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老刘tdrhg 2018-02-25
帝鉴图说之嬖佞戮贤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能是有史以来大多数人对待对手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古希腊与特洛伊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双方元气大伤,却仅为争夺一个女人;二战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流血冲突,给中东稳定及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后果,也和双方“互不相让”和“睚眦必报”有关。回望历史,冤冤相报给人类造成太多痛苦和悲剧,留下无数遗恨和灾难。诚然,许多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原因,但争端无不起源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和冤冤相报。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以德报怨

  

  如果人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平和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历史可能会呈现一种别样的美丽。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伟人。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的另一名人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的不仁。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仇隙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佳话。秦汉时期,功成名就的韩信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这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他效劳;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放走对手孟获,最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齐桓公的不记前嫌,蔺相如的相忍为国,韩信的宽宏大量,诸葛亮的以德服人,无不让我们看到历史上智者的容人肚量和仁者的博大胸怀,让我们看到人类真善美的瑰丽动人。原来,用宽仁来回报伤害,用仁德来回报怨恨,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呈现雨过天晴的美丽,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祥和。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

  齐桓公雕像

  记得佛家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师问弟子:“如果别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脸上,你该怎么办?”弟子回答说:“把他擦干。”师说:“应该让他自己干。”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西方的基督耶酥也曾说过:“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脸,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为什么东西方的智慧竟会那么不约而同地用如此过激的语言告诫人们——以德报怨呢?

     齐桓公  

齐桓公与管仲的简笔画

  我想,当那个吐别人口水、打别人脸的狂妄无理之人,面对这样宽厚仁德的回报该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呢?或许,他满腔的怒火会刹时化为一汪宁静的秋水,他眼中的灰暗阴冷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春光灿烂!


 

解释: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德:恩惠。怨:仇恨。 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直:坦诚。


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报德:以德报德,yǐ dé bào dé,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作谓


语、宾语、定语;指知恩图报,有恩报恩。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对我有仇恨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对我有仇恨的人,不如以适当的反击行动对待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善意去报答他。”齐桓公

 
有人问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这样做该如何面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惩戒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古人劳动场景

  • [成语故事尸位素餐日期:2010-09-08 点击:861 好评:-4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月下老人日期:2010-09-08 点击:823 好评:16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饭千金日期:2010-09-08 点击:1120 好评:32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钱不值日期:2010-09-08 点击:912 好评:8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败涂地日期:2010-09-08 点击:817 好评:14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不遗余力日期:2010-09-02 点击:898 好评:12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脍炙人口日期:2010-09-02 点击:2629 好评:8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病入膏肓日期:2010-09-02 点击:2604 好评:10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 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日期:2010-09-02 点击:1224 好评:14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

  • “以德报怨”与“以德报德”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管鲍之交日期:2010-09-02 点击:5014 好评:12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

帝鉴图说之八骏巡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