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区别!

 清风云间 2018-02-27
 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药物的区别:
渗湿
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
燥湿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化湿
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
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一)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故祛湿又可分为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等法。
一、化湿法
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适用于寒湿、暑湿、湿温病证。
1.疏表化湿:是治疗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证见恶寒、头重而胀、身热不扬、肢体酸重而软或痛、胸脘痞闷等证。肺主表,气化则湿化,湿祛则热亦退,多选用芳香而轻清走上之品,如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方如香薷饮或藿朴夏苓汤。
2.清热化湿:是治疗湿热阻遏中焦者。证见身热汗出不解、胸闷腹胀、呕恶、大便热臭、小便黄赤等。因湿邪蕴阻脾胃,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下趋则大便溏泻。热重于湿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胃,常选用芳香走中之品,如藿香、佩兰、荷叶梗、白扁豆、砂仁、薄荷梗、石菖蒲。方如王氏连朴饮,但因所选药物多偏温,故亦配伍清热之品。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于脾,常选用扁豆花、茵陈蒿、厚朴花等。
3.解毒化湿:是治疗湿热交蒸,蕴毒上壅者。证见发热口渴、胸痞腹胀、咽肿尿赤、身困发黄等。湿与热合,郁而化毒,需化湿以清热,除热以解毒,以芳香化湿与清热解毒药同施,方如甘露消毒丹。脾主湿,且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因此通常所说化湿,多指芳香化湿。作用部位在中焦,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受困,运化失司之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口甘多涎等,故有芳香醒脾,化湿和中的说法。但在具体应用中,经过配伍,芳香化湿药又可用于上焦肺经病变以及在表之湿邪,所以又常有“芳香宣化”、“芳香宣透”、“芳香透泄”之说法。
化湿法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其次是上焦病变。
二、燥湿法
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
1.苦寒燥湿:又称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为患的病证。湿热内蕴可表现为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可选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苦寒燥湿药又常与辛开之品同用,因辛开苦降,顺其脾胃升降机能,苦辛并进是分解中焦脾胃湿热的主要方法,所以叶天士说胸脘“若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方如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去参、草、枣。
2.苦温燥湿:用于寒湿为患病证。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脾胃为寒湿所困,升降失司,治疗就应燥湿与散寒同施。苦温燥湿也常与辛开之品同用,方如平胃散。
另外还有二种燥湿方法,一是不具苦味但能祛风者亦能燥湿,即所谓“风胜燥”以治疗湿证,如白芷;二是辛亦能燥湿,即李时珍说云“辛热浮散”以祛寒燥湿,如半夏、草豆蔻、草果。
三、利湿法
利湿药多性寒,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或腹泻、口渴不多饮、带下等。前人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选用车前子、滑石、金钱草、石韦、海金沙等。由于下焦湿邪的表现形式不同,故又常与温阳、滋阴、清暑、清热等法同施。
1.温阳利湿:是治疗阳气被水湿、寒湿所困者。证见小便不利,心烦口渴、水入则吐等。宜利湿药与通阳药同施,如五苓散。
2.滋阴利湿:是治疗热伤阴液而小便不利者。证见口干口渴而喜饮,但一般饮而不多,既能生津又能利尿的药如芦根、茅根、西瓜翠衣可以选用,如猪苓汤即能利湿兼滋阴。
3.清暑利湿:是治疗夏季暑湿证者。暑多挟湿,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等。可选用既能解暑,又能利湿之滑石、车前草、茵陈蒿、西瓜翠衣等。
四、渗湿法
亦称甘淡渗湿,主要作用于下焦,是选用甘淡药以渗出水湿者。此类药物作用平和,某些药物还具有滋养性,尤宜于体虚或湿邪不甚者,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
利湿法、渗湿法均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但利湿药作用强于渗湿药,利湿药易伤阴。
五、胜湿法
胜湿药多辛温,且多具燥烈之性。用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停留在肌肉、关节、筋骨、经脉之痹证。证见肢体重者,如关节肿痛、肌肤麻木、筋脉挛急等。既能祛湿又能祛风,才称胜湿。痹证多有疼痛,故祛风胜湿止痛合称。胜湿药有偏于走表和偏于走里的区别,偏于走表者作用较强,如羌活、苍术,方如九味羌活汤。偏于走里者作用缓和,如独活、桑寄生,方如独活寄生汤。
胜湿药能祛风,止痹痛,但风湿阻于经络,经久不愈者,常与活血养血药同用,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六、祛湿法的区别
化湿法作用于中上焦,药物多芳香、辛温,使湿邪从表从外而散。燥湿法作用于中焦(亦有部分药物作用于上、下焦),药物多苦温或苦寒。利湿法作用于下焦,药物多苦寒,使湿邪从小便排出。渗湿法作用于下焦,药物多甘淡,也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但作用平和。胜湿法作用于肢体关节、肌肉、筋骨。
由于湿与水、痰、饮等关系密切,所谓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极,痰、饮为水湿停聚而成,故利尿、逐水、除痰、化饮亦具有祛湿作用。
此外还有除湿、运湿等法,除湿与祛湿同义,运湿是指具健脾而又能祛湿者,多指苍术、白术的作用。
七、祛湿法的应用
各种祛湿法虽作用部位不同,但因药物的功效多样,几种祛湿作用在一药中可同时体现,如厚朴辛苦温,具芳香味,能芳香化湿以畅气机,苦温燥湿以除胀满,故香薷饮、平胃散均用之。又如苍术苦辛温,具芳香味,能化湿以辟秽,燥湿以运脾,胜湿以除痹,李时珍谓“烧苍术以辟邪气”,故平胃散、九味羌活汤、二妙散均用之。此外,如白术燥湿又能利湿,蚕砂能化湿亦能燥湿等,因此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虽作用部位不同,由于药物本身的多种功效又可灵活应用,如藿香正气散能化湿亦能燥湿、利湿,宣痹汤能利湿亦能化湿等,都说明祛湿法虽有区别,但几种法则常同时运用。
湿邪侵袭机体,在上在外者宜表散以汗之或化之;在内在下者,宜苦温或苦寒以燥之,或苦寒以利之,甘淡以渗之。前人认为治疗湿邪“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就是对治疗湿邪的概括总结。三焦治则虽各有区别,但又不可将人体的某一部位看成孤立的,因此对湿证有时三焦同施,如三仁汤,有时表里兼治,如藿香正气散,有时寒温并用,如二妙散,有时补泻并投,如猪苓汤。
治疗水湿的八种治法
内容导读:化湿、利湿、渗湿、祛湿、除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八种方法。
化湿、利湿、渗湿、祛湿、除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八种方法。用现代意思来理解有:①化湿~自行吸收;②利湿~~通利小便;③渗湿…通过渗透;④祛湿~一祛除痰液;⑤除湿~消除炎症;⑥燥湿…抑制分泌;⑦收湿~一收敛创面;⑧胜湿~祛风胜湿、抗风湿之意。
1?化湿化湿是将湿化去,有自行吸收的意思。健脾化湿如白扁豆,芳香化湿如白豆蔻,清热化湿如黄连,温阳化湿如炮姜。
2?利湿利有通利的意思,有弱的利尿作用。健脾利湿如白术,淡渗利湿如茯苓,清热利湿如茵陈,都有弱的利尿作用。
3?渗湿渗湿为水湿通过渗透而散的意思,不一定有利尿作用。健脾渗湿如薏苡仁,利水渗湿如猪苓,清热渗湿如地肤子。薏苡仁和地肤子没有利尿作用,猪苓有弱的利尿作用。
4?燥湿燥是干燥的意思。苍术是健脾燥湿的代表药,厚朴是破气燥湿的代表药。
中医还有苦寒燥湿如黄柏,温阳燥湿如桂枝等。燥湿药都有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
5?收湿收湿是收敛创面的意思。如乌贼骨外用能收湿生肌,有收敛创面的作用。
6?胜湿胜有超过、祛除的意思,羌活胜湿汤用解表发汗的方法祛风胜湿,以祛除风湿。
7?祛湿和除湿指祛除风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