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录丨艺术的出路在于融合(三)

 shuzechi 2018-02-26


 

侯:从你刚才谈到的有关交叉音乐的观点,我联想到了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记得1985年前后,以钱学森、钱三强为首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曾联名提出倡议,认为中国科技要加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也就是两个或几个学科结合部的边缘科学研究。而目前科技上的许多重要突破,也确实多在各个学科的交叉点上。这个现象我觉得也很值得艺术家们重视和研究:艺术上有没有交叉学科?怎样在各门艺术的交叉点上寻求突破口?艺术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联姻的可能性?这些问题都很需要探讨。实际上,艺术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大量交叉现象,或者叫做融合现象。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就是表现他的亡友哈特曼的画展的。而为许多音乐家搞舞台美术设计的康定斯基,后来成了抽象派绘画大师。他的绘画被称为“听觉绘画”,音乐成了他绘画创作的直接源泉。这些都可以视为音乐与绘画的交叉。国内文学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小说:比如,以商州文化为背景的贾平凹的作品,以北方民俗为背景的冯骥才的作品,以及以研究社会问题为特点的“问题小说”,以阐发哲理为特点的“哲理小说”,甚至还出现了以某种数学定理为底蕴的“数学小说”等等,这些也都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文学与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哲学乃至数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这些“交叉”,有些是无意识的,但大多数是有意识的。你方才所讲的“融合”,我理解也是这个意思,而且你现在的许多音乐实践,也往往涉及其他相关学科。请问你对此有何见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鲍:你这又是一个大的题目。我想,还是先从小处切入,从我的家庭教育来展开这个话题吧。我的父亲鲍向群并不是哪一行的专家,但是他的业余爱好非常广泛,我举几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了:他爱好金石篆刻,曾师从寿石工、张志鱼;他爱好书画,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书法展览,在杨柳青画社的前身、天津荣宝斋经常出售字画;他很小的时候就为北京大栅栏的几家商号写过牌匾;他爱好工艺美术,设计过商标、烟盒;他喜欢京剧,从五岁开始练京胡,当年塘沽有个京剧团,新接了程砚秋《望江亭》的戏,琴师因为不识新谱,拿不下来,就请他去操了一段琴,我还在人民剧场看过《四进士》,他演毛朋,唱腔、做派都很地道;他喜欢西洋音乐,我对西洋音乐的兴趣,就是受他的影响,而且早期的音乐知识,包括五线谱、乐理、和声,都是他教的,后来又找了他在音乐界的朋友给我做老师……他曾赴日本考察,精通日语,英语也不错;他对诗词的格律也有研究,经常写些古典诗词,还常写些现代的歌词,后来成为天津主要歌词作者,同王莘、施光南以及许多作曲家合作过。他性格幽默,在家中常以趣谜、趣联、趣史、趣闻,引得大家忍俊不禁。他是一个典型的杂家……可惜他不到五十岁就离开了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