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七年春天,中国皖南休宁县黄村。
清朝康熙年间的古宅荫余堂原址成了一个巨大的拆迁工地。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工作不同,从荫余堂拆下来的散件都被做好标号并仔细包装,有次序地装进海运集装箱。两百余年的清代老宅变成了两千七百多块木件、八千五百多块砖瓦和五百多块石件,被装进十九个四十英尺的货柜,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此举曾引起不小的争议,所以整个拆迁工作进行得相当低调。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四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一场高规格的盛大庆典正在进行中,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及夫人、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塞勒姆市市长、皮博迪市市长和美国十几个博物馆的馆长亲临现场。斥资一亿两千五百万、经过八年的策划和施工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扩建工程完工,其中最重要的是漂洋过海迁置而来的中国清代古民居荫余堂。经过浩大繁复的工程,荫余堂原原本本地在大洋彼岸落户了。
皖南偏僻的小山村本来名不见经传,但因荫余堂的迁建让不少人记住了这个名字:黄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荫余堂的后世子孙迁移他处而老宅空置,到一九九六年被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Nancy
Berliner)发现时,正面临废弃拆除的命运。

经过交涉商议,才有了上文耗时很长、耗资颇巨的拆迁工程,让美国人可以在本土直接参观原汁原味的徽州古建筑。如今,每隔一段时间,来自美国东北大学的师生都会进驻黄村,了解中国农村、了解徽文化,以整栋建筑向美国输出徽派文化的黄村成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古文化的一个窗口。

从休宁县城出发,沿着一条被重载车碾压得千疮百孔的水泥路颠簸前行,二十公里左右转入一条新修的小马路,然后一路上坡,很快在坡顶转弯处看到一个宁静祥和的村落,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荫余堂远嫁美国之后,中美徽文化研究院投入二百多万元资金对黄村进士第、中宪第进行了全面维修。

村两委结合村情,在上级部门全力支持下,对村容村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努力将黄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治、环境优美的新村庄。如今黄村推广乡村旅游已经不成问题,不仅村口建有近两千平方米的停车场,而且村中央有明亮的路灯,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
黄村现存最著名的建筑就是“进士第”了,此宅为明嘉靖十年(1531)进士黄福所建。整个建筑三进四院,依次呈轴县对称布置,布局十分严谨。大门楼有七层斗拱,为四柱三开间结构。

门楼上方竖镶一龙框,上书“乡圣”二字,蓝底金字;其下为繁复的砖雕,正中书“进士第”三个大字,看其风格应该是清代增建的。大门不知什么时候被包上了铁皮,虽锈迹斑斑但也显得颇具古风。

那仪门后宽敞的庭院、享堂内粗大的木柱和莲花状柱础,以及用料厚实却装饰简洁的木顶结构,才是真正的明朝风格。堂侧楹联为近期新建: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


从整体来看,进士第、尤其是内部“光裕堂”,明朝中期遗存颇多,这在木构古建中是不多见的。

原本黄村还有一处更恢宏的建筑,可惜文革期间毁于一场大火,进士第则长时间被当做生产队仓库使用,如今不少其他民居的门楼和墙壁上的字样还有着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

还有座名为“中宪第”的老宅也是村中保护的重点,不过看其门楼上的石雕细节,刀工呆板、人物没有神采,要么就是建宅时粗制滥造的,要么就是近年修葺时重新打造的,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

传统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技术早已经在失传的边缘了,大范围对机器的使用和不用心的后世工匠们,做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垃圾。不过在黄村的街巷里走走,还是相当惬意的,毕竟地处偏远而且名气不大,所以来此的游人相当少,是个仿古探幽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