隶属关系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1932年畹町镇设置,隶属潞西设治局。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后,畹町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

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1952年12月6日,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受保山专员公署领导。1953年改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4年2月成立畹町镇人民政府。1958年至1966年先后将瑞丽县混板乡划归畹町镇,将潞西县的戛中乡及新民乡的9个村寨划归畹町镇。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町市,直属德宏州。

1992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合作区。1999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2005年10月,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瑞丽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芒棒乡和混板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关镇更名为畹町镇,新设立的畹町镇为副县级镇,管辖原城关镇、芒棒乡和混板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城关镇政府驻地。

畹町边关文化园地处畹町镇中心,从翡翠文化园区为起点,沿着原滇缅起始段向北,一直延伸到史迪威公路入口处的远征军抗战纪念馆和红色记忆博物馆,在1.2公里的道路两侧,形成包括古董车馆、世界珠宝博物馆、中缅民俗博物馆、古钱币馆、古兵器馆、珍奇木艺馆等十三馆在内的博物馆群,结合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等抗战文化遗迹,形成一个包括“一路三街”、涵盖多种文化主题的综合文化园区。目前已开发场馆占地面积110多亩,含在建场馆在内,未来总规模占地面积预计超过500亩。

畹町边关文化园创建于2010年4月,前身曾被称为中缅文化一条街,2009年月,滇缅公路抗战纪念馆建成。2010年,古董车馆和民俗馆建成,之后多种主题博物馆群陆续形成规模,形成目前畹町边关文化园多个主题的博物馆群整体规模。边关文化园内的博物馆群由民间人士杨自文投资兴建,现有总藏品4万余件,展出藏品2万件。主题博物馆群展品强调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藏品内容丰富、种类多,涵盖范围广,其中更是不缺乏各种珍品绝品。

畹町边关文化园立足畹町,面向云南乃至全国,向世界浓缩展示和远征相关的抗战文化主题,同时也展示西南六省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通过向国内外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使边关文化园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和最具区域特色的旅游景区。目前,以滇西抗战为主题和远征军纪念馆和“中国第五个二战题材影视基地”正在还在完善建设中。这也为畹町边关文化园增添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历史:一战成名畹町风雨变迁八十年

很多畹町人并不记得畹町解放前是何种模样,只有少数人还知道,当年的畹町只是一个驿站,只有八九户人家。那时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地方会成为挽救中国命运的通道,也没有人想到,这个城市一度繁华到成为中国边境上率先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地方,更无法预知这个小城会几经沉浮,在一度萧条之后,再一次迎来了它的历史机遇。

1932年,民国政府设置畹町镇。但畹町真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则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沿海所有港口、码头均被日军封锁。为了解决援华军事物资的运输,确保抗日大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征得国民政府同意,决定赶修一条由昆明通往缅甸的国际通道。在英国方面专家的建议下,滇缅公路取道畹町,进入缅甸的九谷。在修建这条路的过程中,有3000多名男女民工献出生命。这条路也因此被称之为世界道路史上的奇迹。

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后,3000 多名南洋机工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从畹町入境运往国内抗日前线。日寇为全面占领中国,出兵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保缅甸公路畅通,1942 年 3 月,中国远征军 10 万余人从畹町出境赴缅作战。作战失利,日寇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1942 年 5 月 3 日畹町沦陷,芒市、龙陵、腾冲相继沦陷。1944 年 9 月国民政府重组远征军,向盘踞在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开全面攻势 , 相继收复腾冲、龙陵。1945 年 1 月 20 日,中国军队在畹町黑山门与日军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 , 日军溃败 , 畹町收复。正因为这场战争 , 让畹町名扬海内外。

解放以后,畹町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畹町镇一度改为中央直属独立镇。1952 年 ,畹町作为政务院首批对外公布的国家一级口岸载入史册。当时畹町没有集市,街道两边只有一些废汽油桶和铁皮房。区域和地理位置的口岸优势让畹町迅速发展,从畹町桥头到民主街口的国防街南段,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住宿、餐饮、理发、照相、洗染、缝纫、修理、杂货等店铺比比皆是。其中旅馆、饭店居多,可接纳旅客、也可以存放货物,这个地段热闹非凡,境内外农民也携带粮食、蔬菜、水果、肉等摆摊销售。畹町口岸的开通带动了两地边贸的发展,也开启了一座边境小城的繁华。当时畹町的夜市甚至有过“畹町不夜城”之称。

1978年,畹町在经历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多年冷清之后,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从现在的畹町桥头到边关文化园前,一条路上曾经全是用帐篷搭建的商铺。就连芒市、瑞丽等县市的人都骑车自行车来到畹町。畹町的热闹超过50年代,赶集时上市商品达740多种。境内外水果、蔬菜、日用工业品商贩不分时间,终日营业,外商摊位上的化妆品、打火机、手表、玉石挂件等都成为抢手货。当时每天平均的入境人数达9000多人,而畹町的总人口只有12000人。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320国道翻过黑山门后改道绕开畹町森林公园,从山腰直插瑞丽江边,过往车辆走新线较多,来畹町市区的人越来越少,加上东南亚金融风波等因素的影响,畹町再一次冷清萧条下来。1999年,畹町撤市设区,瑞丽口岸的迅速崛起,畹町的区位优势渐渐减弱,曾经的繁荣变得更为落寞。

2009年,畹町工管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升边关名城,打造文化畹町”的发展战略,把“文化畹町”建设提到了总揽全局的高度。畹町的机遇重新来临。

边关名城,文化畹町的定位不仅体现了畹町城市的个性、灵魂和发展理念,也是畹町工管委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原则为畹町作出的城市品牌定位,其目的就是要把城市品牌定位和它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让边关名城、文化畹町走向世界,集结城市品牌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八十年之后,畹町边关文化园把握住历史文化的脉动,开始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定位,也让这个边陲小城展现出新的值得期待的憧憬。

三、创新亮点:提升边关名城打造文化畹町

民族文化、商贸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珠宝文化异彩纷呈,它们与抗战文化、和平外交文化、华侨文化一起,组成了畹町独有的文化形态。畹町聚集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和边境风情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畹町本土文化,围绕这些素材可以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也成为畹町边关文化园的一大优势。

目前,当地政府充分释放云南勐拱翡翠有限公司民间资本的创造活力和收藏潜力,建设中国远征军纪念园、翡翠文化园、滇缅公路抗战纪念馆、中缅友好纪念馆、中缅勘界纪念馆、珍奇木艺馆等13个博物馆园,以及建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二期工程、红色记忆博物馆工程,在打造中国沿边博物馆之都同时,也是把畹町打造成边关名城精神文化公园,推动畹町旅游二次创业。

畹町边关文化园就是要通过边关名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把畹町独有的“碑、馆、桥”三大文化符号凸现出来,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软环境结合起来,与畹町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塑造结合起来,进而反映出边关名城人文精神的密集程度,折射出文化畹町深层次文化集合的能量,使文化真正成为畹町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

目前,还在继续兴建中的畹町边关文化园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一条极具东南亚建筑风貌的街道也已经初见雏形。沿着这条风情街,十三个主题博物馆均有勐拱企业投资兴建。一个建筑在历史文化之上的复合文化园区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多的时间去打造。

所谓“十三馆”,指的是这条街道上免费对外开放的中缅友好纪念馆、中缅勘界纪念馆、国际邮票展览馆(原为畹町国际邮件互换站)、世界钱币收藏馆(原为民国中央银行畹町分行旧址)、中缅两国勘界畹町会议旧址馆、滇缅公路抗战历史纪念馆、珍奇木艺精品馆、民族古兵器收藏馆、世界名车古董车收藏馆、民族民俗收藏馆、世界珠宝博物馆、世界古董钟表收藏馆、世界古董照相机收藏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收藏馆。每个博物馆几经更名和规划定位,最终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系统梳理的过程,各馆内都依据不同的主题收藏有大量罕见文物和工艺藏品,具有很强的参观、研究价值。

民族古兵器收藏馆: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耗资上千万元。馆内壁柜和陈列架上摆满了来自中国、缅甸、泰国、老挝、日本、英国、南亚等国家的近2000件藏品。这些藏品形状各异,最早的有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劳动,狩猎使用的石器,包括石斧、石刀、砍砸器、石锛、石戈、石矛、石箭镞等。关内藏品还包括商周、战国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各类冷兵器,沿着历史进程的脉络,仅仅通过这些古兵器就能对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畹町边关文化园能把民族古兵器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别收藏,填补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乃至世界冷兵器集中收藏空白。

投资兴建畹町边关文化园的勐拱翡翠是在畹町创业和发展的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杨自文先生一直以来对文物收集和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2009年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在德宏芒市鉴宝,杨自文先生送展的一把十九世纪初期的缅王刀,被评选为德宏州地方最具收藏价值的藏品之一。这把刀以手工传统工艺锻造而成,刀把用足银、象牙镶嵌,刀鞘为足银包裹打造,刀身配有纹饰图案及翡翠宝石等饰物。整把刀所用材质都不尽相同,但造型工艺水准之高,足见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强,从另一个侧面也凸显统治者炫耀权力财富的功利心术。

民族古兵器收藏馆的建成不仅有力地提升了勐拱翡翠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畹町的旅游内涵,从2012年4月试开馆运作,至今已先后接待了数千名游客。

远征军抗战纪念馆:作为滇西抗战的大本营,抗战文化元素是博物馆内当之无愧的主角。2013年4月8日,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试行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在纪念馆内,那段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壮历史重新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当年散落在滇西战场上的弹壳、钢盔、枪炮、水壶、勋章等被精心收集起来,陈列和展示,这些无声的证据无不见证当年悲壮的战争故事。另一个和抗战文化主题相关主题博物馆是古董车馆,在馆内除陈列着多辆世界名车的古董车外,还有上百辆的二战吉普车、摩托车等,这些车辆都在二战的战场上投入使用,多数都和发生在滇缅边境那场激烈的战争有关。它们通过各种渠道被收集、陈列,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些见证抗战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和畹町桥、南洋机工纪念碑一起见证着那段历史,成为了解畹町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机组合。在各种图片资料的展示中,南洋华侨机工抢运抗战物资的忙碌身影、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巴瑞总理并肩走过畹町桥前往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的历史瞬间,都以别样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

区域文化和民俗:畹町与缅甸的九谷镇隔河相望、鸡犬相闻,民族文化、边民文化也是博物馆的一大看点。在民族民俗收藏馆、世界珠宝博物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收藏馆内,大量的藏品展示着地域文化的特色。远古的民族器皿、中南半岛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展示的佛像、泰国的皮影以及大量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服装、饰品、工艺品等,让人仿佛走入了异域国度。

在提到区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时,畹町边关文化园的投资人杨自文曾表达过他的诉求:“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被人们公认的一座天然的民族博物馆。当今民族文物流失严重,在开发西部的同时抢救民族文物,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以我们目前的资金和技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还十分有限,但我们希望以此达到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产业文化:在畹町边关文化园内,以翡翠红木为主题的主题展馆是另外一个主题。在畹町边关文化园勐拱翡翠总部大院内,摆放着一块巨石翡翠毛料,这块石头重达3吨,石面上开有140公分长、40公分宽的口子,显露出里面的石料色彩、质地均为上乘。几年前这块被称作“亚洲一号”的巨石估价就已超过10亿被业界认为是赌石界的“天字一号”。也是畹町边关文化园的镇街之宝。

在木艺馆内,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巨型木艺雕刻展示精湛的制作工艺的同时,也被视作木艺文化的代表之作。

抗战影视基地:由于畹町特定的历史内涵以及畹町边关文化园一条街的文化布局,解放后在畹町拍摄了许多部各类题材的著名电影《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戴手铐的旅客》等。现在,很多有关滇西抗战题材的,或其他题材影视作品都会把畹町作为重要的取景地,近年来著名的影视作品如《中国远征军》《南洋侨工》《铁血通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边境风云》《传奇畹町桥》《告别南洋》《国家荣誉》等都曾到畹町拍摄。

不久前,由台湾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畹町桥》刚在德宏首映;抗战题材电影《亚洲一号》主要拍摄地就在畹町边关文化园一条街。畹町边关文化园已被列为央视第五个抗战题材的影视基地,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示,未来外界也会有更多机会体验到畹町边关文化园的文化内涵。

多主题的博物馆群构成了畹町边关文化园的主体,结合“一路三街“的综合规划,一个以文化为支撑,综合了商贸、旅游、休闲、购物为主题的多功能文化园正在形成。文化是积淀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文化。畹町作为抗日名镇、外交名镇、商贸名镇和多元文化名镇,借助集翡翠、抗战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边关文化产业园的建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畹町小城借助文化带来的新契机也重新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四、机制:用文化打造新的产业集群

文化本身需要用时间去打造。畹町边关文化园从最初的藏品收集开始,从原初的对文化传承和文化收集工作的热情开始,致力于文化本身的留存。在这一文化发掘过程中,逐渐通过系统的梳理,形成清晰分类和主题。目前已经进入更为精细的整理和开发工作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园项目以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畹町边关文化群的整体打造还在起步阶段,它是畹町围绕经济开发区旅游服务基地和云南魅力名镇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定位于建成具有珠宝翡翠文化、抗战文化、和平外交文化、边关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边关文化产业园,打造德宏乃至云南边关文化产业建设的特色园区和文化旅游景点。该项目由云南勐拱翡翠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计划投资6亿元,从2010年建设以来已经完成投资1.63亿元,基本项目建成场、馆、园、区18个,其中特色文化博物馆11个。成为展现畹町魅力名镇风采、边关特色文化以及开展中缅边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靓丽窗口和平台。

边关小城孕育着大文化,畹町边关文化园的建成给畹町的重新起步也带来了机会。德宏州委书记王俊强日前在考察畹町芒满通道、调研畹町边关文化园时,对勐拱企业以博物馆为载体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表示赞赏,对勐拱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高度融合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王俊强表示,畹町边关文化园展示了小城蕴纳大文化和边境口岸新亮点。园区街道建筑极具东南亚建筑风貌,商业网点布局科学功能齐全,展馆内展品丰富,布展合理、讲解很吸引人。企业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当地的历史建筑和特色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加以开发利用,打造新兴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园,这个创意很好。民营企业大手笔建设博物馆组群需要很大的气魄,也展示了企业的宏志,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他鼓励企业尽快把其他项目做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完善各展馆展品分类、标注和保管条件,在专业精细环节上下工夫,吸引更多人到这里感受畹町历史文脉。

打造文化品牌是一条文化产业的创新路,畹町边关文化园在创新之路上,仍然还需要更多的机制保障。目前,文化园区内的项目还没有全部建成,仍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引入,资金上的投入和人才上储备都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何深化产业布局,以重大文化项目、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摆在畹町边关文化园面前突出的问题。

目前,畹町边关文化园通过强势打造,通过从点入手,积累资本、经验和人才,进而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推动整个文化园甚至畹町的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推动文化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用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创造边关文化园的吸引力与生命力。通过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畹町边关文化园以滇西抗战文化为灵魂,以和平外交文化为亮点,以边境文化为支撑来整合与包装畹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来做大做强国内与国外旅游市场,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等手段与方式,树立"畹町旅游目的地"形象,正在将畹町边关文化园打造成一张推广和展示畹町边城文化特色的新名片。

五、效应: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综合开发

从旅游吸引力的角度看来,畹町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环境所带给游客的特殊感受极具魅力。畹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滇西抗战时期所赋与的历史使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承担的和平使命,这种历史使命的体现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来感受、体验,由此可以开发出体验型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展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内在吸引力。整体旅游环境吸引空间巨大,拥有相应的特色旅游资源。

从这个角度上看,畹町边关文化园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文化优势,形成了能够带动整体区域效益的综合产业。畹町旅游资源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旅游环境吸引力大于某一点旅游资源点的吸引力,多民族融合和边疆文化演绎出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资源优势。这让畹町有更多的元素表现它的遥远、神秘、边界奇观以及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在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发展中,围绕文化、自然、生态几大主题大力开发线路型旅游项目,最终让畹町的环境优势得到充分的彰显。

在区位的优势上,畹町是中国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的最捷径点,处于亚太经济圈的核心位置,由昆明至畹町出境经腊戌至仰光深水港作为陆转海的口岸,可以缩短从国内其它省区通过绕行马六甲海峡到达东南亚、南亚及北亚的行程3000公里,是中国大陆运距最短的一条通向印度洋的陆水通道。畹町桥沟通着海内与海外,成为促进口岸发展、经济繁荣的彩虹和纽带。

另一方面,畹町能够依托近百年的历史文化,见证滇西抗战的全部。畹町桥生于战火之中,在抗战时期承担起了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以畹町桥为切入点,突显中国和平外交的光辉历史。以滇西抗战文化为主线,深度挖掘滇西抗战后方大动脉"滇湎公路"的历史内涵,这在当代人心中也许是无法想象的,但这段历史又是不容忘记,是国人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关注的焦点。因此开发畹町滇西抗战文化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更为深远。目前,畹町边关文化园将这一主题和本地的各种资源环境优势结合起来,把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情景体验式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游人去感受滇西抗战的惊心动魄,重新体验那段历史。同时通过丰富图片、文字和藏品系统的展示,通过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旅游线路的立体打造,推进人们对整个畹町的全面了解。对于畹町的整体发展已经凸显出巨大的带动作用。

用文化带动旅游开发,用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充分结合,进而形成边关文化名城的定位优势,这种思路和效应的彰显遭灾畹町的规划之中,综合畹町边关文化园的发展状况而言,文化产业带来的综合效应已经现实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功能方面:畹町边关文化园突出边境城镇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在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区域旅游发展要求,带动了边关文化旅游的重新启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发挥城镇的旅游功能。

风貌方面:畹町边关文化园突出异域风情特色,在文化园区内,沿“一路三街”的整体规划,把博物馆群和民族风情元素有机结合,根据功能布局要求,分区分片通过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与空间结构来体现滇西抗战的历史风貌、民俗风貌与边境风貌,能让旅游者对畹町的整体风貌有直观、充分、全貌性的理解。

生态方面:通过提升与改造现有景观,将原有被搁置的文化旅游元素重新包装利用,甚至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丰富其使用功能。这让边关文化园的旅游看点达到旅游小镇的景观要求,充分运用生态理的念,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畹町。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通过文化的包装,旅游的开发,用特色文化铸就品质,用创意营造经典。通过规划实施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的旅游精品工程,推出具有地域文化优势的差异性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综合文化项目的打造,让畹町走向全国甚至世界。也让文化旅游成为畹町产业结构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借助畹町边关文化园的主题优势,历史正在给这个一度被遗忘的边关小城带来新的契机。区域发展的政策优势也在给畹町边关文化园创造新的机遇。一旦中缅边境旅游开通,畹町口岸也将成为一条旅游通道。无论畹町的明天如何,畹町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地失去与获得,也不断地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并留下自己的脚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