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荣悦读 | 最美家乡河⑲《溪船》木兰溪上且喜且憾的追忆

 邈思遐想 2018-02-27

阿钵:溪船(主播夏萌) 来自莆田旅游网 20:08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夏萌朗读


导语

在仙游至莆田的河道上行驶的船,称为“溪船”;在南北洋水系上穿梭的船,谓之“沟船”。

绿水幽幽,溪草萋萋,千载溪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淡出了木兰溪,给母亲河的子民们留下了无尽的记忆和唏嘘!


正荣悦读 | 最美家乡河

19

《木兰船之溪船》

□ 阿钵



世上,有水就有船,船却各不同。泸沽湖的船,至今是独木舟;绍兴的船,仍然是手脚并用的乌篷船;黄河上不少河段的船,却是漂行的羊皮筏子……就如小小的一条木兰溪,自古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船。在仙游至莆田的河道上行驶的船,称为“溪船”;在南北洋水系上穿梭的船,谓之“沟船”。



开天辟地的过程中,与戴云山隆起的同时,沿着东南走向的余脉,造物主顺势辟出了一条断裂带,于是,有了木兰溪中游的河道。也因此,这一段漫漫的河道,多依山就势,河床全为花岗岩基础。虽坡度不大,却弯多滩多,水道深浅不一,宽窄差别很大。水流往往依河床跌落幅度,或湍急奔涌,或舒缓深碧,“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沿河大大小小的弯道,更是被水流推涌出许许多多鹅卵石与沙砾组成的大大小小的浅滩,这些浅滩又随着季节的更替、水流的变化,而经常改变着形状与位置,“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木兰溪中游的河道,总是充满着奇特、充满着变数。



要造出怎样的船舶,以适应这样的河道?

要具备怎样的技艺,才能在这样的河道行船?

《世本》上说,古者观落叶以为舟。莆田的先民们自然不是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才悟到船的原理。先民们从中原南渡,辗转颠沛,一路下来,诸多见识,怎会不知造船?只是原先所熟知的各种船形,没有一种能适用于这样奇特的河道。先民们,不知绞尽了多少的脑汁,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尝试与失败,不知经过了多少代的努力与累积,才终于因地因势,研造出能在这样的河道上顺利行驶的独特的船只。大概因为木兰溪名称的缘故,先民们把这种船只亲切地叫做“溪船”。


(绝迹溪船图·画家许庆贤先生忆写 2012.11)


溪船的外形,极似农耕时期挨家挨户织布机上的梭子。两头尖尖,长长的身子,平平的底,整船对称,看不出哪是头哪是尾,船上盖着两三张可移合的竹编篷。溪船以松杉樟木竹等材料建造。因为莆仙山区本就盛产这些材料,随手可取,物美价廉。船体多以桐油刷漆,以桐油灰勾缝。这样的溪船,丰水期载重可在3000公斤上下,枯水期在1500公斤左右。仙游到莆田,顺流而下,一般只需3-5小时;逆流而回,则要20多小时,还得结成船队,相互合作,上滩时船工涉入水中,推、抬船身前行,或边撑船,边张帆,边在岸上拉纤,以让船身前进。



溪船诞生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查,可以推断,应在木兰陂建成之后。木兰陂修建之前,感潮河段直达仙游林陂,快逼近仙游城关了,溪船是不适合在这样江海交汇的河道上行驶的。木兰陂的修建,把木兰溪中游河道与南北洋四通八达的水系,完全连成了一体,发展内河运输,有了可靠的基础。那个时期的莆仙陆上道路,基本顺着木兰溪岸线通行,中间还隔着几座山,道路崎岖,山道弯弯,交通十分不便。货物的交流完全靠人扛肩挑,骡马驮运,人员的往来也十分辛苦。因此,发展内河运输有着迫切的需要和强劲的动力。这个时期,木兰溪的航运情况,记载虽已失传,但从后世的发展盛况,仍足可看出前朝的端倪、前朝对后世的影响和前后的传承。



仙游县志说:“元、明时期,木兰溪已有航运业。清康熙二十年(1681),溪运兴盛。清末,木兰溪已成为莆、仙之间重要交通运输线。”没有宋后期的基础,元、明溪运不可能成长为一业。明代进士郑洛书诗云:“兰溪归路晚,欸乃棹声喧。” 时间已经很晚了,兰溪上仍然棹声喧闹。显然,若是白天,来往的船只,应该更是多多了。清时邑人、兰州知府郑王臣也诗曰:“木兰溪里木兰舟,长向陂头泛棹游。” “昨夜桃花春涨满,溪船衔尾下南洋。” 诗人看到的是,溪船一艘接着一艘,从陂头的迴澜桥下驶向南洋,足见当时溪运之盛。



抗日战争时期,公路被破坏,木兰溪中游沿线的货物、人流主要靠溪船运输,是现代溪运的鼎盛期仙游县志记载,那时,“会仙、龙腾、坝下、昆头、石马、义店、昌山、杉尾、仙溪等村均置有溪船,多者二三十艘,少者两三艘”。若加上莆田各地购置的溪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木兰溪上行驶的溪船,真正是盛极一时,足可“衔尾”莆仙间。上一代人,每每忆起抗战时从仙游下莆田,总是众口一词:“从仙游南门上溪船,半天就到莆田天九湾、水关头。”那时,福建省驿运管理处涵江办事处还在仙游南门设立溪船驿运站,专司船只编号,分队管理,组织运输,结算运费。



新中国成立初期,莆仙间公路运输飞快发展,但大宗货物仍由溪道进出,溪运仍是仙游县的主要交通运输线。县里在城关、坝下、杉尾设立了航运管理处,编制有管理人员、船工和专职的装御队伍。为了保障航道畅通,1954年和1960年,先后两次用炸药爆破沿途的将军石、晒谷石、溪口门、龙喉石等多处暗礁,扫除航道障碍。这期间,木兰溪中游的溪道运输,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巅峰。全线有溪船近300艘,航线涵盖度尾、大济、龙华、鲤城、榜头、盖尾、华亭、荔城、西天尾、梧塘、涵江、黄石、渠桥、笏石等地。仙游县志上说,1958年,单是石马木帆船运输社,就有溪船84艘,船工169人。那时的木兰溪中游沿线和南北洋河道上,时时都可以看到这种独特的溪船在穿行。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在莆田二中读初中时,同学们到水关头的河面上游泳,偶尔还会爬上停泊在那里的溪船和“汽船”(来往城涵的小型客船)船舨上,调皮地反复着蹩脚的跳水。



溪运的辉煌,只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的前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加上木兰溪上游各支流兴建了不少大中小型水库,河道枯水期明显加长,溪运已显现出了无可挽回的衰退颓势。资料显示,1967年,仙游县境内的木兰溪航运大都停顿;1972年(也有资料记载是1992年),全境只剩下10余艘溪船,在杉尾以下的河道上苟延残喘、断断续续地航行。以至于是什么时候,是整体还是逐艘退出,彻底结束溪运,木兰溪两岸的人们,已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楚。绿水幽幽,溪草萋萋,千载溪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淡出了木兰溪,给母亲河的子民们留下了无尽的记忆和唏嘘!



在木兰溪中游两岸行走,溪运的遗迹还随处可寻,因溪运而兴盛衰落的古渡口、古街肆也还残存不少。与溪道平行的长长的杉尾古街两旁的房子,每隔一小段,便有一个缺口面向溪道,缺口处总有花岗岩条石铺起的阶梯直通溪道,一看便知这些全是溪船的古渡口、古码头,当初一定都停满了急需装卸各种货物的来去匆匆的溪船。窄窄的古街虽然破旧残缺,但透过铺砌着的圆滑滑光溜溜的鹅卵石,似乎依然可以看到当初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繁华。不过,无可讳言,在悠悠的古岸边行走,已到处是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快速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急切地盼望着尽快改变自己的住房和生活条件。沿岸似杉尾古街这样的残存,可能将步溪船的后尘,很快地在木兰溪两岸销声匿迹,成为母亲河子民们且喜且憾的追忆。



⭐(本辑照片均拍摄于木兰溪,可以看出,溪船早已绝迹,只有这些竹排和小渔船。现在,连撑着竹排,载着鸬鹚捕鱼的画面,也成了绝版。)


注:本文系阿钵摄影图文书《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第19篇。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