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运会到底赚钱吗?国际奥委会收入超5亿美元,平昌冬奥会收视不佳却凉了赞助商的心?

 Twinklingv2b4z 2018-02-26


文/李拜天


平昌冬奥会在褒贬不一的争议声中落下帷幕,近日,国际奥委会也官方公布了2017年一系列财务数据。受益于赞助方面的强势表现,在非奥运年的2017年,国际奥委会全年收入仍达到5.234亿美元,虽然有近1亿美元的赤字,但这对非奥运年来讲意义不大。

 

根据其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国际奥委会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以下简称TOP计划)收入为4.932亿美元,相较于奥运年2016年的4.1亿美元有所增长,创历史新高。IOC市场开发部部长Timo Lumme曾表示,预计2017至2020年,TOP计划赞助收入将达到20亿美元,成为国际奥委会主要收入来源。



奥运会背后的“大boss”才是最赚钱的?


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国际奥委会的商业化运作不断成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奥运会传播形式愈发多样化,国际奥委会作为其产权拥有者,收入不断增长,网友吐槽其是幕后最赚钱的大boss。

 

国际奥委会的奥运收入主要由4块构成,包括电视转播权、顶级赞助商广告、奥运吉祥物等商品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奥运会比赛门票。有数据显示,2001-2004年,国际奥委会的收入为42亿美元;2005-2008年,国际奥委会的收入则达到54.5亿美元;2009-2012年,这一数字是80亿美元,门票收入在这一阶段大幅增长,使得这一周期国际奥委会的总体收入提升48%。


在刚刚过去的2013-2016年奥运周期中,奥运会的转播权收入为41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上一个奥运周期增长7.1%。而根据美媒预测,2017-2020年期间,转播权预计将为国际奥委会贡献45亿美元的收入。

 


不过,国际奥组委也不是一直这么能赚钱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转播权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据国际奥委会的营销收入数据,从1993年到2012年,每四年一个周期的电视转播收入从12.5亿美元涨到了38.50亿美元,但就奥运会庞大的支出来看,这只是杯水车薪。

 

TOP计划合作伙伴

 

在国际奥委会今年发布的财务数据中,来自TOP计划的收入为4.932亿美元,而上一个奥运周期中的2013年赞助收入仅为1.415亿美元。在新奥运周期的第一年去的这样的收入成绩,使得外界对于其未来四年的增长非常看好,有望打破转播权的收入霸主地位。


平昌冬奥会收视不佳让赞助商“心凉”?


国际奥委会公布的这份财务数据虽然较为乐观,但是近期“槽点”较多的平昌冬奥会却让赞助商有些焦虑。据统计,本届平昌冬奥第一天的收视率要比2014年的索契冬奥减少20%,从2000万人减少到1600万人。收视受众的急剧减少,让赞助商无法收获精准客源。

 

此前,由于里约奥运年会收视下跌,影响力衰退,不少大型广告商相继退出了奥运会赞助,包括花旗银行、希尔顿、百威啤酒和麦当劳等。可以预见,口碑下滑的平昌冬奥会将再次为奥运会、冬奥会与赞助商的合作增加困难。

 

但是说到底,平昌冬奥会赚钱了吗?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前,平昌冬奥组委会主席李熙范表示,目前平昌冬奥会已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广受关注的门票销售方面,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之前韩国体育文化观光部公布的数据,平昌冬奥会(包括残奥会)预算约为预算为139136亿韩元(约合127.93亿美元),收支平衡一说有待考证。纵观历届奥运会、冬奥会,最终盈利还是亏损,关键在于闭幕后各种场馆和设施的利用情况。

 

平昌冬奥会落幕,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加上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亚洲将继续成为奥运会主要影响地区,不可否认,中国市场、亚洲企业还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冬奥会还能为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应吗?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2004年至2008年,北京经济年均多增长0.8个百分点,5年内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82万个。就全国而言,2001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0.5%,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等方面奥运会功不可没。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能这么赚钱吗?

 

就目前而言,中国奥委会的商务开发能力已经在北京奥运会后大幅提升,在此前公布的数据中显示,在伦敦和里约两个奥运周期里,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吸引了10余家各类合作企业,涵盖服装及其相关装备、乳制品、汽车服务、酒店服务、互联网服务、营养保健品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安踏、伊利和恒源祥都是连续签约两个奥运周期,宝马、希尔顿、中粮、腾讯等企业也与中国奥委会实现了四年以上的跨周期合作。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右)在闭幕式上挥动奥林匹克会旗,冬奥进入北京时间

 

按照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奥运会的要求,中国奥委会与北京市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期间签署了《联合市场开发计划协议》,要求其在联合市场开发期内,中国奥委会不再进行与奥林匹克相关的市场开发活动,由北京冬奥组委统一对外开展所有与奥运会及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市场开发工作。也就是说,未来北京冬奥组委的赞助企业,除了将获得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相关的赞助权益,还将获得与中国奥委会相关的赞助权益,包括东京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在内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相关赞助权益。

 

可以看出,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奥委会所面临的联合市场开发背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这一次联合市场开发周期长达八年,因此对于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来讲是一重大考验。

 

也许奥运会已经不能创造当年的收视神话,但在全新的媒体语境下,其话题制造能力依然不可小觑。在短短的16天里,奥运会仍是最有机会为赞助商创造口碑效应的IP,所以才有了在麦当劳、花旗银行等品牌退出TOP后,阿里巴巴、Intel的迅速补位。接下来,奥运会继续“亚洲时间”,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商业奇迹的出现。


本文由体育BANK原创发布

转载请联系:13520180908(微信同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