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一章第12条

 医贵仁心 2018-02-26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12条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应与第11条互参。学生问:如果因为邪气阻滞导致正气郁遏不通,出现厥逆之证,脉绝似脱,邪气传入脏则死,入腑可愈是什么原因?老师答:并非只是厥逆一病,所有病的发展都存在这样的规律。比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是邪气由内出外,病可治;如果是从四肢流入口中,是邪气由外入内,病不可治。腑为阳,脏为阴,病在外者、在腑属阳的容易治疗,病在里、病在脏属阴的难治。同理推之,伤寒三阳病易治,而三阴病难治。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脉脱者,邪气乍加,正气被遏,经隧不通,脉绝似脱,非真脱也,盖即暴厥之属。经曰: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又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为尸厥,即脉脱之谓也。厥病入脏者,深而难出,气竭不复,则死;入腑者,浅而易通,气行脉出即愈。浸淫疮,疮之浸淫不已,《外台》所谓转广有汁,流绕周身者也。从口充向四肢者,病自内而之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病自外而之里,故不可治。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气入腹,脚气冲心之类。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详申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之义也。卒厥之病,多脉脱而不见。脉脱不见而死者,是正气不反也;脉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而复通也。非为厥气一病,百病入脏入腑皆然也。譬如浸淫、疠风等疮,从口起流向四肢,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也。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亦此义也。

集注

赵良曰:脱者去也。经脉乃脏腑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五脏阴也,六腑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非惟脏腑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徐彬曰:凡病邪能出阳为浅,故生;闭阴不出为深,故死。非止一病,百病皆然。复以浸淫疮喻之,若从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故可治;若从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进而不泄,此脏气伤败,故不可治。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脉脱,与《伤寒》条中之脉伏不同。脉伏有二,一则阳明胃腑之热实太甚也。脉之荣气生于胃,荣气不能灌注,故热深厥深。而脉伏者,下之以通其胃气则出矣。一则少厥二阴之肝肾,寒邪凝闭也。脉之来去,根于命门之鼓伏,成于脾阳之易动,是灵火之神机,以为不息之妙。寒邪直入肝肾,阴凌阳气,徽明欲熄之象。故一时寒战厥逆而脉伏者,温之以回其脏阳,则出矣。本文之脉脱,既非寒极热极之伏,盖因上文入脏入腑之类而连及之耳。旧注大谬。脉之来去,如贯珠循环,自是不断。脉脱者,一时断而不续,如脱落之义,故曰'脱'。然仲景之意,除上文卒厥外,当就不内不外因而言也,盖内因而至脉脱,百不一生,何得有入腑即愈之候耶?此言脉脱者,除腹痛、蛔厥等症外,是就跌朴、笞杖种种重伤一时昏迷脉绝者而言。入脏则气血内并,脏中之神志自去,故死。入腑则气行瘀散,故愈。此下文浸淫疮,亦止就皮肉伤损者而言,其不指内因可见矣。浸淫疮,俗注为今之黄水疮,非,以黄水疮并无入口不治之禁故也。大概湿热流烂,俗所谓白蛇缠之类是已。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脉脱者,脉虚脱而不实也。入脏者阴胜,则死,入腑者阳复,则愈。凡病在外者伤浅,可治,入里者伤深,则死。浸淫疮,解见疮痈。此亦切而知之之法。所谓四诊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上节独言寸口,则有上无下,脉垂脱矣。则此云「脉脱」,当指无脉言之。陈修园以为脱换之脱,非也。按《伤寒论》云:「利厥无脉,服白通汤加猪胆汁。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微续者,胃气尚存,故曰入府即愈。暴出者,真藏脉见,故曰入藏即死,非为一病下,特推广言之。譬之浸淫疮,湿热兼毒之皮肤证也。天痘溃烂入口者死,广疮入口者死。若小儿天泡疮、黄水疮,未见有从四肢流入口者,盖亦外病流脂水者,通名浸淫耳。病在外者可治,入里即死。以伤寒病论,则三阳可治,三阴难治。以痈疽言,则肿痛色红者可治,平陷色白不甚痛者难治,故师言百病皆然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前云寸脉沉大而滑,血气入脏入腑而为卒厥,此云卒厥,有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之辨也。脉脱者,非虚脱之脱,乃邪气堵塞,正气不行经隧,脉道不鼓而似脱也。夫邪气入脏,闭塞经隧,脉气不行,营气不通,则口唇青,身冷,但邪进而不退,脏气败伤,故主死矣。入腑脉脱者,邪气壅于经络,脉气不行,脏气内守而不伤败,故身和暖,而阴阳进退,气机转动之时,腑气冲和,送邪外出,汗出即愈。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故可治。若从四肢流来入口者,邪往内入,进而不泄,脏气伤败,故不可治。此示凡病在表为轻,而易治;入里者,深重则难治也。

论曰:经谓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阴,则火独光,阴并于阳,则足寒而胀。又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又谓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又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厥逆为病,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刀切,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然厥证虽多,要皆不出阴阳偏胜,气逆则一也。又谓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乃阳衰阴逆,手足厥冷也。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乃阴虚火逆,手足大热也。二者因酒色内伤,偏虚脾肾阴阳之气发病。若见气逆面红,即便为厥,弗执必欲手足厥冷,身体强直,方谓之厥,此为阴阳两大法门耳。《金匮》谓厥阳独行,有阳无阴,正此之热厥也。经又谓令人腹满,或暴不知人,是卒倒无知,身形如尸,乃邪正之气闭逆不通而厥,即扁鹊治虢太子之尸厥,俗谓之类中风,《金匮》谓之卒厥。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出,为入腑即愈。经有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颠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太阴之厥,腹满瞋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经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此皆经络脏腑受邪,气逆而为之厥,非手足寒冷卒倒之比。仲景详于《伤寒·厥阴篇》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乃肝气逆胃,胃气不伸之厥,即《内经》气逆之实厥。若四逆吐蛔,乃虚寒之厥也。故治厥证,当以《内经》、仲景诸书合参则备。后人不按经旨,临证模糊,但以痰食寒热气厥,混言妄治,不惟无益,蒙蔽后人,故续表出。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问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如脉大而滑,实邪之强有力,脏固不能当其猛矣。今卒厥,病脉不大而小,不滑而涩,尽脱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别之曰脉脱,是脱换之脱,非脱散之脱,但脉既脱换,虚实悬殊,入脏入腑,吉凶亦宜更易,而仍守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之说,何谓也?师曰:斯说也。大旨以出阳为浅,传阴为深。非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脏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盖以口属阴,四肢属阳,阴阳分属脏腑,脏腑二字,隐而难测,以里外二字该之,浅而易晓,吾将为丁宁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此言正气夺则虚之生死也。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脉脱二字,诸家俱误解。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瘴气入腹,脚气冲心之类。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举例论述疾病传变有顺逆的不同。“脉脱”为正邪相争,邪气逼于经脉,正气被遏,经脉不通,故脉绝似脱。若邪气入脏者,则深而难出,故气竭不复则死;邪气入腑者,浅而易通,故气知脉出即愈。

浸淫疮为湿热火毒之邪浸淫肌表,发为皮肤湿疮。若正气衰弱,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为毒邪从外入里,故不可治;若从口而流向四肢者,则为毒邪从里达表,故为可治。总之,病由外传内者难治;由内传外者易治。这是诊断疾病的普遍规律,所以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其他医家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浸淫疮显而易见,可知非独卒中为然,内外百病,皆作如是论治耳。”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勿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第3条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第4条: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第5条: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第6条: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第7条: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第8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第9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第10条: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第11条: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第12条: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第13条: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㯏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第14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6条: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熟读成诵

第12条: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