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夜研究:重磅!国内血液制品公司实力大比拼!

 卷美书香 2018-02-27



关于血液制品行业我的基本观点:


后台留言已爆,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国内到底有几家血液制品公司,每个公司产品线如何,实力如何比较,哪家公司更有潜力,下面我就这几个关键性问题一一回答:


一   国内血液制品公司:


国内血液企业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  上海莱士,华兰生物   天坛生物

第二梯队  博雅生物    st生化 泰邦生物

第三梯队  博晖创新  人福医药的人福瑞德


15年血液股血浆量比较



15年血浆量已经成为往事,我们要看16年甚至更远的将来,毫无疑问,天坛生物如果中生集团把血浆站全部注入,那么天坛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大。由蓉生原有 18 家单采血浆站增加到将近 40 家,成为国内单采血浆站数量最多,投浆量最大的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同时,血制品资产整合之后,经营效率将有可能提升。


据说下个五年 天坛整合完成后会有接近2000吨血浆 到时候血液江湖排位可能会改写啦。


所以你看天坛是最近血液股龙头就不足为奇了,走势异常凶悍。这要是整合完成,市值至少500亿吧。


拿下一个要说的是华兰生物,这个稳扎稳打 未来市值增长空间很大,而且各个品种都非常齐全。


华兰生物今年1000吨问题不大,上海莱士也尽量往1000吨上靠,所以第一梯队主要是天坛 华兰和上海莱士。


第二梯队 st生化 广东双林15年接近300吨 16年预计370吨,三年血浆可能翻倍,如果去掉大股东债务问题和其他问题,生化也算得上名副其实的高速成长股啊。

黑夜研究:血液黑马ST生化,辗转千回,想说爱你不容易


博雅生物 因为是双轮驱动,一个是主营血液制品,另一个是不停的收购兼并 所以分析估值比较复杂。我在雪球专门写过三四篇文章说博雅 暂时不分析了,目前股价涨幅也稍微太大了些 暂时放一放。今年可能接近200吨。


泰邦生物是美股,暂时不分析。

第三梯队 博晖创新 沃森生物和人福瑞德


博晖创新这股比较特殊,也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微量元素检测仪器饱和,但是新增基于微流控平台的 HPV 检测快速放量  另一条腿血制品整合后恢复性增长驱动公司收入增速在 40-50%。


博晖创新拥有大安 48%股权和广东卫伦30%股权  


河北大安“有浆无证”(2015 年采浆 103.68 吨,库存浆 200 吨,仅有 2 个产品批文),广东卫伦“有证无浆”(2015 年采浆 30.09 吨,6 个产品批文),公司积极推进两家企业组分调拨,提高血浆利用率同时摊薄成本,逐渐改善血制品盈利能力(未来 3 年毛利率有望由不到 20%提升到行业平均 60%)。


人福瑞德大概有60吨血浆  沃森生物有大安 52%股权  所以都不是很纯正只能算血液沾边。


二 血液股 产品线比较:


说血液股的产品线 ,其实就是能从血浆中提取的组分,一般来说 提取的组分越多,吨血浆含金量越高,毛利率越高。所以分析组分非常重要。



上图可以看出来,华兰生物11种组分,上海莱士 11种,泰邦 天坛8种,博雅7种


由于血浆采集费用逐年提高,所以一旦你吐去的组分太少就是严重浪费血浆资源,当然也不容易赚钱,所以技术上需要不断提升去提取更多组分,不提升就可能被市场逐渐淘汰。


好在血浆的技术壁垒比原研药要小很多,通过不断技术攻关,很多血液企业都可以做到提取到需要的大多数组分。所以目前中国还处于野蛮生长期,以血浆量为王,后面到了成熟发展期,就要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寡头垄断了。


科普一下各种组分的适应症:




三  产品竞争力分析:



白蛋白是目前血制品占比最大的部分,白蛋白这个领域都是比较分散的,泰邦 上海莱士 四川远大蜀阳 华兰占比都比较平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静丙是明日之星,未来上涨空间很大。其中泰邦,上海莱士,华兰 荣生都不错

凝血因子 华兰,绿十字 泰邦三足鼎立。


凝血酶原石一个小品种,华兰是绝对的王者,福建涨价对它利好最大。


再深入分析 请看黑夜研究:突发重磅-华兰凝血酶原福建一次性提价36%!-500亿市值见?


光看竞争格局还不行,我们还要看涨价预期,最起码血液制品价格要逐渐和国外价格持平,现在状况是很多国内价格比国外便宜很多,所以当国内紧缺的时候,很难通过进口弥补缺口。


中美采浆情况比较


目前中国采浆数量和美国相比还比较少,单次采浆成本也比较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血液制品主要品种人均保有量


从我国各个血液制品品种的人均保有量来看,也未达到理论保有量水平。尤其是凝血因子类产品以及人免疫球蛋白产品还存在较大的缺口,目前静丙人均实际保有量为 0.017g/人,理论保有量为 0.024g/人;人凝血因子 VIII 人均实际保有量为0.11IU/人,理论保有量为 0.35IU/人;人血白蛋白缺口较小,人均实际保有量为 0.10g/人,理论保有量为 0.12g/人,但与发达国家人均 0.7g/年的需求量相比还是存在差距。可以看出,凝血因子类以及静丙都有较大的增长弹性,而人血白蛋白仍有增长空间。

我国血制品提价潜力分析



从长期来看,血制品仍然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 只能通过新开浆站来逐步填补,供需矛盾必将推动血制品价格持续提升。假设采浆量按照每年10-15%的增速提升,至少还需要 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12000 吨,但是考虑到医生接受程度提高和适应症扩大,采浆量需求也将持续提升,未来 5 年仍将维持供不应求的状态,推动血制品价格持续提升。

从细分产品来看,我认为最具提价空间的是纤维蛋白原,该产品为血制品中的小品种,在血制品市场中占比约 2.5%,主要用于产后/术后大出血,多为一次性使用,产生费用占整个治疗费用比例低,价格 敏感性低;其次为静丙 ,但由于其用量大、 价格敏感性高, 提价后容易受到监管部门的压 制,预计将以小幅度缓慢的模式提价; 此外白蛋白虽然可以进口,但国产白蛋白的整个产业链可控性和安全性更高, 更受医生青睐,也还存在一定的提价空间 。

PDB 样本医院的纤原平均零售价变化趋势(元)



三 由国外血液制品巨头成长历程看到中国血制品企业的未来


血液制品这个行业比较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它需要不停的收购兼并才能扩充自己的血浆库,它不像很多制造业企业那样可以通过一个工厂就能生产复制出全球的产品。一旦一个企业在某个地区设立了血浆站,后入者的门槛极高,并不划算。因为只有规模效应才能降低边际成本,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利润,而血液只能通过人获取,所以不可避免国外巨头基本都是靠收购兼并不断做大做强直到寡头垄断。


国外血液制品企业发展历程


国外经过兼并重组,血制品企业数量从 100 多家减少到 20 家左右,其中排名前三的BaxterCSLGrifols 的采浆量占全球的 65%,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市场。



                     Grifols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趋势


Grifols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持续外延并购发展成全球巨头。Grifols 创建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是最早进入血制品行业的企业,2000 年之后收购了多家血制品企业,尤其是 2011收购另一个血制品巨头 Talecris,使得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血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并购,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营业收入从 2008 年的 12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43 亿美元,净利润也从1.7 亿美元增长到 5.8 亿美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点评:


正是因为有了国外血液巨头可以复制的成长路径,国内血液企业也可以这么走,所以资本其实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提前布局 耐心等待开花结果,也许五年还能赚好几倍,这就是血液企业的高速成长路径,从野蛮生长到逐渐规范 最后收购兼并巨头垄断,未来中国必然会出现几千亿市值的血液企业,这个很正常,因为中国本身就有14亿人,而且可复制性强,将来也可以出口和国际巨头面对面单挑。

最后,很多朋友最关心的话题,到底哪个血液股最好,我还真没办法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我还是想表明我的态度:我最看好华兰生物,这个成长比较明确 估值最低,看好1年内上500亿市值,最具话题性和想象力是天坛生物 中生集团1000多吨血液注入  最具黑马相是st生化, 股价弹性最大还是博雅生物。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喜爱,自由搭配。但是目前涨幅都已经非常大,切记不要大仓位开新仓,早关注我的人应该早就布局好了,现在安心等待结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