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晨:转型背景下社工发展需建构五个自信

 汐钰文艺范 2018-02-25

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被运用到现实社会中的程度,及其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转型时期,随着近些年国家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对社工的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及把社工发展写进某些文件中加以推动,才有了社工的今天。

 

其实,难以否定,中国社会的社工发展,在原教旨主义上就有一些问题,例如个体主义与社会长期以来的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如何解决?带着慈善等性质的元素与社会长期所强调的价值偏向如何调适?(读者自己去进一步思考一下)在元问题上的不解决,必然也就导致了现在社工的发展出现过于“现实主义”,同时,整个社工界似乎还有一种刻意回避某些问题而过分讲究运用性质,采取遮掩的办法处理上述中的种种疑问,难道这就把问题解决了吗?社工的“形而上”不重要吗?否则,社工就无法真正地“落地”。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社工界以“本土化”作为化解办法,试图将西方社会工作转换到本土的语境中加以改进和修正,以利于其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问题是,需要多久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如果对这个不断本土的过程做出一个预判的话,很可能与现代化的进程与时间息息相关,因为这个学科需要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作为支撑,否则无论是社工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还是弱势群体需要社工帮助都会形成一层隔膜,且只是多厚的问题。

 

同时,正是该学科在本土的发育不足,导致社工自身也出现诸多问题,也就是学界常常提到的,工资待遇,价值理解,认同,人才流失与队伍建设等。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之正确途径在于:需要长期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更需要社会转型作为一种外在推力才能改进,而以固定工资的政治性安排或上浮多少工资来留住人才,在笔者看来都是徒劳。因为,有些东西不是给钱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东西也不是不停地灌输一种价值就能留住人。

 

事实上,人们对于社工的“误解”也好,“理解不足”也罢,都是正常的现象,试想,社工在我国真正被重视和运用起来才有多长时间?(如从该学科被恢复的时间算起)被正确对待的日子才有多长时间?所以,我们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不去追求学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还需要一辈辈社工人地努力。

 

长期问题,不是个体能怎么改变的,需要大环境的支持。但,短期问题,个体或组织还是可以做出部分改变。就目前来看,急需改变的一个现象即为社工人的“不自信”。这个问题无时不刻,无处不在地困扰着社工地发展。且,正是因为上述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现在这个问题的存在。且,他们是“正相关”关系。

 

那么,社工的“不自信”究竟需要在转型时期做出哪些改变呢?具体如下:

 

第一,应改变专业的不自信。当有人问起,你做什么,学什么,我们应该大胆地告诉他们——“社工”二字。社工,不是义工,更不是非营利性的职业。它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它的作用比很多学科都大,至少在微观意义上如此。

 

第二,应改变地位的不自信。社会发展离不开社工,更需要社工。不难发现,社工在灾难、贫困、家暴、婚姻、就业、戒毒、犯罪、养老、幼儿、家庭、医务、青少年、妇女、社区等各个方面都有作用。如此之重要的学科,何以有社会地位的底层化?难道仅仅用工资和收入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吗?显然不能。

 

第三,应改变收入的不自信。社工如果去追求钱,那么就没有必要来做社工了。事实上,社工所追求的价值,无论是个案还是社区还是小组,都不是为了找弱势群体以金钱作为回报,更不是非要政府购买多少的公共服务才可。其真正要做的是一种在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即可。所以,这里面需要牺牲一些东西,否则就无法做下去。

 

第四,应改变认知的不自信。时而看到一些新闻爆出,某某事情发生以后,当地政府要采取大量的社工介入来及时性地解决问题,云云。并且,这样的news还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等。由此可见,这种鲁迅一般的呐喊与转发,到底凸显出了什么样的不足?我们过于去急切地要求政府和社会来认知我们。还是那句话,这需要一个过程,并且,需要“元因素”的改变才能达到。当然,现在有所好转。

 

第五,应改变立场的不自信。时而和学生交流,关于社工的种种,他们有的会选择继续从事社工,有的则转到其它学科去继续深造。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都是基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甚至家庭也会有些影响。不是说人人都要在今后从事社工,但学了社工,无论去做哪一行,要有其视角去看问题。

 

以上是我目前所观察出来的五个“不自信”,与开篇所谈到的诸多问题,紧密相连,影响彼此。他们影响着社工,却又需要社工自身来加以改善。

 

同时,笔者还发现:因为这个专业的“不自信”,所以一些单位或个人也在不断地利用它,比如说大学或学院在不断地开设这个专业,但教育跟不上,市场就业时又没有竞争力,反正招进来学生再说,这不是在坑学生吗?同时,某些个人走其它途径当不成政协委员,但办一个社工机构作为负责人就可以,借东风打西风的做法,到底是为了啥?只有这些人自己最清楚。说的好听就是会混,很自信,说的不好听就是XX。如此,自己人都伤害自己专业,其他人呢?就好比,家人都欺负家人,外人肯定不会尊重你。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先进来再说,再去借助某平台选择性价比更好的本学校专业,同时研究生因为专硕好考,反正弄个研究生比本科生文凭总是强一点,都在打着算盘过日子,而不是热爱,这让社工何以发展?何以自信?凭什么社工就被如此对待?

 

笛卡尔曾说“存在即合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是存在,但合理与否真不好说。在笔者看来,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大环境”上,也出现在“小局部”上。说到底,没有真正地尊重这个职业和学科——社会的发展导致某些东西还未完全接纳,功利化的选择这个专业,政府认知还不到位,就注定了一些社工们难以相信,难以坚信,难以自信。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不能跃进,学科也不能跃进,专业更是如此。既然如此,则我们就应该在现阶段不断完善,明确社会工作的位置,认知其功能与角色,发挥其作用与分量,如此才能共同发展出这个让人敬佩的职业与学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