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想过自杀的人,都应该看看这个

 小毅是我养的蛙 2018-02-25






记一次不成功的自杀



2011年6月,Q大三,决定去死。


「去死」的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在被失败和自我厌恶的情绪淹没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Q是认真的。


她从衣柜里找了件最漂亮的衣服,把自己最值钱的笔记本变卖了,订了个海边的五星酒店,就坐上了去往那个城市的列车。


因为只有旅游经验,没有自杀经验,这次自杀被安排得有些像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1 


这不是Q第一次想死。从初中开始就Q试过用小刀划自己的手,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有段时间,她很热衷于收集温度计里的水银,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用得着。


那时候,Q在XX读书,没有朋友。每天傍晚,她爸爸都会准时在校门口等她,接她回家,帮她做好饭菜,锁上门,再匆匆赶去上班。她会把家里的灯和电视机都打开。无聊了,还会从家里12楼的阳台往下望,就像看着自己痛苦的归宿。


「万一有一天我自杀了,我爸妈就是凶手」,她心说。



Q认为自己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有问题的原生家庭」。小时候父母忙,家里没人管孩子,只能把他寄养到那些愿意收钱带孩子的老人家,从一家辗转到另一家。所以她5岁之前的记忆,都在这种动荡的生活中消失不见了。


Q的爸爸不苟言笑,对Q很严格。妈妈也不太说话。在Q的印象里,家里除了沉默,就是吵架。初中那会,他们刚刚从国企辞职下海,一吵架就把Q关到房间里。Q听到他们说「离婚」,问妈妈,妈妈说,这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Q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很多余。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擅长把自己变成一个麻烦,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他们会打架、退学、网络成瘾或离家出走,更严重的,甚至尝试自杀。


Q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麻烦。只不过,一方面,她并不相信父母真的会在意她,另一方面,父母也总教育她「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这个麻烦始终只是她自己的。父母并不知道她沉默不语下汹涌的情绪,而只觉得她有些内向。


初三的时候,Q开始发胖了。从从80多斤变成了130斤。她经历了很多指指点点,成了一些混混欺负的对象。有一次,她在校园里被几个混混扇了耳光,去跟妈妈说。妈妈却不耐烦地说: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也一定有不对的地方。」


当天晚上他们又吵架了。



Q也恨爸爸。觉得她胖都是她爸害的。她爸爱给她做饭,变着花样,即使再忙,也要把饭菜给她做好再走。她经常假装做作业,等她爸下楼,把饭菜倒掉。直到有一次,把下水管堵住了,她爸才知道真相。从此以后,她爸不仅要做饭,还要监督她吃完。而只要由爸爸在,她在饭桌旁总是板着脸的。


这样的生活一直挨到大学。填志愿,Q坚决要去外地读大学。软磨硬泡之下,父母最终同意了,条件是要去姑姑所在的城市,「好有个照顾。」


终于自由了。Q做的第一件事是减肥。少吃运动不管用,就开始催吐,吃减肥药。所以当她从132斤减到90斤时,收获的不仅是美丽,还有长期的失眠和阴郁。


人们总是把食物和爱相提并论。一个人贪吃,我们会说她缺爱,所以用食物代替。一个人节食,我们又会说她嫌弃自己,所以想通过苛刻地对待自己,来取悦别人。


对Q来说,节食可能还有别的意味。她终于可以摆脱父亲通过做饭强加给她的控制,来支配自己的饮食和身体了。她不想承认父亲这样的举动也是爱,否则她的失败和挫折就无从解释。



  2  


节食成功以后,Q还是不快乐。但是她有了一个男朋友。


男朋友是在大三上半学期开始追她的。她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但还是慌不迭地答应了。她怕辜负别人的好意。但她心里并不踏实,觉得这人追她,只是因为她瘦。但瘦只是她现在努力扮演出来的样子,有一天会像灰姑娘的南瓜马车般消失不见。在她心里,那个胖胖的、自信全无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没处多久,一天晚上,男朋友给她发了个短信。短信的开头是「对不起」。男朋友在短信里解释说,他要去找前女友了,「因为前女友为我打过胎,不能对不起她,所以只好对不起你了。」以及,「你是个好人。」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是否能再见一下。男朋友说好的,那我们明天见。第二天她在约定的地方等,等了一天,男朋友没来。


她以为自己终于找到的爱情忽然就坍塌了,而自己的担心却毫不意外地降临了。那段时间,Q不想吃饭,晚上睡不着觉,在过道拼命抽烟。抽着抽着,脑子里开始出现海浪的声音,开始,是小浪轻抚沙滩的声音,慢慢变成了狂风巨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第二天,她喊了几个朋友,陪她去学校的心理中心看。路上遇到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冲他打招呼,她却一脸茫然。那个人特别诧异地盯着她看。


「这是谁啊,你们都认识吗?」


「认识啊。」


大家奇怪地看她,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恐。


「你不认识了?」


「不认识啊。那人是谁?」


「那是你前男友啊。」


心理中心的老师听完以后,马上带她去了医院。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给她开了药,并建议她住院。


「怎么忽然就精神分裂了呢?」她躺着床上,百思不得其解。想给家里打个电话,但又想,他们一定不会在乎的。就算知道了,他们也只会指责和笑话。


回想自己的人生,真是失败。家人是「父母兼祸害」的典型,朋友没几个,爱情,遇到的不过是渣男。怪他们吗?也许是自己太糟糕了,就只配这样的生活。


一个念头忽然闪过:「那为什么不去死?」


对于痛苦中的人来说,死亡像是另一个远方,总是会被想象得与现在不同。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如果他现在很痛苦,那死亡就会被想象成痛苦的终结。


当死亡的念头在Q脑海中闪过,它吸收了所有的失败和挫折,从细声碎语逐渐变得响亮清晰,成为了她脑海里唯一的声音。回想起这个声音的源头,初中的种种,她像是拾起了一个久违了的梦想。


 3 


去哪里自杀呢?当然是去海边。


一来她喜欢大海,二来脑子里不断出现的海浪的声音,也许就是一个提示,海才是她最终的归宿。她才不要躺在学校的教学楼下,血肉模糊地被人围观。


她翻了下衣柜,选了那件最漂亮的衣服穿上。在桌上留了一本画册和一个U盘。画册里是她画过的一些画。「画得不错」。他父亲曾说。这是她印象里父亲少数几次夸她的时候。U盘被清空了,只留了一个Word文档,里面有家庭住址和爸妈的电话号码。她拿上笔记本,到了学校门口的维修店。修理店的小伙子说2000,她没还价。拿上钱,买了最近的火车票,出发了。



然而,当她站在海边36米高的台面上时,她还是忍不住颤抖了起来。初夏的海风带着丝丝凉意,吹过皮肤,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往远处看,是一片蓝蓝的海。不远处是个沙滩游乐场,有几个稀稀拉拉的游客。往下看,是一片人工湖。有一只小船停在岸边。她的脚下绑着绳子,绑得死死的。


教练正弯下腰,帮她检查最后一遍穿戴。广播里在一遍遍放:「今天,又有一个勇士来挑战蹦极了!」吸引了几个好奇的游客,在蹦极台下指指点点。


没有人想到,按Q的昨天的计划,她本不该战在蹦极台上,而是站住海边某个高高的悬崖上。


36米,这个蹦极台的高度,是她准备爬蹦极台时,下面的工作人员告诉她的。


「和我家差不多高。」当时她想。


活着容易失败,其实去死也容易失败的——昨天刚到那个城市,她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学长打来的。这个学长是个胖子。人很聪明,但是嘴巴很毒。学长看见U盘里的东西就明白了。他问:


「你是要去死吗?」


Q没有犹豫,就回答了:


「是啊。」


他东拉西扯地找Q说话。一会说别想不开,一会说今天不是好时候。扯了一会,他忽然问:「你是在XXX吗?」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胖子找了个警察朋友,在给她的手机做定位。


她楞了下,说:「是啊。」


他说:「你知道吗?现在水很凉。而且淹死是一种最糟糕的死法。做淹死鬼会特别丑的。」


他接着说:


「你等我。我现在正在赶往火车站。」


那学长要来的消息让Q有些失望。也许还有些庆幸。也许,当初她留U盘在桌上的时候,也希望有人能看到问起吧。她开始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死还是不想死了。她到沙滩边走了走,6月份,海水果然还是凉的,要真在这么凉的海水里把自己淹死,估计也是挺痛苦的。


可是,如果不自杀,别人会怎么看她呢?一个懦弱的、无理取闹的女生?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Q在踌躇中寻找着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台阶。一抬头,她看见了这个台阶。


那是一个海边游乐场,里面有个蹦极台,高高耸立在沙滩上。


「我先去试试。」她跟自己说。


从蹦极台跳下来的那一瞬间,Q有答案了。或站上蹦极台的时候,Q已经有了答案。


她根本不想死,而且很怕死。


只是那短短的几秒,她死死地抓着自己的头发,希望这个过程结束,希望绳子别出意外。


当她从蹦极台下来的时候,死亡已经不再是一个选项了。




 4 


一些自杀者在自杀时,心里是有观众的。他们在表达他们无法表达的愤怒,那些把他们生活搞得一团糟的罪魁祸首。更糟糕的是,在他们认同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角色的同时,还会认同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人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他们也这么看待自己,甚至比想象中的他人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可是,当死亡近到能激发人恐惧的时候,求生的本能启动了。死亡不再是唯一的一个选项了。那原本想要用自杀表达的愤怒和自我厌弃,也被对死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代替了。它们消失了。


在想着「怎么才能好好活」的时候,Q第一次领悟到,她对自己的人生负有责任的:无论她遇到了什么,别人对她做了什么,只有她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那年暑假,Q决定不再恨自己的父母了。「至少要维持表面上的关系。」她想。可当她见到自己父母时,她强忍着,才没抱着他们哭。


爸爸再一次端上满桌的饭菜时,她破天荒地第一次没有板着脸,而是夸爸爸的菜做得好吃。爸爸楞了一下,说:


「好吃你就多吃点。」


「爸,我想问你一件事。」


「嗯?」


「初中的时候,你为什么每天把我锁家里,不让我交朋友?」


爸爸沉默了一会,说:「那几年有很多不好的社会新闻。每次看到,我都心惊肉跳。你在外面,我不放心。只有把你放在家里,我才放心。我也知道这样天天把你关家里不对,可我实在不敢放手。就算你以后怪我,也比出事后悔强。」他顿了顿说:


「我只有你一个女儿,万一出了差错,我承担不起。」


那年暑假,Q吃了很多爸爸做的菜。她的情绪逐渐好转,脑子里大海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她胖了好几斤,可她并不后悔。医生说她是精神分裂的时候,忽略了那段时间她一直在节食,很久没吃东西了。现在想来,那声音有一部分是饿的。


 5 


多年以后,当她逐渐康复时,她总把那个转折点归为她跳下蹦极台的那一刻。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想死。而我总觉得,生活的转折点是她回家吃了一暑假爸爸做的好菜。那段时间,她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又或许,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转折点,只是挨着挨着,就过去了。谁知道呢。


第二年秋天,外婆去世了。她回去以后,妈妈抱着她哭。因为外公和舅舅都去世得早,外婆去世后,妈妈老家里就没有亲人了。这是她第一回看到妈妈哭。当时她想,幸亏去年没死。


五年后,她结婚了。老公在美国工作,她要跟着去美国,去跟她父母告别。父母到机场送她。父母知道,这次她走,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要登机的时候,爸爸的眼圈红了,跟她说:


「你要好好跟老公过日子,不要吵架,不要欺负他。」


「放心啦,我不会。」


「你脾气这么倔强,要让着点人家。」


她看到妈妈在旁边,眼圈也是红红的,正假装眼睛里进了沙子,使劲揉着。


「好了,我知道啦。」


走过海关那一刻,她回过头,发现爸妈还在那边,向她张望,看到她回头,就做了个「去」的动作。他们的身板,已经不再那么笔直了。但他们还在那儿,望着她,一直望着她。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