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龄童年故事

 朝花夕拾的书 2018-02-27

陈伟忠 朱少伟/ 编文

韩伍/ 绘画

1 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内史第”,是一座典型的晚清江南宅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在此度过童年。1949年6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重返故乡川沙,回想起早年曾与宋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如今,在“内史第”有“宋氏家族在川沙”主题系列展,展出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

2 宋庆龄的爸爸名叫宋耀如,海南文昌人,早年赴海外谋生,毕业后到上海担任牧师。妈妈名叫倪桂珍,出身于川沙一个有名望的家庭。两人在1887年结婚。宋庆龄的外公名叫倪蕴山,是川沙早期的基督教传播者。后来,宋耀如、倪桂珍携幼年的女儿宋霭龄借住“内史第”前院西厢房。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了。

3 在宋庆龄蹒跚学步时,妈妈想搀扶,爸爸却对女儿说:“一步、两步、三步……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 一二一……”她果然跌倒了不哭,爬起来再往前走。有人对此不理解,爸爸表示:“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全靠这第一步啊!”

4 随后的几年中,宋庆龄相继有了大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二弟宋子良。大姐宋霭龄五岁就被送入学校读书。家里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几个孩子却都很快乐。爸爸在辛勤传教的空隙,会给他们讲外国童话;妈妈在协助传教和操持家务之余,也会给他们讲中国历史故事。

5 宋庆龄年幼时就像个“小大人”,毅然担负起了帮妈妈照料家务的责任。宋庆龄对弟弟妹妹很爱护,总是想法子让他们高兴。她曾搬出小凳儿让弟弟妹妹坐着,一边看门外的南市街——独轮车的“吱呀”声、货郎担的拨浪鼓、艺人做的糖塑,一边讲故事,把他们逗得笑哈哈。

6 在宋庆龄和弟弟妹妹入学前,妈妈不仅让他们讲方言,还让他们熟悉民间风俗。爸爸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熏陶。爸爸妈妈还多次带几个孩子一起登上雄伟的川沙古城墙,向他们讲述当地风土人情。

7 不久,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一起就读于“内史第”旁的私塾。教书先生诸文伯对学生的要求极严格,谁不用功就立即训斥。在宋庆龄带领下,弟弟妹妹都专心听课、认真写字。所以,教书先生诸文伯多次表扬他们,还让别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8 后来,教书先生诸文伯身体不好,私塾停办。于是,宋庆龄的妈妈托人请来一位名叫顾元襄的老秀才,给几个孩子做家庭教师。上课时,老秀才教一会儿,就喜欢进行提问。宋庆龄善于动脑筋,总是回答得很好,老秀才便夸奖她是“最为聪明的孩子”。

9 晚上,爸爸常与几个孩子亲切交流,就像同朋友谈心一样。他不仅针对孩子们的各种疑惑进行解答,也简单讲一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时,爸爸还会解释中国古代典籍的名言,例如:“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这拓宽了宋庆龄和弟弟妹妹的视野,并给予他们深刻的启迪。

10 爸爸对孩子们从不“溺爱”,他认为不能把孩子当作珍珠、玛瑙那样去爱,而是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顽强精神。在风雨交加之际,爸爸多次带着宋庆龄、宋子文出门,到川沙城外的小路上徒步锻炼。偶尔,他还有意识地让子女忍饥挨饿,并教诲道:“中国还很贫困,有许许多多的人挣扎在死亡线上。你们长大后,要为百姓办事。”

11 宋庆龄不仅关心弟弟妹妹,对周围的孩子也团结友爱。在课余时间,她曾绘声绘色地向小伙伴们讲从外婆那里听来的笑话,使大家乐得合不拢嘴。宋庆龄也常把自己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和小伙伴们分享。当年常在南市街嬉戏的沈敬之,对宋庆龄曾请大家品尝浦东周浦出产的“寸金糖”那一幕,始终记忆犹新。

12 周围的孩子都愿意跟宋庆龄做朋友。小伙伴们常相约一起在南市街玩,男孩滚铁圈、抖扯铃,女孩踢毽子、跳橡皮筋,或大家一起做游戏,十分开心。由于宋家孩子有教养,邻居都乐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们相处。当年出身书香门第的孙宝仁曾说:“自己家的孩子与宋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人也变得懂事、活泼了。”

13 一天傍晚,亲戚倪锡圻雇独轮车运土布经过南市街。他见孩子们对此挺好奇,就叫车夫歇息,让宋庆龄、宋子文分坐两边,自己尝试推独轮车。由于地面不平,独轮车突然翻倒,姐弟俩摔下来,宋子文没有受伤,宋庆龄的头部却在铺路石上磕出了血。大家都紧张起来,也很着急。宋庆龄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使劲憋住眼泪,装作一点儿也不疼的样子。她虽迅速被送往诊所治疗,但头部仍留下一道伤痕。倪锡圻对此一直深感歉疚。

14 宋庆龄的外婆家就在附近的中市街,那里是当年川沙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宋庆龄每次带弟弟妹妹走过去,都会细心地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慈祥的外婆看到外孙、外孙女,总是乐得合不拢嘴;舅舅则会跑到门外,从小摊上买回各种有趣的小玩意。宋庆龄很讲礼貌,见了长辈都会马上问好,在接受礼物时也都会先致谢。

15 黄炎培当年住在“内史第”后宅楼。宋庆龄听妈妈讲过,他从小失去双亲,但一直自强不息。她就在心里把这位年长十五岁的大哥哥作为榜样,常推开窗户观察他在房内刻苦攻读的情景,有时也前去讨教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正因如此,在宋庆龄离开“内史第”之后,黄炎培多次向别人提起:“邻家的小姑娘九岁多以后就不见了。”

16 在宋庆龄九岁时,爸爸妈妈把她送入上海市区寄宿制的新式女子学校读书。1903年,宋家离开川沙。宋庆龄对浦东有着较深的感情,她的浓重乡音终生未改。完全可以说,这位20世纪伟大女性的崇高情操、闪光品格,在童年就开始养成和显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