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天地之气,自东而升,为阳生之始,故发生之气始于东方,而在时则为春。地不满东南,故东南低下而多水。鱼盐海滨,皆傍水之地利也。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鱼,麟虫也。鱼生水中,水体外阴而内阳,故能热中。然水从寒化,亦脾寒者所忌。食咸者渴,胜血之征也。血弱故黑色疏理。热多故为痈疡。砭石,石针也,即磁锋之属。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亦此类也。东方之民疏理而痈疡,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浅。凡后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东方来也。砭音边。

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然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则应秋。陵居,高处也,故多风。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肥。水土刚强,饮食肥浓,肌肉充实,肤腠闭密,故邪不能伤其外,而惟饮食男女七情,病多生于内也。病生于内,故非针灸按跷导引所能治,而宜用毒药也。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天之阴在北,故其气闭藏,而在时则应冬。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艾灸火灼也,亦火针之属,今北人多用之。

天之阳在南,故万物长养,而在时则应夏。南方低下而湿,故水土弱而多雾露。病在经络,故宜用九针。凡后世所用针法,亦自南方来也。”

二、异法方宜

释字:异者,《说文解字》:“举也。”法者,《尔雅·释诂》:“法,常也。”方者,《说文解字》:“并船也。”宜者,《说文解字》:“所安也。”《增韵》:“适理也。”

俗话说:“因地制宜”,不说“因天制宜”,一个地方的不同气候的形成是由地势造成的,同一个纬度一年四季的天之四气是相同的,其寒热温凉也是一样的。天之四气的形成是由于太阳的位置所决定的,当纬度相同时的地区太阳所在的位置与该地区的关系是一样的时候,季节也是一样的。

例如,我是从中国北京来到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南湾地区,中国与美国所在的纬度差不多,应该来说寒热温凉也差不多。而实际上北京与旧金山的气候完全不一样,北京与纽约的气候相仿,都是四季分明。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北京与纽约的地域有些相似,都处于大陆的东部,而旧金山就完全两样了。在美国西海岸,一年四季气温相差不多,它位于太平洋的西边,与北京有东西方的不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同时旧金山湾区一带,东面有山,太平洋的海水带来的冷空气被高山阻挡,形成了这里的特殊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最热也不过二十七八摄氏度,最冷也不过十一二摄氏度。因此说,造成气候的不同不是因为天气的不同,而主要是由于地势不同造成的。

这里还要强调一个概念“天之气”,我们常说“天之六气”对应“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就是风热暑湿燥寒,但这里要与“四时之气”相区别,“四时之气”是指寒热温凉,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它是由太阳与地球的角度和距离所决定的,而“天之六气”是在“四时之气”的基础上再加上地上水湿蒸腾所形成的。因此,所谓风热暑湿燥寒六气,是天地之气相交所形成的。

不同的地域水土气候有着很大的不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所生的疾病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调整其阴阳平衡时,要考虑当地的阴阳五行特点。例如,我有一个病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以前住在美国西海岸的城市时,关节炎疼痛的症状就加重,这里的气候比较潮湿,由于是海洋性气候,早晨雾很大,有些湿冷,以后搬到湾区东部地区疼痛就缓解了,那里由于离海边远一些了,气候要干燥许多。这样一个因为地域的不同的病情得到缓解的例子,说明了病人是属于寒湿痹证,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首先根据病人诊断选择温阳祛寒、化湿止痛的方法,这是诊断方面。

在具体实施治疗方案时也要因地制宜,根据病人所在的不同地域,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异法方宜”,该篇根据五方地域的不同,给出了5种治疗方法。人们根据各自所在地的不同养成不同生活习俗,当人们生病时其阴阳失调必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关,其治疗方法各不同。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里叙述了五方天地之气的不同,人们常见的五种地域性疾病,及其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从中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东方属木,气属风温,治疗用石疗,相对于今天应该属于刮痧疗法的范畴;西方属金,气属燥凉,治疗宜毒药,应属于今天的中药治疗;北方属水,气属寒冷,治疗宜灸焫,应属于今天一切与温热疗法有关的方法;南方属火,气属暑热,治疗宜微针,应属于今天的针刺疗法;中央属土,气属湿平,治疗宜导引按跷,应属于今天的气功按摩疗法。

反过来思考其治疗方法的适应证,针刺主要用于实热证,也就是说针刺宜清热;艾灸适用于寒证,也就是艾灸多用于温阳;中药适用于凉燥证,说明中药宜于温补阴阳;刮痧疗法多用于风温证,主治外感与温热证;气功按摩身体锻炼多用于中土湿盛,主治湿邪阻中焦。

从中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关于中医治疗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且也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方法,针灸、气功、按摩、刮痧、中药等不同方法,临床中应该灵活应用,发挥中医之特长,充分体现中医之疗效。正如该篇最后所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三、异法方宜在针灸方面的应用

针刺方法在异法方宜中主要适用于热证,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针刺的优势所在应该是以清热为主要应用。针刺本身有点创伤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身上扎了几个洞,容易泄气。我们经常说针刺要得气,这个气源于精化气,针刺后气易泄。而补阳温里的最好方法是中药或者灸法。针灸温阳补气,虽然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例如,很著名的温阳补气针法是“烧山火”,但是真正能达到温阳补气效果的并不多。

我们再来看看穴位,五腧穴中有寒有热的不同,属阳的穴位偏热,而属阴的穴位偏寒,看看我们平时经常扎的穴位很少是属阳的穴位,要不然就是性平的,或者就是性寒凉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实际上古人在制定穴位时已经有意将一些补阳温热的穴位选在不容易得气的地方,例如,商丘,脾经的第五个穴,是阴经的经穴,五行属金,其味为辛,主发散,其性为阳。从其穴性来看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穴位治疗脾阳虚证的,而且脾阳虚又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为什么人们很少用这个穴呢?实际上当你扎了这个穴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这个穴是在骨头上,几乎没有缝隙,大部分人这个位置的皮下组织很少,几乎不可能得气,难怪这些穴位不常用。

但是为什么《黄帝内经》在定这样一个穴位时把它放在一个不会得气的地方呢?古人一定是在暗示我们两点,第一,补阳不是针刺的强项,如果病人需要补阳,还是采用灸法,或者中药治疗为好。第二,在阳穴的位置上,不要多刺,或者要小心伤到阳气,很多时候如果操作不当,不但不能补阳,反而会耗气。经脉的经穴大部分都是在骨头上,包括阳经的“经穴”(五腧穴中的经穴),显然古人是想告诉我们,“经穴”不是一个常用穴(肾经的经穴除外),尽管从理论上说,“经穴”无论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是以温阳祛寒为主要功能,但不适合针刺使用。

总之,古人通过《异法方宜论》这一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医治疗方法是多样的,每个方法都有阴阳五行的不同特性,各有所长,不可偏废,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才是上策。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