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掛地

 文苑折枝 2018-02-28

掛地

  

 

家鄉過年有掛地的習俗,大年三十,正月初,都會掛地。

我在外工作多年,每逢這個時候,每逢節日,想到老家,想到家鄉,無論多忙,多遠,後人都會到逝去親人墓前,插上香燭,擺上酒肴,燒上紙錢,燃上爆竹,虔誠而默契,內心引起一種愧疚。

因為我很少遂心回老家,很少像家鄉人那樣屆時上墳,孝道而永恆!

直到後來,母親上九十了,我才回老家,回到母親身邊,躬身奉養母親,可日子才不到兩年,母親就默默地去了。她沒有什麼病,我以為她能活上一百多歲,死前還有說有笑,安祥無恙,只是覺得一時接不上氣,就趕緊把兒女召回到身邊,握住我們兄妹的手,眼睛一閉,腳一伸,就別了。相鄰說,大抵一盞清油燈,油盡了,燈滅了。

這五年間,我算是最悲傷了,五年前,母親離世,兩年前妻子又走了。

隨鄉入俗,她倆都有墳墓,高高隆起的墓堆,大理石墓碑,寬寬的墓圍,修的墓地比起城裏人,要闊氣、肅穆、莊重得多了。

正月初八,我續三十掛地之後,又上逝去的親人墓前掛地了。

聽說掛過年地,孫子、外孫女也跟來了,因為他們小時候都是姥姥、奶奶帶大的,他們帶上風箏,帶上花圈,一會兒前,一會兒后,蹦蹦跳跳,簇擁著我來到墳前。

擺上乾肉、鮮魚、圓雞、豆腐、粉絲,水果等,盅滿酒,燃上炮竹,燒些紙錢,跪下作揖,許上心願,恭敬而虔誠。

我不知道人死之後,是不是有靈魂。我真希望有,在陰間,親人的靈魂猶在,他們能享用到這些祭品,能接受到這些紙錢,能沐浴著後人的孝敬。

可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的先圣陶潛卻在詩的《挽歌》云:“親戚或余比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之後血緣相連後人怎能時時哀思陶翁人死如泥不在一種怎樣無法彌補內疚.

內心的硬傷引上心頭,凝成一首詩:

掛地

黃泥崗上多墓年前春初祭掃。紙灰作白蝴蝶,悲淚化作紅杜鵑。

雲壓墳一時雨滴何曾到九泉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像別怨添病生。

女兒帶上女兒也來了,說是在娘墳前,多燒些紙錢,托她為外孫女消除心裡障礙。外孫女是她帶大的,讀高一了,成績很優秀,可自從外婆去世以後,也許憂傷過度,曾一度抑鬱,甚至心緒不寧,於是把癥狀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冀病罩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

我知道,她是屬牛的,需要多化些紙錢,幾回夢裡,她都幾乎有要錢的希望。而雨下了,風起了,有的紙錢,隨著風,追隨著風箏,吹向高空,我不知道她能放到那隨風飄去的心願嗎?

雨越下越大了,看看孩子們,衣服都有些濕了。我只好回了。

回,回望那坟墓,高高的墓堆,醒目的大理石墓碑,还有四周青砖墓围,在其它孤坟反衬下,似乎显得显赫豪华。然而,四周的花圈、嶙峋的岩石,荒涼的曠野,深鬱的浮云给我心灵带来的感受,不是安慰,還是別離與悲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