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 ''''颅骨蛛网膜粒压迹''''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zskyteacher 2018-02-25


颅骨蛛网膜粒压迹
病理与临床特点

  颅骨蛛网膜粒压迹(cranial arachnoid granulations),也称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憩室等,为蛛网膜粒颗粒在颅骨内板及板障上形成的局限性压迹,也可突向静脉窦,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成结构,脑脊液经蛛网膜粒回流至静脉窦。蛛网膜粒的解剖构成包括纤维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蛛网膜、小血管网及内皮细胞间隙。一般无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儿童少见,成年男性较多见。为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少数可能引起头痛,且较大蛛网膜粒常易误诊为颅骨病理性缺损,因此需要与颅骨病变鉴别。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见于颅穹隆骨,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与枕骨,也可见于直窦、上矢状窦、横窦、窦汇、下矢状窦、海绵窦、岩上窦等静脉窦处,多在中线两侧2cm的范围内,较对称,距静脉窦一般不超过3cm。呈圆形、类圆形或颗粒状,边缘清楚,无硬化,大小从数mm至数cm不等,最大者可达3cm左右,其中枕骨枕内隆凸两侧者常较大及形态不规则,可相互融合,易误诊为骨质破坏。一般累及内板及板障,外板变薄,但外板仍完整,极少数引起局部外板隆起,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局部软组织无异常改变。邻近脑实质、蛛网膜下腔无受压、移位;

  ②CT平扫为边缘清楚的内板、板障骨质缺损,局部无软组织肿块,邻近可见导静脉或板障静脉与之相连,为其特征性表现;

  ③MRI上各序列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以T2WI显示最清楚,与蛛网膜下腔相通,FLAIR序列上信号被抑制、证明其内为脑脊液。位于静脉窦者T2WI显示为流空信号的静脉窦内高信号结节;

  ④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待静脉窦强化时,蛛网膜粒为边缘清楚的局限性充盈缺损;⑤同位素扫描局部无示踪剂浓聚。

简要病史

A

B

例1,女,72岁。头部不适。


A

B

C

D

例2,女,53岁。头痛2天,外院CT发现“枕骨多发骨质破坏”。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冠状位重组(图1A),左侧顶骨内板与板障类圆形缺损(箭),外板变薄。额顶骨VR图下面观(图1B),清楚显示该缺损(箭)及与之相连的静脉(箭头)。

  例2,颅脑CT轴位平扫骨窗(图2A),枕骨中线两侧多发内板及板障骨质缺损,边缘清楚(箭)。轴位T1WI(图2B),枕骨中线两侧多发低信号区,边缘清楚(箭)。轴位T2WI(图2C),上述病变为边缘清楚的高信号(箭)。轴位FLAIR(图2D),缺损区长T2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箭)。


最后诊断

均为颅骨蛛网膜粒。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生理与病理性颅骨局限性骨质缺损鉴别。

  ①静脉湖,边缘清楚,可见一支或多支板障静脉汇聚,无软组织肿块;

  ②脑膜膨出,枕部与额部多见,CT与MRI可见脑膜及脑实质自缺损处外疝;

  ③肿瘤性骨质破坏,如转移瘤、骨髓瘤等,常伴软组织肿块,FLAIR序列信号不能被抑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④Langer-hans组织细胞病,常见于青少年,骨质破坏累及外板,并可呈檐状翘起,局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⑤表皮样囊肿,常位于骨缝或其邻近部位,骨缺损边缘硬化,FLAIR序列及DWI为高信号;

  ⑥转移瘤及骨髓瘤,局部有软组织肿块,同位素扫描见示踪剂浓聚,原发瘤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⑦静脉窦血栓,CT呈高密度、T1WI高信号,T2WI显示流空信号消失,增强扫描为充盈缺损,而蛛网膜粒的MR信号与脑脊液一致;

  ⑧骨结核或脓肿,有相应感染症状、窦道或瘘,CT检查显示死骨及破坏区边缘硬化;

  ⑨静脉窦变异,如分隔等。


简要讨论

  颅骨蛛网膜粒压迹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正常表现,以中线两侧的穹隆骨及枕骨多见,无软组织肿块,可见静脉与之相连,MRI各序列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一般无临床意义,但CT与MR检查中应注意与其他骨质缺损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