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史就是精神成长史

 陈旧的陈阿 2018-02-27


  ~~~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与此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意的世界到哪里去寻找?读书就是一条既稳妥又便捷的途径。




优秀的书籍就是不同风格的诗和不同风景的远方。


还有一句话也很流行,叫“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而读书也应该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能被优秀的书籍吸引,照亮,一个人如果没能在阅读中体会到特殊的愉悦和惊喜,那他的人生就漏掉了一枚宝贵的精神勋章。




还好,我没漏掉。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没什么真正的读书人,孩子们上学多是为了识字扫盲,连考学都不敢想。在我之前,村子没有人考上大学,更没有人上过大学,人们也不把读书太当一回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孩子很容易在疯玩瞎混中丢掉书本,可幸运的是,我竟然没有。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件老天眷顾的事。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读书的兴趣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文学开始的,不仅读鲁迅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还读了很多外国作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海明威、马尔克斯等文学大师的著作都让我着迷。所以我经常去图书馆借阅这些文学名著。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报社做编辑、记者。这份工作让我感觉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不够用,需要“充电”。


于是,我又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名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就是这个阶段读的。这些书让我大开眼界,思想上受益颇丰。




我对历史的兴趣已不再局限于近代史了,中国古代史也成了我阅读的一个重点领域。《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及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都进入了我的阅读范围。


沉浸在史书的日子,一个个血肉丰满、神采飞扬的古人列队向我走来。我倾听他们的故事,知晓了他们的得失成败和爱恨情仇,我和那么多大名鼎鼎的古人似乎成了朋友。


人活一世,总要有些超越性的追求,确实不能只对付“眼前的苟且”。读书是一种追求丰富生活的智力活动,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诗和远方”有时还会把一种叫“情怀”或者叫做“信仰”的东西带到面前。




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似乎水到渠成的接触到了宗教。


当然,在宗教方面,我最倾心的还是佛教经典。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读佛教让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对于世间学问,宗教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以死后的彼岸世界来观照今生、指导今生,它的精神追求更为超越,更为空灵,也更为崇高。




当然,各类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免夹杂一些迷信成分,这些亦需要加以甄别。


我体会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以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行现代化转化,而作为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督教!以后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本土化转化。


进而言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转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当今时代所要面对的两大课题。




对一个读书人而言,他的阅读史在相当大对程度上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周一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