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它是一次全国,全民族的总动员。在电影《五朵金花》里,少数民族中的一朵“金花”就是炼钢铁的组长。边疆尚且如此,那末我们吴江的“大炼钢铁”就更不用说了。 ——吴江“大炼钢铁第一炉”,不知发生在那个镇上。但是盛泽我是知道的,我亲眼目暏,看到了它的整个过程。开创“盛泽第一炉”的,就是著名的华生机械厂。 ——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1958年的晚秋或初冬时分,我记得那时已经要穿绒线衫了。炼钢铁的炉子,就建在它们厂的场上。这片场地,我在前面写的《盛泽造出了拖拉机》中已经说过。今天我写《大炼钢铁第一炉》的那只“炉子”,就建在这片场地的最北边。 ——当年我家住在“姚家埧”,邻居有一个是华生厂的工人,他在和我父亲交谈中,知道下午要开“第一炉”了,好奇心促使我要去看个究竟。 ——那时我在乡下读书。在学校里,不小心胳膊脱臼了。到盛泽后,在一个“伤科郎中”那里给我复位。有伤药,只化了二元钱,可见当年钞票之“值钱”。 ——那天,我颈上掛了一条布,托着那只手,傻傻地站着看他们。 ——我到时,炉子早已生火。轰鸣的鼓风机声和熔熔烈火中的爆裂声,使我感受到了什么叫“震撼”。工人称那只炉子叫“高炉”,样子很象边埵上的烽火台。正方形,约二米宽,高可超过三米,它用耐火砖砌成,外面抹上纸筋灰。 ——在有条不紊的操作中,可以看出,加入炉子中的东西是不能“瞎弄”的,每一样多得用磅秤秤过,又在黑板上纪上数字。暗红色的是铁矿石,黑色的是焦炭,还有一种白色的石头。他们用畚箕传给站在高炉上面的人,“料”从炉子顶上往下倒入。 ——轰鸣的鼓风机把熔熔的烈火扇出了炉顶,烈火在炉顶上疯狂地舞动着,如果是在夜里,那必将会染红半壁天空。如此壮丽的场景我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工人们在议论着是否可以“出铁”了。可能是第一次炼钢铁,心中无数。需要烧多长时间,大家有些犹豫。最后还是决定把炉子打开,将迎来气壮山河,铁水横流的一刻。 ——一根长的铁条,搁在炉门口的铁架上。炉子在建造时,下面留有一个炉门。约五十公分宽上下更长一许,拱顶。在炼铁前用耐火砖补没。在补没的炉门下,又有一个约十几公分的小孔,小孔用耐火泥堵住。这根铁条就是要凿掉那块耐火泥,让铁水从这小孔中流出。 ——没几下,那块堵住小孔的耐火泥被凿掉了。出人意料的是,没有看到那滚滚而来的铁水,而是流出了暗红色的,如胶状的东西。流速很慢,到外面就凝结成了黑色的固体。怎么会没有铁水出来呢?大家正在犹豫之时,只见在炉门口爆出了一片如礼花般的火星。“这是钢花!这是钢花!”人们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接着又出现了一些另星的钢花,可是真正的铁水还是没有看到。 ——看来这一炉没有成功,报废了。不过那溅出的钢花,说明有的铁矿石也泄出过铁水。后来他们把整个炉门多打掉,那些烧得彤红的焦炭和铁矿石被扒出了炉外。 ——这是盛泽“大炼钢铁”开始的第一炉,没有成功。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们也总结出了两大原因;一是,急于求成,那只炉子尚未干透。在整个炼钢过程中,炉子外面到处都在散发着蒸气,蒸气带走了炉内的热量。二是,扇入炉内的热风不足。原来炼钢铁鼓入的风,必须預热。虽然他们在炉子顶上砌有二只能让火焰烧热的铁桶,但是看来还不夠。 ——后来那只炉子是否炼出了钢铁,我不知道。不过在下一年放暑假时,我乘乡下的小白菜船来过盛泽。小白菜要等露水干后才能收获,收满一船已近旁晚。所以得晚上“摇夜船”,天亮前必须要赶到西白漾畔的菜行。 ——那次船过白龙桥到西白漾时,大概是凌晨二三点钟。远望镇上,有好几处天空中都被炉火染得彤红彤红的。这说明盛泽已经不止华生厂一家在“大炼钢铁”了。也说明在盛泽,炼钢铁的技术已什分娴熟。不然不会产生这么多的钢铁厂。 ——没多久,那些钢铁厂还是都停掉了。原因就是这些“小高炉”,炼不出符合质量要求的钢铁。用优质的铁矿石和焦炭炼出了高含磷、高含硫、高含炭的钢铁。这些钢铁称“土钢”,基本上都是无用之物。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全民大炼钢铁”,是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经专家估计,那次“全民大炼钢铁”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到当时的人民币200亿元。 ——清醒了马上停下来也是好亊。全国的“大炼钢铁”,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就这么的昙花一现。同样在我们盛泽,也就是这么的昙花一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