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李涣 2018-02-24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

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

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

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

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01


杨绛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

她的这一爱好来源于父亲,

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

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

杨绛喜好和父亲谈论读书,

同时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

比如,杨绛喜爱李煜的词,父亲推崇杜甫的诗。

就读书这件事,他们父女二人还有过这样的对话: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无论是留学英国,还是耄耋之年,

杨绛最大的爱好,也只是回家读点书,做点学问。


02


对待爱情和友情,杨绛泾渭分明,绝不暧昧。

费孝通一向喜欢杨绛,

在得知杨绛和钱锺书交好的消息之后,他心中愤懑。

愤懑中又夹杂了一点委屈、伤心和不甘。

费孝通专程找杨绛谈话,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



虽然杨绛看重与费孝通的友谊,

但是谈到男女情感的问题,杨绛从不含糊,

更不妥协,始终立场明确,表述清晰。

她说:“朋友,可以。

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

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

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这个“普通朋友”的原则,在杨绛心中,从未更改。

03


谈及曾经遭遇的窘迫过往,

杨绛坦然接受,还能愉快地打趣。

在钱锺书的惊世之作《围城》当中,

写到曹元朗与苏文纨结婚的事,

也暗藏当年自己与妻子大婚之琐细。

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说:

“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

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

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杨绛和钱锺书的婚礼,先是西式,再是传统婚礼。

传统婚礼在钱家办,

杨绛老老实实地按照钱家的规矩,

行磕头礼、给各家敬茶、连日奔波,甚是劳累,以至于结婚的第二天就病了一场。

04


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

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

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

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

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

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

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此言一出,全车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觉得杨绛此命不保。

也不知是何缘故,听杨绛一声吼,

那名滋事的日本兵竟退了回去,未再纠缠。算是侥幸。

杨绛想想也后怕,次日,便更改了上班路线。


05


对于名誉荣辱,杨绛一向看淡,

她更在乎的是身边人如何,生活能否有尊严地继续。

1951年秋,知识分子改造大会开始。

杨绛被控诉一场,她的内心却也淡定,只是看透。

第二天,她还特地打扮了一番,拎着菜篮去了校内菜市。

那是学校人最多的地方,倔强的杨绛想着,

她倒要看看诸人的嘴脸,看看大家如何嫌弃并避开她。

有人视若无睹,有人假装客气。

有故人避之不及,也有陌生女子愿意伴她同行。

人性是无法被消灭的。

哪怕一百个人昧了良心,也总会有一个站出来扛起自己的良心。

一如杨绛所讲:“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06


但是杨绛也有着急的时候。

文革时期,

有一次和同事被安排去打扫外文所一个偏僻的储藏室,

杨绛竟在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被收缴的《堂吉诃德》译稿,

还是被收缴时自己用厚实的牛皮纸拼命包紧又被“五花大绑”的样子。

显然是无人问津之后,被随手丢弃。

只要没被销毁,一切都好。



想都没想,杨绛当下便“偷”走了自己的译稿。

杨绛先把稿子存放在女厕,然后伺机带了出去。

可是,正要走,就被同事看见,同事大喊:

“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监管人听到之后走来。

杨绛见状如临大敌,

像抱住自己的孩子一般死不撒手,说:

“这是我的稿子!”

对翻译家来说,作品大于一切,即使自身遭受了难堪的待遇,但是爱护作品、尊重知识的原则却无论如何不能改变。



07


晚年的时候,

杨绛已把一切身外之物放下,

她的境界愈发冲淡平和。

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一直被杨绛钟爱多年。

大概是因为兰德的诗照见了杨绛的心,

仿佛是她今生今世的注脚——

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所谓“隔世知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岁月轮回,静水流深。

她这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着茫茫穹苍。


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

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在《走到人生边上》中,

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

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

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

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而杨绛的一生,便是认认真真淘洗污秽、萃取精华的锻炼过程。


© 作者:王臣,本文根据《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一书整合而成,文字段落有调整。谨以《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致敬杨绛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