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惊叹于古代建筑的寿命之长久。比如,应县木塔已有960年历史,赵州桥已历经1300年风雨,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寿,至今仍未见老态。 古人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起重机,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他们的技术、材料都无法与今天相比,为什么能将建筑物造得如此牢固?他们是如何将制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造就了建筑史上的诸多辉煌的呢? ▲应县木塔 ▲赵州桥 一、国家建筑标准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编成了一部《考工记》,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用于指导匠人实际操作。然后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如隋唐时期,在尚书省设工部,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后世基本上如法炮制。 ▲《考工记》 到了北宋,建筑“程式”臻于完善,编订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文件集《筑城法式》,收集了当时关于城池建筑、堤坝、水闸等的技术、工具、材料和工时等方面的规定。南宋时出现了著名的《营造法式》和《木经》。 ▲《筑城法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建筑学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籍,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规范了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说得简单一点,这是一本“国标”式的建筑“葵花宝典”,一册在手,保你建出又安全又漂亮又实用的建筑。 ▲《营造法式》插图:建筑构件花样 ▲《营造法式》图解 这“国标”可不是只拿来把玩的,是拿来执行的,如若不然,刑罚伺候。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有《工律》篇,那是针对工程建筑方面的法律,列出了对非法营造、虚费工力、采取木石不堪用、造作低劣等方面非常具体的刑法规定,总而言之,轻者打板子、给徒刑,重者处死。 ▲ 《大清律例》 1621年,朱常瀛被封为桂王,封地在衡州,就是现在的衡阳,为此要建桂王府。 按明朝制度,修造藩王府,由内官监掌印太监主管,由他派手下太监去监督工程。这时内宫里一个叫黄用的太监花了五万两银子行贿,弄到了监造的美差。 修造历时六年,耗费五十万钱,桂王府修成了,朱常瀛美滋滋地搬进去,不料有一天房梁咣当一声掉下来,差点砸到王爷。黄用和一同主持工程的工部营缮司主事高道素闻讯,慌赶送去五千六百两白银做修补之用,又献了四百两“问安银”压惊,桂王爷这才没有将此事闹大。 ▲ 桂王府 第二年三月初三,衡州连阵大雨,桂王梳洗时忽闻“如雷震响”,跑出来一看,王府的正殿居然轰然垮塌了,六名宫女被埋在瓦砾之下。桂王愤气不已,将此事上奏崇祯皇帝。 皇帝派人调查,原来黄用等人为了多捞工程款,工程建设十分潦草,地基没有夯实,墙脚根基浅薄,石料之内,用竹条、松枝与河沙充数,梁柱所用木材,竟然有低价买来的朽木,完全不符合“程式”。这还有什么说的,将黄用等人拉出去问斩,再批银子重建。 二、质量追溯制 光有“国标”还不行,还是不知道工程材料是哪来的,谁生产的,合不合格,质量可不可靠。 古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物勒工名”,我们现在叫“质量追溯制”,工匠必须把名字刻在自己所造的物品上,以示“背书”,担保质量。从一件商品的“工名”,可以追溯到制作商、制作者等诸多信息。 ▲ 物勒工名 还有更绝的,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在《野记》里记载,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经常跑到工地去视察,检验工程质量,他随便走到一处城墙工地,就叫人将他指所之处拆开检查,看有没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合“程式”,若是发现问题,这一段工程的质监员、包工头、工匠都抓起来问斩,“筑筑者于垣中”—— 把人当作材料给砌到城墙里去,以此残酷手段确保城墙修得固若金汤。 ▲ 固若金汤的明城墙 这种搞法不只是在建筑行业如此,其他的行业如织布也有“质量追溯制”,明永乐十三年规定,织匠“就予车上编号烙印,附册开写看验提调官吏并匠作姓名。日后有不坚固者,照名究治”。几乎所有的匠活,都搞“质量追溯制”,随时准备秋后算账。 当然,对于本来就诚信生产经营的人来说,“物勒工名”既具有防伪的作用,也相当于打广告,这就是最初的商标品牌推广。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无论是用材还是工具,人们愿意选择质量好、口碑好、服务好的商品,而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都愿意通过“物勒工名”将商品品牌化,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也因之无形中提高了建筑质量。 ▲ 物勒工名带来的品牌效应 古人还有一个聪明的法子,就是组织行业协会,让协会促使行业自律,提高质量。譬如北宋规定各行必须按行业登记,委任行业协会会长,叫“行首”或“行头”,充当本行会成员的担保人,负责评定产品质量。与建筑行业相关的工匠行会叫“鲁班会”,他们很重要的职责是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和形象,在行业内宣传和落实“国标”。 ▲ “行首”——古代行业协会会长 如此盘点下来,为什么古代没有现在的技术和材料,但建筑质量有保障,已经了然于目了。无论哪一条,背后都有严格的问责相匹配。 古人的营造经验和管理智慧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这些坐拥高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现代人学习和致敬的。 创刊于1983年,每月10日公开发行,住建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办。传播行业正能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重视期刊的引导性、实用性、学术性。住建部优秀期刊 全国建筑行业精品期刊 中国各大电子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遴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