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破解秦俑八大谜团

 zd山笑 2018-02-26
2009年,在秦兵马俑发掘35周年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之际,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昨日云集西安,召开秦俑学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对秦俑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NO.1

谁是兵马俑的主人
“秦俑坑是谁的陪葬坑?这是秦俑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专家袁仲一告诉记者,有人认为兵马俑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宣太后葬芷阳(今临潼区韩峪乡),墓不在俑坑附近,此说不正确。秦俑考古队于1975年在《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中明确提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实证明这一指认是正确的。
兵马俑发掘35年来,俑坑内已出土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吕不韦戈6件,始皇十年寺工戈1件,始皇十五年至十九年寺工铍16件,合计共有带有始皇纪年的铭文23件。另外,还有寺工矛5件、寺工錞10余件,马络头的革带上有朱书“寺工”二字。“寺工”始见于始皇二年,是秦始皇时代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中央官署机构。一号俑坑出土的铺地砖上已发现陶文70余件,均属于始皇时代。
NO.2

地下军阵应是宿卫军
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的意见不一,概括起来有:送葬的俑群说;纪念战功的“封”说;三种卫军说(一号坑为守卫宫城的卫士,二号坑为京师屯卫兵,三号坑为郎卫);守卫京城的宿卫军说等。
袁仲一研究认为,俑的出现是用来陪葬,不是用来“送葬”。送葬是活人的事,如霍去病死,汉武帝“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汉书·霍去病传》)。关于纪念军功的“封”说,俑的发现和发展都与从葬制度相关,中国没有用俑作为纪念战功“封”的先例。关于三种卫军说,一、二、三号坑是一组陪葬坑,不应分割为三种不同的卫队;再者,郎卫及守卫宫殿区的卫队应在陵园内(即城内),不应在陵园外城的东侧,此说难成定论。
秦中央军有三种:一是郎卫,由郎中令统领,担任殿内警卫,出充车骑扈从;二是守卫宫殿门的卫队,由卫尉统领;三是守卫京城的部队,由中尉统领。3个兵马俑坑均位于始皇陵园外城垣的东侧,应是上述三种中央军的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卫队,名曰宿卫军。平时守卫京师,战时可征调出征。
NO.3

秦俑坑何时开始修建
兵马俑坑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俑坑内出土的铜兵器铭文中时代最晚者为5件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寺工铍。此距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后进行大规模地修建陵园的工程仅差七年。由此推测,秦俑坑的修建当是在统一全国后进行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死葬于骊山;次年农民大起义,修陵的人员被征调去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因此俑坑修建的时间下限应是在公元前209年,俑坑修建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
NO.4

谁是秦俑的设计制作者
8000件兵马俑一列列、一行行地排列有序,千人千面,数千件武士俑的形象、神情各不相同,中国人所有的面型在秦俑中都有反映。这精美绝伦的秦俑群雕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会是谁?
在发掘和修复陶俑的过程中发现在陶俑、陶马身上有刻画或戳印的陶工名。现已发现87个不同的人名,这些人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另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民间或市府的制陶作坊。袁仲一说,能够留下名字的是技艺高的工师,他们每人下面还有一批助手,估计数百人或近千人参加了兵马俑的制作。集合如此多的人从事一项艺术的创作,在古今中外雕塑艺术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兵马俑的设计者是谁,文献没有记载。古代帝王陵园的规划蓝图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设计的。兵马俑就是在公元前221-前210年修建的。在此期间的丞相有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人。这几个人谁是主持设计兵马俑者很难断定,只能笼统地说是右丞相主持设计的。
NO.5

秦军中如何区别地位高低
秦军阵中区别地位高低的标志不是服装的颜色,而是铠甲与冠形制的不同。高级军吏俑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中级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带彩色的齐边筒子甲,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不带彩色花纹的黑色甲,头戴单板长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但较下级军吏俑铠甲的甲片大、甲札少,头不戴冠。根据上述标识一望便知其职位的高低。
NO.6

俑坑内为何没有铁兵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铜兵器,铁兵器只出土铁矛一件,铁镞两件。有人认为,秦王朝时期铜兵器已成为陈旧落后的兵器,精锐的铁兵器已取代铜兵器成为秦军的装备。秦俑坑内为什么没有铁兵器?因为它是“具有纪念军功的意义......只能陈列过去曾经用过的旧武器”。
袁仲一说,战国和秦王朝时虽然出现了铁兵器,但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的各国及秦王朝时军队装备的主要是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因为当时利用炼铁制造钢铁兵器费时费工,不能大规模地制造铁兵器。到汉代由于炒钢和灌钢技术的发明,为铁兵器大规模地生产创造了条件,铁兵器才渐次取代铜兵器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这一取代过程始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才完成。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青铜兵器,制作工艺精湛,刃锋锐利,杀伤力很强,不能说是陈旧落后的兵器。
NO.7

战马为何不披马甲
兵马俑坑出土战车上的车马及骑兵马身上都不披甲,而在铠甲坑的试掘方内出土了一具马甲,根据其形制判断为车马的马甲,这说明秦代是有马甲的。俑坑战车的车马为什么不披马甲呢?袁仲一说,车马披甲为重装车,用作冲车有较大的威力,但臃肿、笨重,行动不便,所以战国及秦王朝时多用轻车,马不披甲,到汉代伴随战车的没落车马的马甲消失。战国及秦汉时期不见骑兵的马甲,到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完备的骑兵铠甲,唐代开始衰落。俑坑出土的骑兵马不披甲,应是轻骑兵,这与当时时代的潮流是一致的。
NO.8

武士俑为何不戴头盔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于是引起人们种种猜测。石铠甲坑出土了大批头盔,说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但是秦军作战时非常勇猛,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不戴头盔是英勇的表征。
罕见的几项发现
发现一:带铜廓的弩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与战国弩的形制结构相同。但在1996年对一号坑做进一步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件带铜廓的弩机。铜廓较木廓弩机提高了机械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增强了弩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是项重要的发明。以往认为铜廓弩机是汉代才出现的。新的发现证明它始创于秦,流行于汉。
发现二:铜弩辄。一号俑坑在第二次发掘的过程中,于一辆战车的前軨上发现并列的鸭兽形的铜钩两件。铜钩的形状与一号铜车马前軨上的一对银钩相同。此钩名曰弩辄,辄通蹠,为人双足的模拟,用以张弩。战车上用的多为强弩。强弩要用蹶张,在战车疾驰的过程中不便用双脚蹋拒弩弓以手引弦张弩,利用弩辄代替双脚是项重要的发明。弩辄以往也曾发现过,一般认为是装在弩臂的前端作承弓用。
发现三:金钩。一号俑坑出土金钩两件,形如弯月,齐头、两刃,可用来勾杀或推杀,是仪卫性的短兵。此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金钩,后世又名吴钩,为春秋时吴王阖闾首先制造。由于未见过实物,人们一直不知道金钩是什么样子,俑坑金钩的出土使人们一目了然,获得了清晰的认识。
发现四:铜铍。一号俑坑出土带长木柄的铍16件。如此完整的铍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铍头的形状与短剑相似,装在长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与矛相似的刺兵。过去的考古资料曾出土多件铍头,都误认为是短剑。铍是春秋时流行的长兵器,延至秦汉,汉代以后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