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8辑·李葆国:家国情怀与诗词风骨

 江山携手 2018-02-25


无 忧

岁月流去无痕,年华掷地有声。前几日还是骄阳似火,日子在烈焰里蒸腾,转眼间,几场绵绵细雨就偷走了夏的热情,温润的秋款款而来。携一路花香,铺满径落红。在这样温婉的季节里就该放下一切红尘纷扰,一壶青梅酒,一盏菊花茶,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晚上好亲爱的诗友们!时光煮雨,岁月生香。今晚且让我们抛开世俗种种,一起和著名诗人李葆国老师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他眼中的家国情怀和诗词风骨!掌声有请今晚嘉宾——李葆国老师!

李葆国

诗友们好!现在我们共同来探讨诗词创作中比较深层次的两个问题:家国情怀与诗词风骨。

诗词在完成了艺术层面之后,思想层面是达到艺术和思想完美结合的必要条件,二者的完美统一即诗词的最高境界,反应在诗词中,即诗词的气韵和格调。而支撑境界高远的基础,则是文人的风骨,诗词的格调和气韵由此而生。关于气韵和格调,古人早有论述。气,乃万物之源,生命之本。“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若探源溯流,《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指的乃是阴阳会合之气。东汉王充亦有所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先哲孟子有云:“我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也许涉猎的领域更为深广,当是指志气、气质、气节、气魄、气度……乃至于儒家所倡导的整个精神至高至上之境界,及至文天祥所说的“正气”。而就其影响诗文而言,还涵括有某种内在的气韵(精气神)的律动。就为诗而论,清代著名学者叶燮认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原诗》)沈德潜也认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愚以为二人所说的”胸襟”和 “襟抱”就是诗词的的风骨。风骨的另一特质便是格调。清人沈德潜在神韵说和性灵说之外,提出了格调说,他主张诗词首先要有正气,也就是气韵要足要高,要济世悯人,我理解即现在所说的“正能量”。

由气韵和格调所形成的风骨,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从《诗经》到《楚辞》,从燕赵风骨到魏晋遗风,从“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李杜到苏辛,到陆游、岳飞、元好问、文天祥、林则徐、秋瑾、叶挺、陈毅,从“还我山河”到“匹夫有责”,从“示儿诗”到“就义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到“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在烈火中永生”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爱国诗人和仁人志士,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激动人心的诗句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激励着热爱祖国、报效民族的历史潮流,铸就了民族的脊梁,同时也铸就了诗词的风骨。这风骨是文人所特有,而没有真正的思想修为却终生皆无。思想修为即诗之基、德之源,即诗人的悲悯之心、家国情怀。

悲悯之心、家国情怀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刻苦的、锲而不舍的人生历练。我国自古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任斯人”(《孟子·告子下》)之高论以激人励其志,随后又有北宋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之说。与司马迁之“发奋著书”、韩愈之“不平则鸣”可谓一脉相承。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人的悲悯之心、家国情怀跟两千多来我国历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悲悯之心、家国情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来为儒家弟子尊崇,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条,具体延伸为“忠孝”的行为准则,即忠于国孝于家。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国之栋梁、旷世之才,辅佐历朝开国之君、中兴之君成就了辉煌事业,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但是,曾几何时,人们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特别是商品经济以来,思想更加浮躁,人们在丢掉封建文人某些酸腐思想的同时,也丢掉了文人的清高和洁身自好,悲悯之心、家国情怀也沦为空谈。贪腐现象屡禁不止,这些贪官礼义廉耻哪里去了。 他们以为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利用职务之便就可以掩人耳目,行不正之风;有的竟无视党和国家法规,贪污腐化。丧失了礼义廉耻,何谈文人气节,更何谈家国情怀?历代文人大都是谨言慎行,视自己的名节为生命,践行道德准则。他们以忧国忧民、致君尧舜为己任,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从苏轼、范仲淹到文天祥、元好问,再到袁崇焕、林则徐、谭嗣同等等,出现了许多廉吏清官、忠臣良士,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是文人的悲悯之心、家国情怀,是他们慎独自律的结果,他们的功名和诗篇才被后世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慎独自律不单是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检验能否写好诗词的标准。文如其人诗如其人,有多高的思想修为,其人其诗就有多高的风骨气场,就有多高的气韵和格调。从这个高度上认识,我们在慎独的时候,自觉以传统道德规范,以党的教导约束自己,像屈原和李杜苏辛等历代著名诗人一样,无论在什么境遇中,始终保持忧国忧民的悲悯之心和家国情怀,诗词的风骨自然就会逐渐形成。

如何实现气韵和格调的高远呢?在思想修养之外,还要加强艺术修养。气韵和格调可以简称为气格,气格高远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是指那些体现在正气足、正能量充分的慷慨诗词,二是那些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其他风格的诗词。无论是慷慨诗词还是唯美诗词,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是以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为高,这就突出了诗词的另一特点艺术层面,体现在作品中便是情真、味厚、意新、格高。

情真及诗词着眼点

关于情真,我们曾经有专题论述,不妨再一次从那些当代获奖作品中感悟其高超的文字功底和艺术手法。

情贵真,既要恰如其分地表达此情此景的个性美,又要充分地体现共性的真善美,只有深入生活,真正深刻地体验,才能扑捉鲜明的形象、抓住生动的细节,才会有诗情的至纯至真。

首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王巨农的《无题有序》可谓情真的典范:

邑中黄姓女,名鹃,幼随兄读,慧而能诗。年十九与夫别,饱经风霜。四十年后,其夫忽自台湾归,悯鹃封发未嫁,欲定居家乡,与之偕老。女泣劝曰:“昔陆务观与唐婉分离,罪在吃人礼教;你我长期不得相聚,其咎为谁?君在台既已成家,我岂忍因一己之私,让世间又多一伤心人耶?……”夫感其言,遂相抱痛哭而别。余为其基督精神所震撼,乃纪其事,以彰其德。不知台海当政者闻之,亦恻然有同感乎!是为序。

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去邈难寻。

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尤存耿耿心。

老去镜圆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

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

此诗通过深情的语言,把一段因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转化成人生大义。作品通过跨越时空、转换角色、变换情节、的表现手法和缠绵悱恻、情真意切的语言风格,把一段情节复杂、感情深厚的动人故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催人泪下。悲悯之心。

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作品,高立元的《中秋写给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官兵》:

玉门西去过楼兰,扎寨昆仑接广寒。

云锁乡关千万里,雪埋哨所两三间。

霜凝青剑倚天举,旗映丹心向日悬。

尽洒边陲诚与爱,一轮明月任亏圆。

一咏三叹,大气磅礴。开篇一句便把人引入辽阔旷远的边塞风光,然后以一组对比的特写镜头渲染出边关哨所的艰苦环境。“云锁”、“雪埋”,“千万里”、“两三间”极言环境之苦。“倚天举”、“向日悬”表现战士的忠贞,“一轮明月任亏圆”形象地歌颂了战士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博大胸怀。通篇洋溢着大唐气象。

家国情怀

第三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陈建功的《背妻行》:

汶川震后,网上见到一照片:一男人将妻子遗体捆绑于背上,欲骑摩托送之安身之所,举世莫不动容。

山野尽抛别,吾妻气已竭。伏背犹带暖,归处已无家。回问妻何往,脱口泪满頬。万籁默无语,山泉凄凄下。或践平生诺,带汝浪天涯。东岳迎朝日,西天逐落霞。或与青春忆,美酒共品咂。滔滔岷江水,悠悠妹应答。此景何堪忆,思之如刀剐。唯求茅舍里,油盐酱醋茶。怨艾亦温婉,美丑皆如花。地老天不死,有妻就有家。

集人类大爱于一身,向人们传达着天地真谛,人生至爱。语言平直,感情缠绵,最后以“地老天不死,有妻就有家”喊出人生大爱,情真,格高。

首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王守仁的《鹧鸪天·打工老者》:

小女缀学卖豆芽,打工老汉走天涯,日背砖块汗如雨,夜宿工棚霜似花。

停饮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

通过对一个打工老汉的描写,反映了当前部分边远农村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汗如雨”“霜似花”言工棚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刻苦自己,“停饮酒,不喝茶”,刻苦自己为了娇娃,最后一句充满深情的描写,把老汉对未来的渴望表现地淋漓尽致。

首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中奚晓琳的《临江仙·长发为君留》:

前日欲短长发,与夫说起,未得许,感而有记。

欲短青丝君却语,喜她纤似柔肠。无声牵系梦尤香,根根知我意,寸寸用心量。

从此不言轻动剪,今生休换头妆。一根一寸为君长。朝来霞绾髻,夜晚束星光。

作者欲短长发,被丈夫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从而生发出不尽的情思, “根根知我意,寸寸用心量。”“朝来霞绾髻,夜晚束星光。” 通过一个女子的心理描写,把儿女间真挚的爱情升华到无限高远的境界。

情贵真

无论豪放还是婉约,都要切在情真上。在这个范畴内细分一下,王巨农的《无题有序》和高立元的《中秋写给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官兵》可谓婉约和豪放的代表。而在婉约派言情诗中,王诗是就一个曲折缠绵的故事加以浓缩提炼,得出人生大爱;而奚词的特点,却是借题发挥,从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联想生发开去,幻化出一幅优美的爱情画面,产生不尽美感;《打工老者》则是小题大做的典范,他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共性美;《背妻行》却是拙中藏巧,以大实话的形式道出人生至理。所以说无论从何处着眼,只要语言浏亮动人,形象对比突出,道出真情,就自然产生美。试看以上诗作那个不是充满悲悯之心、家国情怀呢。

越是大题材越要注意选准着眼点和切入点。最好是从小处入手,充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聚焦特写镜头,或能会得到一叶知秋、画龙点睛之妙。

意新及诗意创新

诗家言:作诗要“三避”,即避古人、避今人、避自己。其实是说诗贵意新,取象言情、遣词造句新而妥、奇而确。

陈永安的《听老伴唠叨》:

权把唠叨当曲听,烦人句句总关情。

客稀室陋多沉寂,相伴相扶是此声。

把极其平常的老伴的唠叨,美化成真情动人的乐曲,平中见真,其意便新。

全国《七夕红豆相思节》大赛二等奖,甄秀荣的绝句《送别》更是意新的典范:

南国春风路八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第一句“南国”引出“红豆”(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又标明了地域,”路八千”言相去路长,为相思埋下伏笔,第二句骊歌、烟柳都象征离思别绪,“骊歌声里柳含烟”一幅空灵的南国春晚画图充分反映出分别的依恋之情。随后一个大写意的特写镜头推出”夕阳一点如红豆”,把无限的相思煊染得如此热烈和高远。自古以红豆象征相思,却没有把太阳比红豆的,大胆想象,感情强烈,取喻高极,思笔两妙。全诗起承转合,浑然一体,生动形象,意新、格高。

意新的范例还值得一提的是,蒋昌典的《农家即景》,“归来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这首诗借燕作歌,反映农村的新变化,旧燕新愁引出彩楼,三匝引出锄筐,唯一没变的劳动人民本色。

以燕子恋旧的特点,古人亦有诗,唐韦庄的《燕来》“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间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氏借燕子赞新邻新居,蒋诗却是借燕赞旧主人新变化,与此相近的当代诗还有欧阳梅先的《田园风光》:

春暖山村遍地花,琼楼栉比竞豪华。

归来紫燕争相觅,那座新楼是我家。

郭定干的《农村新局》:

朱门尽换竹篱笆,拔起新楼有一家。

燕子归来觅旧路,低回不敢近窗纱。

二首均不失为佳作,虽然都以燕子觅巢的形象来赞美农村,但却停留在迷茫上,而蒋诗在此基础上将一个生而解的过程全道出,意愈深、味愈厚。

我在写作中,始终以情真、意新、味厚、格高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尺,每首诗尽力争取体现其中一个或几个特点,但是由于受诗感和文字功底欠缺的困扰,往往达不到预期要求,下面再拿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来分析。《立秋》“溽热侵衣暑未消,呜蝉声里暮云高。老槐已觉霜期近,犹挂春旗到树梢。”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槐花大街小巷还在开,立秋的前一天早晨上班途中,雨过天晴云朗气清,有人说道今日立秋,我马上向公交窗外望去,只见蓝天下碧绿的槐荫梢头遍布雪白的花团,热烈奔放,触动了诗兴,再绞尽脑汁反复揣摩之后,遂成四句“溽热侵衣尚未消,燥蝉声里暮云高。老槐已觉霜期近,一片春愁挂树梢。”,聊舒惜春悲秋之意,但此时的景色有那么清新,特别是在花落成果的初秋,槐花还在迎着暑热盛开,理应表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决定春愁要改,改什么词呢,搜尽古人诗句没有合适的词语,反复琢磨,想到了酒旗,那片片花团不正像迎风飘动的春旗吗,也代表了积极向上的意向。如获至宝,后来又在字词上继续润色推敲,遂成是篇。自己以为突出了意新,是不是自造词,意象能否成立,有待大家认定。这里主要强调在创过程中要始终不忘上述四大特点,进行大胆尝试。

味厚及题材取舍

诗贵曲。意在象外,言犹尽而意无穷,迭宕不平,方见味厚。

2010年华夏杯诗赛中二等奖许清泉的《农家夜宿》:

昏黄灯火老农家,土炕温暖酒后茶。

话到税除高八度,沧桑脸上绽桃花。

把革除农业税后农民的生活和欢乐心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一声高八度的笑语,一张如绽桃花的充满沧桑的笑脸,神何其似、味何其厚。

中华诗词2011年第四期上有何运强的两首诗很好。《留守妇女》:

每向村头望晚云,门扉何日扣声闻。

篱边又见秋花落,乡路弯弯瘦几分?

《外出打工》:

踏碎天涯日月光,肩挑希望汗花香。

夜来读破家人信,乘坐鼾声返故乡。

前一首写留守妇女对丈夫的思恋之情,“望落瘦”三字点化形象,瘦字尤其生动,做巧用形象错位的手法,使诗味加厚、意境加深。后一首对打工者思乡之情的描写,读破家信、乘鼾声返乡可谓思笔两妙。在这一节中,还想拿我最近的一是七律为例就创作中素材如何取舍进行探讨。

边郁忠的《盘石鹿鸣山庄》一诗是一首典型的当代田园诗:

山径移萱草,横斜到野居。

水含三面树,庭种四时蔬。

盈屋闻糟散,催花看蝶咀。

持竿垂钓处,才出小芙蕖。

把恬静的农村田园形象描绘得象一幅图画,景中有我,味在其内,情在其中。

格高

格有广意狭意之分,广义格高即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的统一,意境的气格高远;狭义诗格即任何风格中的代表作。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言情和抒怀的精品,他扩展了花间派言情抒怀的共性美,从而体现出自身风格特点。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则是气格高远的典范。体现了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气格就更接近广义的诗格。

诗词的灵魂是意境,他通过诗人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实现。一组相互关联的形象和意象,通过起承转合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意境,以其完美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便是诗词的精品佳作。而这一切,是靠诗人在长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中所形成的悲悯之心、家国情怀所支撑,首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高远的气格和高超的风骨。从诗词精品的高度来认识,诗人加强慎独自律,思想修为是何等重要。

无 忧

赤子之心,悲悯情怀!大气雄浑的诗人风骨在李老师身上一览无遗!相信今晚的分享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精彩的一课,久久难忘!感谢李老师带来如此宝贵的精神食粮!时光流转,季节更迭。唯初心不变,愿每一次花开云卷都带着温暖的感动!无论杏花丝雨,还是枫红满地,翻开季节的书卷,总有诗意的余温从指间滑落。时光静好,愿我们都能将心妥帖安放,照顾好自己,照顾好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不要像无忧一样,被感冒垂青,让诗友们忍受厚重的鼻音和嘶哑的声线。再过两日便是七夕。尽管我一直相信,有情人日日都是情人节。但是还是不能免俗的在这里祝福所有的诗友七夕快乐!神仙眷侣,举案齐眉,倾心一如初见!晚安亲爱的诗友们!

李葆国,字塬村,1951年生,山东武城人。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副主任。著有《石桥轩吟稿》。诗词风格主张豪放婉约、雄浑空灵兼蓄并存,充分体现情真、意新、味厚、格高,并尽力做到避古人、避今人、避自己。

刘佳慧,北国春城小女子,百花丛中一园丁。初涉格律。微信名无忧,所以一直以无忧之名徜徉于诗词天地。北国的冰雪骨肉难掩南国的烟雨柔情。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温暖的文字。愿以一颗诗心,书写多彩的平仄人生!但愿生命的每一天都能开出诗意的花朵,遍洒墨韵的清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