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料的大脑万里挑一,欢迎来到(猫咪复述的)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 今天是第一课,我们进入微观经济的部分。在我看来呢,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用户心里的科学。那么在最开始,我们来聊一聊机会成本的这个概念。 有朋友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老路,你可能是读了这个世界上最贵的MBA。为啥这样说呢?按道理来说:就学费而言,清华MIT全球MBA这个项目就不算便宜,但是也绝不是全世界最贵。上学这两年,吃食堂、泡图书馆、平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二手自行车。我这花费可能跟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那么为什么是世界上最贵的呢? 当然是最贵的,你读的是全日制,想要上学呢,就不能工作。那么这两年你的工资、奖金等等也得算你的成本。 是的,有道理。学费不能完全代表上MBA所放弃的东西,这个计算方法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成本——时间。你看当你把两年的时间用来读书、泡图书馆、写论文,我就不能用同样的时间来工作。一般呢为了读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作收入,就是每个职场人重回校园的最大代价。何况我辞掉工作的时候,我还放弃了价值上亿的期权呢。我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我的一个同学犯懒了,有一堂课没去上,折算大概的人民币是500元左右,那如果我算上所有的机会成本,逃一堂课,我损失多少钱呢,相当于损失15万6,各位,15万6什么概念,一平米的北京学区房就出去了,读书的时候,所以我一堂课也不敢逃,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泡图书馆,归根结底啊还是因为太穷啊。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金钱、社会资源等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为了要得到某样东西,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个东西。 那么在经济学里面,这个不得不放弃的东西就是我们为做选择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有人这样描述机会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放弃鱼,就是你选择熊掌的代价。 对于机会成本,便于我们做出最准确的选择,比如:投资领域。你借出一笔钱,假如是借出十万,一年以后,那人还你十万,看似没赔没赚。但是如果你懂得机会成本,那么你马上会知道你一定是赔了。十万元钱,投资其他同样标的可以赚到的那个收益, 举个例子:你拿这笔钱投资银行的理财产品,那么你可以获得一年百分之五的年化收益。那么你在这个case中,你间接损失了十万块钱的百分之五, 也就是5000块钱。 通常来说,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一般的有投资理念的同学可以把投资年化收益稳定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因人而异!差别非常大。每个人差别非常大。 假设:你可以把你的投资年化收益控制在百分之八以上,那么你的每一分钱是不是有了百分之八的机会成本呢? 换而言之,任何你的一笔投资,没有赚到年华百分之八,那么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赔了呢? 理解机会成本,我们需要记住三个词: 第一、所有(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没有例外。) 1、那如何理解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呢? 这些看似没有和成本挂钩的部分,本质上都是属于机会成本的部分。 第二、最大:(机会成本,是当前选择最大的那个代价。) 你看老路为了把用得上的商学课说的深入浅出,还必须把内容控制在7分钟左右,一般需要非常自虐的反复推敲这个文字,一篇文章我至少需要4个小时,而这4个小时,如果我操盘一个大项目。比如我在马路边给手机贴膜,互联网高科技大项目,我能赚200元;那么我写文章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对,就是200元;那如果我不贴膜,在我路边表演胸口碎大石,不管怎么样能多赚一点,300元,那么我的机会成本就变成了300;我们发现我不做这件事,可以做其他的100件事,但是我的机会成本是必须是我当时决策时候我放弃的最高的那个代价,最大的那个代价;而不能是任何一个代价。 第三个词语叫必然:(机会成本,是你必然可选的选项。)你的B选项必须是必然可选的选项;假如还是上面写文章的例子,那我能不能说我这4小时我不写文章,我去拍价值800万的广告,所以我的机会成本是800万呢。对不起,不能,我的名字是路骋,不是鹿晗。拍广告的选项不是我必然可选的,当然了,抢银行也许还能抢个几千万甚至更多,这种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甚至都不能称谓机会成本。 好了,一句话理解机会成本。放弃掉的鱼就是你选择熊掌的代价。了解机会成本我们记住三个词: 所有: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没有例外。 最大:机会成本,是当前选择最大的那个代价。 必然:机会成本,是你必然可选的选项。 有人说: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就是你选择投资你自己的最大机会成本。这句话,你同意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