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爷”这个词为啥不同读音就有不同含义?

 新用户3690zfAY 2021-07-16

北方人在称呼上了年纪的男子时,常常会用到“大爷”的称呼,这里面的“爷”字读音是轻声。

同样在北方,如果将“爷”的读音改成二声,则成了另一种尊称,与年纪无关而与地位有关。

最有意思的是,仍然是北方,多数人都知道这么一句骂人的词汇——“你大爷的!”这里的“爷”是轻声,到底大爷怎么招人了,干嘛要跟骂人的语言牵扯起来呢?

其实,这里面,学问不大,但也不小。

剧照来自《夏洛特烦恼》

南朝萧梁时期顾野王《玉篇》:“爷,以遮切,俗为父。”这是古文献中关于“爷”的最早记载。繁体的“爷”字,从父,耶声。故此文献中记“爷”为“耶”。广为传颂的北方民歌《木兰诗》在《古文苑》卷九所载的“爷”字,均写作“耶”。该诗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及“不闻爷娘唤女声”中的“爷”,意指父亲。

这一时期无论南朝还是北朝称呼中的“爷”都是“父亲”义。“爷”表“父亲”的用法为唐代沿用。例如“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全唐诗·元稹·上阳白发人》)又如“旷大劫来自何罪,如今孤负阿爷娘。”(《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

到了宋以后,“爷”的指代有所改变,《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中有“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这里的“爷”指的是对尊者的敬称。

到了元代,除延续宋代的用法外,出现了男性自称“爷”、把官员称为“爷”及仆人对男主人称“爷”的情况。例如《元史》卷一八八·列传第七五中有记载:捽而问曰:“汝为谁?抟霄曰:“我董老爷也。”这里就很明显地看出,老爷这个词是尊称了,而且也都是用在了有地位的人身上。

明清时,正式将“爷”视为祖父的称呼。如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卷五》:“夫俗称天子亦曰爷爷,爷爷亦祖父之称也。”又如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永新县宋石幢》:“永清县南辛溜村大佛寺有石幢……其末云大宋燕山府永清县景隆乡新溜里王士宗奉,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刘氏,亡父文清母梁氏。”

不过,此时南北方言上也是有不同的。北方俗语中,仍有“爷”作为父亲的意思,但在生活中呼唤,则呼“爹”、“爸爸”,而很少叫“爷”的。而在苏州附近吴语系中,正好相反,呼父为“阿爷”,呼祖父为“阿爹”。吴下谚语云:“儿(读作倪)子弗养爷,孙子吃阿爹。”

但是到了这会儿,大爷二声时的尊称用法在社会上更为泛滥了。《舆地丛书》本《燕京杂记》中有:京官称“老爷”、称“大人”,鲜有称“大老爷”者。

凡与官、财、势沾边的,都可被加个“爷”字,如《红楼梦》中尚在弱冠的贾宝玉被称作“宝二爷”,横行一世的薛蟠被叫做“薛大爷”。

甚至是知县这样的小官,老百姓都称呼其“大老爷”,或叫“太爷”,到现在仍有“县太爷”、“当官作老爷”的俗谚。

有钱有势力的富绅土豪也被称作“老爷”、“大爷”。其子孙被称为“小爷”、“少爷”。

甚至连元帅,老百姓都称之为“元帅爷”。如元明杂剧《金翠寒衣记》中徐元帅对刘翠翠说:“刘翠翠,你丈夫一身落魄,俺部下有的是年少将军,你捡一个嫁了罢。”刘翠翠哭道:“元帅爷,怎说这等话来?”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曾经对“爷”字有过如下考究:

爷本呼父之称。《说文》云:“吴人呼父为爷”是也。今不特呼父,凡奴仆之称主,及僚属之呼上官,皆用之。……今通用为尊贵之称,盖起于唐世。按《通鉴》:高力士承恩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为“兄”。诸王、诸公呼为“翁”。驸马直呼为“爷”。曰“直呼为爷”,可见从前但以呼父,未有以呼贵官者。自此以后,遂相沿为尊贵之称。今世俗所称“王爷”、“公爷”、“老爷”所自来矣。

按赵翼所考,以“爷”为尊贵之称,或许从唐代以后就有人使用了,但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中后期,开始滥用起来。

起初,平民百姓还是无缘消受“爷”(二声)字,无论年岁有多大,辈份有多高,在社会上也仅被称为“老儿”,而未曾加个“爷”字。故此北京有句土话,叫作“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没钱的爷爷是孙子”。所谓“大三辈”是指从孙子辈算起,向上推到第三辈,自然是爷爷辈了。这句土话可为那句文词儿,“穷在街头无人间,富在深山有远亲”做注脚。

当时,却有那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绿林好汉们,敢于颠倒乾坤,自称“老爷”,甚至对皇帝老子也敢叫板:“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水浒全传》李逵语)。

我们要研究“爷”这词在明清时的用法,那看《红楼梦》就再合适不过了。

《红楼梦》中的称谓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如第二十七回李纨说的:“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弄也弄不清楚了。先以“老爷”、“太太”作为“准星”,将他(她)们的上下代列一个简表:

老老太爷、老太爷、老爷、爷、小爷——以上男性。

老老太太、老太太、太太、奶奶、小奶奶——以上女性。

截图来自87版《红楼梦》晴雯称呼贾宝玉为二爷

从《红楼梦》整篇记载中,并没有少爷的称呼,也对应没有少奶奶的称呼,应该在清初到清中期,并没有这个称呼。

由于这“爷”字读作二声时代表的尊贵,因此民间开始称呼神仙为“爷”。例如至高无上的天,被称做“老天爷”;佛祖,被称为“佛爷”;神仙中有能让发财的“财神爷”;守卫门户的“门神爷”;管理地方的“土地爷,,和“城隍爷”;管炊烟的灶王是“灶王爷”;掌管生死的阎罗是“阎王爷”;负责风雨的海龙王是“龙王爷”;就连那个在月宫桂花树下捣药的小白兔,也被人称作“兔儿爷”。

明、清两代,北京作为首都是官吏集中的地方,也是“官称”集大成的地方。流风所及,形成了“官派”,养成了官称的习惯。其特殊表现有二点:

一是在亲族、父子母女之间,一律用官称,不用亲属称谓。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玉对探春说:

你提起鞋来,我想起故事来了:一回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老爷就不受用……老爷听说是舅母给的,才不好说什么了。

可见这兄妹之间,称自己父亲不说“父亲”、“爹”、“爸爸”等等,而称“老爷”,这是“官派”。

二是影响所及,北京民间,也不同于乡下,也习惯用“官派”称谓。市井之间,到处称爷;寒素之家,亦称太太、奶奶。

而在徐珂《清稗类钞》的“称谓门”有专记称谓:其“太爷、太老爷”条云:

乾隆时之举人、贡生,亦称太爷。

《红楼梦》第九回,贾政对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称贾代儒为“太爷”,后面宝玉、李贵一律称贾代儒作“太爷”,这不单纯是因为他辈份大,另外也是尊称。因代儒只是个“老儒”,并无功名,白了头也是“生员”,向国子监太学补个名字,即使未考中优贡、拔贡,也可叫“贡生”,年纪大了,亦可尊称为“太爷”。

发展到后来,“爷”才算是走下神坛,普及到平民百姓头上。邻里之间,男性长者被尊称为“老大爷”、“大爷”,男性公民被称为“老爷儿们”、“大老爷儿们”。

在行业行帮中,男性公民以姓氏或排行被称作“XX爷”,例如“李爷”、“赵二爷”。

据说在北京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尽量不称“大爷”,因为武大郎行大;爱听“二爷”,因为武松行二。也不爱听“三爷”的称呼。“老爷”的佣人,如跟班、听差等人,绰呼也叫“二爷”。服侍跟班、听差的佣人,绰呼“三爷”,俗名“小三子”,所以人们不爱排成“三爷”。当然,这只是一些民间传说,听听就好。

话说回来,这爷爷的称呼到了明清,大多数地方都是在称呼祖父了,那么这祖父在家中的地位有多高?应该说是一位说一不二的最高权威和最高统治者。作家巴金在他的三部曲《家》、《春》、《秋》中,就充分而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封建家庭里,家庭主宰“爷爷”对子孙辈的权力与威慑力:他把握着子孙的命运,把握着他们的婚丧嫁娶,把握着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

巴金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家》中的高老太爷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写的是小门小户,但相对于祁家老少男女来讲,那位祁家老太爷也是一位威风凛凛,说一不二的家长,这种威风甚至影响到小羊圈的家家户户,成为那条胡同居民的精神领袖。

爷爷如果做到了祖爷爷这辈,如祁老太爷,那威望与权力就会更高一级。当然,这种权力是裹着厚厚的家庭亲情与浓浓的宗族血缘。

随着时代的进步,爷爷在家族中已经没有这种权威化的色彩,而“爷”所代表的尊敬含义仍在,随着“爷”字读音变成了轻音,也拉近了民间百姓的距离,大爷这个词成为对老者的敬称,没有了读作二声时的权势。

但大爷这个词的尊敬成分还在啊,“你大爷的”这种话,就容易被看成是对最尊敬人的侮辱,逐渐地在北方成了骂人的口头禅。

一个“爷”字,读音不同,却承载了五千年历史中一些人的地位变迁,可见汉字之伟大!

参考资料:《红楼风俗谭》 邓云乡;《中古汉语研究》朱庆;《金銮殿朝夕——八旗·太狮·嚎丧鬼》 张淑媛 张淑新;《当代北京语言史话》 金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