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邈思遐想 2018-02-2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第四课里的第二首诗,李白的名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先来诵读一下这首情深意切的诗歌。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在古代呀,因为交通的不便,通信的困难,生离死别,“生离”往往就是死别,因此送别诗就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像《诗经·邶风》中有一篇《燕燕》,就被称为是万古送别之祖。(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里说:“万古送别之祖”)它的第一章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叫庄姜的极美丽又极深情,而且极有修养的女子送别自己的好姐妹的场景。冬天燕子离去,但等到明年春天,它又会重新回来筑巢。可是,庄姜心爱的姐妹戴妫因为遇上危险的事,所以她要离开卫国回到陈国去,而且有可能是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姐妹之间完全有可能是一别即成永诀,于是在郊外送别戴妫的时候,庄姜就写下了这篇名作《燕燕》。(《燕燕》这首诗应当不是在送别戴妫的时候所作,应当是送别厉姒,当时戴妫已死。《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记载:“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文中,“完母”即戴姒,可知在公子完即位为桓公之前其母戴姒已死,而庄姜赋《燕燕》时在州吁弑桓公自立之后,送别的当为桓公的姨母厉姒。)

据考,这是最早的送别诗,所以被称为是万古送别之祖。那么到了唐代呀,送别诗就尤其多,这是因为即使到了唐代,书写工具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地理空间的遥远还是人们相遇重逢的重要阻碍。且不论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家书抵万金”的难得,日常生活中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百般无奈。加上唐代的人,我们都知道好酒、好友、重友情,所以许多诗人都写下情深意切的送别诗。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像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像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是千古名句,都是送别时的经典。当然在唐代诗人中啊,写送别诗写得特别多的就是李白,因为李白这个人特别重感情、特别重友情,在李白的朋友圈里头,王昌龄就是他特别要好的一个朋友。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于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城的位置上,也就在南京做县丞,被贬为湖南龙标县尉,所以题目中叫“左迁龙标”。听到好朋友被贬的消息之后,李白就写下这首千古名作,是说杨花落尽的时节,听到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油然而生飘零离恨之感。在这伤感的季节里,又听到你被贬龙标的消息,要踏上那么荒僻偏远的路程。作为好朋友,我不能陪你走这段荒凉的贬谪路程,但我的心、我的友情永远和你在一起,我把我忧愁的心思托付给那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你到夜郎之西。

王昌龄和李白的友情非常深,王昌龄比李白年龄大,但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他俩都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的创作。王昌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而李白的七绝更是唐人七绝中最杰出的创作。你像《红楼梦》里面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时候,让她集中学习的对象就是要学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还有就是李白的七绝,说把这三个人的三种体裁的诗,各背一二百首下来作为基础,学诗就容易了。

根据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王昌龄和李白在开元14年就已经结交了。事实上在王昌龄上一次被贬谪的时候,他们就有过诗文的交往。王昌龄上一回在开元27年为张九龄说话,被贬岭南,过了一年之后,他遇赦北返,先是去襄阳拜访了孟浩然。孟浩然虽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为人非常讲义气、重友情。孟浩然当时正在染病,得了一种病叫痈疽,就是背上长个大毒疮,搁在今天这个病不难治,但在古代呀,是很麻烦的一个病。得这个病的时候呢,哎,不能吃发物,不能吃江鲜、吃海鲜,但是孟浩然非常讲义气,看到老朋友王昌龄遇赦北返,为他高兴,就请他吃饭,吃江鲜,喝酒。王昌龄并不知道孟浩然当时身染痈疽,但是孟浩然却为了好朋友不管不顾,结果吃过江鲜之后,疽发而死,王昌龄为之悲痛莫名。

后来他又在北返的途中遇到了李白,还专门写了《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送给李白。如今王昌龄二次被贬,李白遂写下这首名传后世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后人评价他这首诗“音节清哀”(出自《唐诗直解》)、“奇思深情”(出自《网师园唐诗笺》),说李白的创作真是万古一人。确实,你看在李白的笔下,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然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代替自己将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那遥远的夜郎之西。诗中之所以会有这么惊人的想象和不凡的笔力,其实正是由于两人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至交情谊。我也常常在想,或许是爱朋友、爱自由的原因,才使得李白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吧?

说到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说到他的朋友圈,我就突然想起李白和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的交往,那也是惊天动地、流传千古的,最著名的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当时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都城长安,时任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存续时间长达1500余年。)的贺知章,听闻李白的诗名十分惜才呀,就约他到长安一处豪华的酒楼,饮酒论诗。两个人性情相投,十分投缘,尤其当贺知章看到李白所作的《蜀道难》的时候,不禁拍案叫绝呀!边看边赞,只觉相见恨晚,两个人遂成莫逆之交。

后来,快吃完饭的时候贺知章才突然发现没有带钱包,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来换酒钱,而这种金龟非常名贵,他是当时的皇帝赐予官员的佩饰物,但贺知章毫不在乎。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典故。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特别向皇帝举荐李白。唐玄宗呢,也听闻了李白的诗名,就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后来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伤感不已,想起当年的金龟换酒,还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原文:“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一:“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其二:“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那么说到李白的朋友圈,我们再来看看唐代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两大巨星的相遇与相知。在长安生活三年之后,李白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大诗人杜甫正在踌躇满志地赶往长安,两人一出长安、一进长安,命运终于让他们在洛阳会师了,同时他们还遇到了游历到此的大诗人高适。此后,他们三人同游齐鲁,友情日深。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就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的句子。秋去冬来,李白即将南下访友,杜甫呢,也要西上去长安了。送别之际,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写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白话译文:“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表达了难分难舍的友情,而杜甫呢,则写下了情意绵长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分别之后啊,两个人虽然终身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但山高水长,彼此挂念的心意却没有改变。李白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白话译文:“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表达了他对杜甫那种连绵不断如汶水一般的思念。而杜甫呢,则写下了很多首诗歌怀想李白,像《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以说是春也想、冬也想,白日想、夜里想,醒时想、梦里想,所流露出的深厚情谊实在令人动容,他们的友情也成了千古美谈。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曾经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好酒好友,结交朋友无数,像杜甫比李白小将近一轮,所以他对李白除了友情,还是有着崇拜之情的。而李白呢,比孟浩然又小一轮,所以他也非常崇拜孟浩然,而且孟浩然可以说是李白结识的第一个文坛知音。李白和黄鹤楼有不少故事,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也写过不少和黄鹤楼有关的诗,像他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还有就是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和孟浩然的第一次相见,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开元16年,当时的李白生活在安陆(安陆市隶属于湖北省,由孝感市代管,位于鄂中腹地,是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安州)、德安府所在地。历史上安陆古城所在地。),那一年,李白28岁,而孟浩然40岁。当时李白的诗名还不大,而孟浩然已经是名传天下了。李白专程到鹿门山去谒见孟浩然,两个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因此当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今天江苏的扬州,两个人相约在黄鹤楼把酒送别,然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伫立江岸,面对离别,百感交集,当即吟出一首千古送别之佳作,又是七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作为孟浩然的粉丝,还写过一篇名篇——《赠孟浩然》,诗云: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的。可惜后来孟浩然疽发而逝,李白闻听也为之伤心不已。

除了这些名作、名篇、名友,李白还写过比如说著名的《赠汪伦》、《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很多送给朋友的诗。不过说到李白的朋友圈里啊,却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他的朋友圈被他屏蔽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与李白、杜甫并称的王维。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王维呢,被称为“诗佛”。李白和王维几乎是同龄人,两个人都生于公元701年,甚至两个人去世的年龄也差不多,王维死于公元761年,而李白则死于公元762年。两人几乎是同年生同年亡,而且两个人还拥有很多共同的好友,比如说杜甫、孟浩然,还有王昌龄,但李白和王维之间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交集,这就很奇怪了。盛唐文学的两大高峰啊,王维和李白居然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屡上敬亭山,是为了在他一生中曾给他重要帮助的玉真公主,而李白、王维和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唐史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不知道两个人临终之际有没有后悔此生没能成为朋友。

遥想1400年前的大唐,那是一个怎样群星灿烂的时代。那个时代,李白写一首诗给朋友,写给王昌龄、写给杜甫、写给孟浩然,就像我们现在在手机上发一条私信、发一条信息,或者就直接发到朋友圈或微博一样,但是幸好那个时候的诗人——李白的每一首诗作都是通过笔墨纸砚记录下来的。因为这种纸质的文本记载,所以1400年以后,我们才能在李白的诗作中对大唐气象有了最深切的感受,才能对李白和他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了最真切的体验。今天的我们通过电话、微信和家人朋友沟通,虽然方便、虽然快捷,但仔细想想,是否会觉得其中少了一些什么呢?

科技的发展,在带来新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一些东西无奈地消亡了,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个人认为,有时候科技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实我觉得写诗、写家书啊,用笔去写其实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我觉得给朋友写诗、给家人写信其实是我们很温存的一种生存方式,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再也不提笔写字了,甚至连文章、连诗、连句子都懒得写,只用几个表情符号就可以代替了,想想其实还是挺恐怖的。再过多少年之后,如果我们只用现在的这种交流方式,而不行之于文、行之于诗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情诗、送别诗、家书,这些都会逐渐消亡吧?将来我们要给孩子讲《爱眉小札》(徐志摩著)、讲《傅雷家书》、讲《曾国藩家书》,讲那些友人间、家人间美丽的诗文书信的交往,又该怎么讲呢?孩子们会不会觉得很陌生,隔阂很深呢?所以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请拿起笔,写一首诗、写一封信给你的好朋友,给你温暖的家人。

好吧,今天就讲到这儿,下次再见,语文启蒙,不见不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20: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