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这种老蜜蜡,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玩蜜蜡的?!

 来来永胜 2018-02-27
玩老蜜蜡的朋友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些老蜜蜡,桶珠也好饼子也好,大多都是串珠的形制,时间长了,不免有些乏味,但有一种老蜜蜡,不论年代还是工艺都更值得我们去收藏。


—琥珀的历史—

在历史上,如同金、玉、其他宝石一样,“珍稀之物”就会与“贵族”联系在一起。琥珀在古代也是如此,它是体现朝廷、官僚、贵族等级地位的服饰器用之一,其占有和使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缘问津的。

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琥珀制品,见于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中,为一枚心形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上端有一凹槽,凹槽内有一圆穿上下贯通,推测曾作为佩饰使用。

琥珀在汉代文献中记载较多,根据记载,我们得知琥珀在当时是可以与金、玉媲美的珍贵之物,并且仅限于王室、贵族、官僚使用的奢侈品。

琥珀印章

—汉传老蜜蜡—

藏民有藏蜡,非洲有非洲老蜜蜡,欧洲有欧洲老蜜蜡,每种蜜蜡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而只有中原老蜜蜡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宝贝。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西亚的大部分是穆斯林国家,蜜蜡的形制为念珠:塔斯比哈,也就是大年份桶蜡、枣珠和圆珠。所有的老蜜蜡饼子除了藏蜡,传世地全部来自非洲,也就是国外老蜜蜡商说的:Africa Amber。

汉传老蜜蜡在明代,达到一个小高潮。当一个王朝同时具备了:

①为宫廷造物的专门机构,

②充足的原材料产出,

③高水平的审美和艺术水平,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达到巅峰,清代乾隆朝的玉器雕刻就是如此。

而且因为时间离现在近,明代有大量琥珀传世的精品佳作都被保存了下来。在这里解释一下,因为墓葬等原因埋进土里的文物是出土文物,而传世文物则是一代代被收藏、保存到现在的,十分珍贵明代蜜蜡就有相当多是传世

张廷玉所撰,《明史》六六,六七卷《舆服志》“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乌纱折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兼用金、琥珀、透犀。洪武六年,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色泽介于红和黄之间的琥珀,在明朝的高地位、高基调就这么树立起来了,老百姓是不让用的

明代文人最在乎自己使用的器玩,在琥珀上面没有少下功夫。雕刻题材里面最多的是瑞兽,明代瑞兽的雕工相当传神,款额大嘴的瑞兽线条饱满,细节丰富,神气十足。

明代瑞兽


到了清代,琥珀工艺迎来了巅峰

出现了集中工匠给皇家、贵族、官家供应静心制作器物的地方——造办处

清乾隆 蜜蜡雕“丹凤朝阳”

所以清代雕刻,雕工同样精美,但因为是造办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将琥珀磨成中规中矩的圆形或几何形之后进行雕刻。清代琥珀雕刻在器物分类上跟明代类似,无非就是更大个、更奢华、更稀有。

清早期 蜜蜡雕三瑞兽镇


—收藏价值—


蜜蜡硬度底、易碎、不容易保存。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很容易磕碰或残缺,能完整保留下来的都极为不易。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老蜜蜡各种雕刻工艺品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现在通常能见到的中原古代蜜蜡雕件以明清为主,再往前用的就非常少了。明代蜜蜡雕刻一般比较简单,通常简单的几笔就完美的勾勒出想要表达的图案。最常见的就是以各种以喜鹊和梅花为题材的喜上眉梢以及螭龙螭虎为题材的瑞兽,雕刻手法简单大气。

清代,因为造办处的出现,所以在制作工艺上有质的飞跃大量精美的图案层出不穷,镂空,圆雕,双面雕等等各种玉器上能见到的雕刻工艺在蜜蜡上都能表现出来,但作为蜜蜡,在雕刻工艺上要求更高,这点在镂空花片上更能看出来。

在只有2毫米薄的蜜蜡花片上镂空雕刻出各种复杂的图案极为不易,镂空的地方细的只能插进针头,这样高难度的工艺真可称得上巧夺天工,因为有可能力度大一点,就断了,所以对工匠的雕刻水平要求之高可想而之了。

所以,蜡妹认为,相对于藏蜡、西亚老蜡、欧洲老蜡,不论从年代还是工艺,都比不上这些古代中原地区的蜜蜡制品明清蜜蜡制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远远高于大家所谓的饼子、珠子,最重要的是更富有文化价值

清代多宝云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中黄色的都是蜜蜡花片)


每一件器物,从选料到雕刻,

无一不是雕刻师的匠心之作,

不论人物、瑞兽,又或者花鸟,

都寓意着吉祥,

亦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上眉梢


时代在变,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更需要我们来传承。




精彩文章快速阅读(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外媒称蜜蜡即将崩盘,你却仍然被蒙在鼓里!!!

蜜蜡凭什么那么贵?

一千块钱的蜜蜡和一万块钱的蜜蜡!

震惊!蜜蜡圈最多的假货居然是……

可恶!日本居然偷走了中国一座千年古都!

要鸡油黄的太多,蜜蜡造假工厂都忙不过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