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第一龙——东岗老龙舞动600年

 释真还原禅房 2018-02-26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很多地方都举行耍龙灯的活动。据民俗专家们考证,“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就有,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具体到山西省五台县这个地域,倘若追溯其境内的龙灯史,却要从“五台第一龙”即明洪武年间的“东岗老龙”说起。
 

龙现小东台

五台县城是个群山环抱的典型的山城,依文昌山而建,文昌山古时又叫峰山,它与县城东边的天蓬垴、南边的南神垴、北边的青山垴、西边的台神垴合称“小五台山”。东岗村就在“小东台”天蓬垴的脚下,美丽的河从村边汩汩流过,距此二三里处就是县城。

相传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正月,东岗村出了一件奇事。一大早就有人说,看见有一条龙降落在了小东台天蓬垴。村人闻之,怀着好奇之心纷纷上山观望。观看间,祥云密布,那龙腾空而起,又向仙掌山西南平展的山岭上飞去。村人心怀敬畏,不敢再去惊动,登高远望,龙舒展静卧。这条飞龙来之何方?众说不一,有人说龙是从东岗一里许的龙凤寺飞往天蓬垴的,也有人说龙是从距东岗七十余里的东峪口过来的。龙来龙降之传言广布遐迩,均尊称龙为真龙、神龙。后来,见证奇迹的东岗村人把卧龙的山岭定名为龙卧堂,并修盖了龙王庙供奉;靠近的小山湾也起名叫龙眼湾……

神龙什么时候离去的?对此村人不知。但随后的日子里,在东岗村的上空中显现出一副龙的骨架,一连几天,久散不去。村里人议论纷纷,连连称奇,但却不知所措。一位颇有见识的长者早年间就听过别处耍龙灯的事情,便说这是神的昭示,看来五台龙灯要在东岗出世了。天意不可违,于是赶紧找来能工巧匠,照着空中的云像,做出了一副木制龙架,空中龙像方才散去。正月初十后,又加以裱糊,龙灯做成后,再从外地请来师傅,教习村里的年轻人,于元宵之夜舞动起来,年复一年,相传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因其历史悠久,神灵显赫,清末民初,世人送它一个“老”字,尊称“东岗老龙”。

东岗老龙灯

关于东岗老龙灯,《五台县志》(第472页)这样记载:“明洪武年间,东岗村制龙灯,为境内首创。其后沟南、豆村、耿镇、龙泉亦制龙灯。”因此,东岗龙灯享有“五台第一龙”之美誉,亦称“五台老龙”

东岗老龙不同于五台的“龙泉小龙”。龙灯由龙头、龙脖、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整体长30米左右。由于是根据观看龙之形态用木材仿制而成,所以龙头硕大无比,堪称一绝。龙头呈圆形,直径在1米左右,两个龙角长约1.5米,龙嘴长近1米,口含红色龙珠一颗。五台俗话讲“一头管一身”,龙头的装扮工序精细繁杂而难做,龙眼、龙牙、龙舌、龙珠、龙须等,用白麻纸裱糊在木质头上干后,用五色纸根据需要装饰,即便是心灵手巧的细匠人按龙头部位分工,从每年正月初十到十三,历时四天才能完成。耍龙灯时,龙头加上贯堂而入的风,约有一百多斤,需要精壮且有经验的人十几人组成队伍来轮流承担,方能胜任,人称“巨龙”,毫不为过。至今,龙头的托板、柱柄都还是洪武年间的原始材料,龙身的架构也一直保持洪武年间的原版模样,600年不改,人称“老龙”,确实是当之无愧。

龙身由11节组成,中间节粗圆,直径达60多公分,前后逐渐变细,所用材料也多为明清时期木材,木质裱糊较易。舞耍时,内置烛灯,每人扛耍一节。龙尾用榆条、麻皮、大铜铃组成,麻皮需染成黑色红色,制作简单。表演时需有力的健壮人士来舞耍。

东岗老龙平时存放龙王庙,每年正月的十三至十六才出行。因为表演都在夜晚,所以除了两边有15对滚云陪衬相护外,龙灯前面还有一对大绣球状的灯笼和海蚌灯指引,耍龙灯队伍由青壮年组成,一直保持在50人左右。

每年的点龙仪式很是隆重,邻里乡村的人们也纷纷赶来观看,鼓乐喧天,炮声隆隆,人声鼎沸,喜气洋洋。相传龙行旧道,十三龙卧堂点龙,十四寺门坡点龙,十五南寺山门外点龙,十六牛羊道点龙,东岗老龙历经600年,规矩不变;十三本村起龙,十四应邀去邻村串演,十五入县城大演,十六本村耍龙人传帮带,东岗老龙舞动600年,日程不变。

 

东岗老龙舞元宵

农历正月十三,是东岗老龙起龙的日子。城关周边的村民们早早吃罢晚饭,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前往观看。远处遥望,看不见舞耍的人只看见徐徐蠕动的龙,似真龙而降。进村则见大街上的旺火照得村中通红,驱寒照明,暖意融融;装扮一新的龙灯走街串巷前边白云翻滚,后边锣鼓喧天,八音高奏,大得胜、晋北鼓吹八大套吹得嘹亮喜气,长号一吹,龙头舞动,翻天覆地,实为壮观。龙灯过处,村民在自家大门前敬香纸,摆供品,披红挂绿,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时吉祥,五谷丰登,有个好的光景。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笑语不断,家家户户快乐吉祥,热闹非凡;铁炮、大炮、花炮、小鞭炮忽远忽近,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派节日景象。

老龙灯的耍法有“大耍”、“小耍”之分,“小耍”动作幅度不大,费力不大,只是上下升降、左右晃动,一般是街巷游行时的常态动作。“大耍”则不同,需要场地平坦开阔,动作很大,有“单龙戏珠”、 “老龙腾飞”、“蟠龙闹海” “蛟龙漫游”等招式。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老龙跟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耍龙中,还有一种叫活龙表演。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五,入城的老龙行至南关时,就见大街东西两头各搭一个高楼,东楼出妖,西楼出龙。龙口喷火,对准妖怪,直至把妖怪烧成灰。龙灯穿街耍,烧妖的火花飘下落在耍龙人的脖子上烧的很痛,纸糊的龙灯在炮火连天、火花飞舞下却丝毫无损,观者无不称奇,倍觉真龙灵气。其技术原理是,龙头的口鼻与外相通,内装火药,表演时,活龙口吐火舌,顿时烟雾缭绕,龙妖一一番争斗,最终龙取胜,取意“以正降邪”。这种耍法因五十年代中期花钱多、难度大而停息。

东岗老龙十四应邀到城关各村串演时,供品炮火一处胜过一处,礼遇十分尊贵,尤其是古城村,几百年来,每年正月都会早早来请,招待十分周到,一直没有出现过不好的斗事现象。耍到深夜,好,会会请舞耍的人吃饭,以贵宾礼待之。十五进城后,东岗老龙总入县衙大堂,历代知县或县长务必下堂朝拜,以求风调雨顺。元宵夜,老龙从县城北门进城,一直舞耍进衙,卧定在大堂前。观看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入,但都不敢靠近龙灯。县太爷大起大拜,披红挂绿,扛扛龙头,体格健壮的还会举着龙头,在衙门大院转圈舞耍,与民同乐。老龙绕旺火几圈后从衙门耍出,走入县城大街。大街两旁挂满各式灯笼,字号、住户早已摆满供品等待,龙灯边走边耍,耍进西关南关。一路上大炮小炮连连不断,真是气象万千,喜庆连天。龙灯耍完在滤泗河洗龙,回到村天已大亮。村外舞耍回村,村口鸣炮,锣鼓管乐喧天,穿大街回龙王庙。

传说清朝有个县太爷李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李官家属居住于县衙的西花园,那里靠近大监,夜深时感不安静。接待老龙时,祈求能进去耍耍,压压邪气。但是进出的门很狭小,围观的民众很多,都说巨大的龙头恐难以进入,谁想待拜完,老龙竟然徐徐进入又自然出来,龙体完整,西花园也从此安静如常。六百年来,心存恭敬有求必应,东岗老龙在民间扶正祛邪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不再细叙。

在东岗村耍龙的好把式代不乏人,他们的传奇故事很多。如民国初年有姚梦喜,体格高大,蛮力无穷,一口气不歇一个人扛着龙头耍过整条米市街;抗战期间的有个叫李生还的后生,个子不高,但鼎力极强,犹如千斤顶。一次,老龙舞至米市街,被一群日本人拦住,一个日本兵骄横地凑到龙头跟前,双手搬摆着老龙的下颚,身体离地,做了几个引体向上的动作,见龙头没有动静,又拼力摆动,荡起了秋千,但李生还抱着龙头轴柄,整个龙头在小鬼子的折腾下的犹如定海神针,还是纹丝不动。小鬼子失了面子,转而提出要与李生还摔跤,一决高低,围观的人群突然涌动如潮,待人潮站定,李生还已不见身影,捣乱的小鬼子却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见过历史的老者们都说,那是老龙显灵,扶正抑邪,惩治了恶人,至今传颂不已。

 

元宵传统压轴戏

今天,随时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文艺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大餐”翻新不断,但在五台县城,人们白天看过秧歌汇演,晚上转过大旺火,送走彩车游行、仰望礼花绽放后,到了深夜,很多人仍旧在街头聚集逗留,久久不愿散去,特别是那些从乡村进城看红火的人。每到这时,你都会听到怀抱现代电子玩具玩累的小孩问大人“为啥不回家”、“还在等什么”等问题,而大人们年年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神秘充满敬畏之意的词汇——“东岗老龙”。

最后,终于等到东岗老龙在《大得胜》高奏声中,沿着那条600年的路线,蹒跚舞来了。围观中,善良朴实的人们向耍龙人索要些披在龙头上的红绿布条,虔诚地系在昌河奥迪霸道小车的方向盘上,或拴在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车把上,或者揣入大包小包裤兜里,方才在“又见老龙的满足中,带着龙的庇佑,或驾车或骑车活步行,相跟着招呼着踏上或远或近的归家之途,开始他们一年踏实如意的新生活。

越是传统的东西,人们越是留恋;越是久远的东西,人们越是神秘。虽然历经640多年风雨沧桑,“东岗老龙”啊,你仍然是元宵夜的压轴戏,留在最后的精彩;仍然是人们最后的守望, 因为在你身上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龙文化的无限眷恋与依赖。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