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阳光和煦的冬日周末,驱车从宁波的鄞州到宁海,除了前文介绍过的唐代打造、使用一千多年的它山堰和始建南宋、盛于明清的前童古镇,还有其他一些值得造访的地方,此行是在鄞州和宁海之间的古村和古迹间穿行,捡拾几样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时间仓促的随性游走,回来后也懒得再去补习功课,就算由北向南记个流水账如下吧。 (一)古林镇 古林,又名黄古林,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也是鄞州四大重镇之一,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明代 五港桥、清代九狮桥和沿河的古建筑群,都是相当值得驻足的地方。
(二)走马塘 宁波以南二十公里处,塘外就是流向宁波城外的滔滔奉化江,塘内就是水丰田肥古村落,陈氏家族聚居地。据《宗谱》记载,自北宋至明清,陈氏族中进士七十六名,任职地方官吏一百六十一人,号称“进士第一村”。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但修复的痕迹相当明显。 (三)许家山村 位于宁海县北部茶院乡,地处丘陵,山上少长树木庄稼,只有岩石,整个村子都是石头打造。许家山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避乱至此,定居繁衍。沿村口一条主干道进入,穿梭在错落有致的巷道中,巷道高高低低,屋子基本以石材为主,梁柱、门窗、栏杆、楼板等处会用少量木材。村边的祠堂外有座古戏台。 (四)龙宫村 宁海县城以西二十多公里外的陈姓古村落,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迄今居住着近六百户、两千来人。有宗祠、古戏台和数处民居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五)宁海古戏台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时期,但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中国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宁海全境保有上百处明清古戏台,包括前文提及的许家山村、龙宫村都有,被列入全国文保的还有位于县城城隍庙和岙胡胡氏宗祠等地的古戏台,宁海城隍庙一年前启动修缮工程,至今尚未完工,古戏台因而不能参观。 博主近期其他博文: 土耳其21 两千年前在罗马与安息两大帝国夹缝间生存的弹丸小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