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动配电系统与被动配电系统的技术差异(上)

 卡布卡让 2018-02-24

➤被动配电系统


传统配电网可称之为被动配电网(Passive Distribution Network,PDN),其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都是被动的。在被动配电系统中,电能由电网流向负荷,因此在线路选型、设备选型、继电保护、潮流控制、计量等方面考虑的也都是能量单方向流动的特点。负荷需求呈自然分布,不能自动调整,无法提前对异常运行状态与故障进行控制,难以全方位保证供电质量,整个配电系统无法实现最优经济运行。


由于电网和用户配电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用电负荷状况、系统运行状态、用电设备类型、用电量等实时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工操作或传统的管理数据信息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操作合理性、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需要,进而出现了数字配电系统(Digitiz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DDN),其特点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与配电调度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系统结合,可以实现配电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


目前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以传统配电系统和数字化配电系统为主。但两者在系统控制方面的思路仍是被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故障时,系统进行保护;无故障时,一般不会进行自动控制操作。

b. 配电系统的损耗、电压和可靠性等分析计算都是基于最大负荷条件或平均负荷条件。

c. 配电系统设计不考虑接入大量分布式电源。


随着用户配电系统中大量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已经影响到配电系统的潮流分布和方向、短路电流大小和方向、设备容量和选型、无功功率和电压分布、功率因数和谐波、保护设置和配合、配电自动化设置和管理、故障清除过程和恢复等。因此,传统配电系统需要向主动配电系统过渡。


➤主动配电系统


2004年国际上首次公开发表了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的研究性论文。


2008年国际大电网会议中配电与分布式发电专委会(C6)的C6. 11提出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概念。主动配电网(ADN)是指在灵活的网络结构下协调分布式发电、主动负荷和储能(Energy Storage System,ESS)三者的运行。


2012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6. 19提出了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的概念。主动配电系统(ADS)是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系统、智能控制装置、成本效益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网络、分布式电源、储能、主动负荷),对网络解(扩容)和非网络解(主动控制)进行权衡,对分布式能源(DERs)各种系统组合,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利用现有资产和基础设施,满足负荷的发展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需求,使设备比过去在更接近其物理极限条件下工作(以前是限制负荷率),所述的主动配电网(ADN)就变为主动配电系统(ADS)。


图1给出了传统配电系统与主动配电系统在系统组成上的差别。



图2给出了传统配电系统与主动配电系统在负荷构成及技术实现上的差别。


主动配电系统的特征:

a. 有可控的分布式资源;

b. 有较为完善的可观可控能力;

c. 有实现协调优化管理的控制中心;

d. 有可灵活调节的网络拓扑结构。


主动配电系统的可观性体现在主动配电系统控制中心可监测配电系统、用户侧的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运行情况;可控性体现在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的灵活有效控制;主动性体现在能预判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下表给出了主动配电系统与传统配电系统和数字配电系统之间的差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