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初银行地产暴涨,玄机在哪里?

 千余骨 2018-02-28




今年年初,短短半个月,大盘气势如虹。

截止1月18日,最强势的指数无疑是涨幅高达8.6%的上证50,最弱势的则是涨幅为-0.89%的中证1000。

是的,你没看错,在大盘疯狂上涨的情况下,小盘股们仍在跌跌不休。

那是不是可以断言,这就是今年A股的主旋律呢?

未必,我们再看深一层。

1

目前市场上,涨幅靠前的主要是银行、地产。

银行体积较大,一般都位于上证50;

而地产中,涨幅超过8%的股票有54只,他们大部分的市值并不高,一堆几十亿的公司。

地产涨幅第一的,想必大家也听说过了,泰禾集团

这家公司仅仅是因为董事长吹了个牛,说要将2018年的收入做到2000亿元,结果就莫名其妙的受到了资金的轮番炒作。

泰禾的股价走势确实妖,但背后房地产的整体上涨却也不是毫无逻辑。

朋友们或许懂房价,但不一定懂房地产企业。

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杠杆行业,因为对资金敏感,所以受经济周期和短期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但这个周期,并不等同于房价周期。

因为房价走高,不代表着房地产公司的利润率也会越来越高,实际上,土地拍卖是政府坐庄的,所以大部分的钱都落到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里去了。

那么,房地产公司怎样才能赚到钱呢?

逆周期操作。

在房价下跌,或者无人问津的时候,悄悄拿地,那是最划算的,然后等到房价走高,大赚一笔。

如果房价持续高位横盘,其实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毛利率将会越来越薄,相当难熬。

当然,最糟糕的就是市场火爆的时候,高价拿地,等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去卖了。

当年四万亿的时候,一批地产国企们融资便利,到处抢购土地,后来的结果你们也看到了,地产下行的时候普遍债务缠身,苦不堪言。

反过来,那时候的地产民企们是不受待见的,但他们耐得住寂寞。

2015年前后,供给侧改革的前一年,也是我国房地产形势最糟糕的一年,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民企巨头们悄悄的进村,高杠杆融资抄底,拿了相当多的地。

事后看来,这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业内高手最精明的决策,但当时的外资行呢,十篇研报九篇看空,都认为风险太大,建议抛售。

结果就是,当时的许多港股内房股都出现了低于净资产的估值。

终于,2017年,经过房价新一轮上涨之后,内房股的业绩兑现,低估值高增长=戴维斯双击,股价一飞冲天。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A股。A股的房地产公司其实17年业绩也不错,不过估值并不像港股那样曾经的严重低估,所以未能出现同样的暴涨行情。

不过啊,经过2017年一整年的漂亮50炒作,家电、白酒等行业都已经涨到天上去了,资金自然就要去寻找下一个估值洼地。

这个时候,房地产就成了围猎场。

很简单的道理,第一是需求端明确,近两年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去年拆了600万套,今年还要拆580万套,那些没了房子、拿到钞票的土豪们会干嘛呢,不言而喻。

第二,估值已经有吸引力了,比如A股地产龙头绿地,17年营收增长17%,净利润增长24%,ROE都涨到15.09%了。

2

还有银行,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年初建行一天上涨6个点,让不少人惊呼连连,可是同样的涨幅茅台格力们都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了。

实在是银行寂寞太久了,才会让投资者们感到惊讶。

实际上,不少资产质量优良的中等银行股,已经在2017年提前上涨了,比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去年下半年都悄悄走出了翻倍的行情。

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2017年经济的回暖,让前几年对银行股坏账风险的担忧解除,盈利上升确定性+低估值+蓝筹股情绪偏好,直接推动了银行股的发力。

所以逻辑很明显,年初金融+地产的上升,首先是业绩表现良好,然后是低估值,最后才是蓝筹股情绪偏好。

没有业绩打底,没有过去长期横盘所导致的利润积蓄形成低估值,资金绝对不会关注到这个地方来。

但是啊,再好的投资机会,都会因为短线的爆炒,导致股价涨速超过业绩增速而结束。

毕竟国内的金融地产公司们,还做不到像优秀成长股一样的高速业绩增长,所以可以预期,这样的爆炒将是不可持续的,一阵风也就过去了。

这样做你将会很累,总得不断追逐风口,担心估值过高了,资金又跑去另一个地方了。

相反,如果我们聚焦于优质成长型公司身上,每年的业绩都在超预期的成长,即使短线被错杀,低估效应终将让资金回来,创造新一轮的爆发。

不管大盘股、小盘股,那些不过都是迷雾,业绩的确定性才是王道。

3

下面,我们整理了在2018年1月20日前进行业绩预告的公司,为大家简单扫描一下有哪些公司具备爆发的潜力。

很多公司的业绩数字是存在水份的,比如并购重组、资源涨价、周期反弹,这些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花时间对他们进行过滤。

在我们看来,A股内生性成长能力比较强的一批公司,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子、半导体、高端设备、化工、环保等行业,而他们也正好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首先说说医药。

医药行情将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是生物创新药,目前最大的看点是将癌症从绝症向慢性病转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参考1980年代美国药企发动的,以攻克心脑血管和糖尿病为驱动的创新药浪潮。

蛋糕分三层:

首先是美国的药企巨头,通过高额研发获得了首创专利药的巨大利润;

接着是日本的药企,跟进模仿+微创新,开发出大量me better类药物,也挣得了不菲的利润;

最后是以色列、印度的仿制药企,在专利到期之后,及时仿制、低成本抢占市场。

如今,肿瘤癌症是人类最大的克星,几乎所有的跨国药企都在为之拼命烧钱。

这么多年过去了,癌症的治疗也从早期的化学疗法、靶向药,升级到最新一步的“免疫治疗+细胞治疗”。

2013年,《New York Times》和《Science》两大权威杂志,都将癌症的免疫疗法评为年度重大突破。

2014年12月22日,首个药品Nivolumab PD1单抗获得美国FDA批准。

2017年8月,诺华制药的CAR-T正式获批上市。

一切的迹象都显示,肿瘤创新药的研发正在取得革命性突破,市场也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这股浪潮将不亚于智能手机,或者人工智能。

这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包括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 I/II/III 期研究、上市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机会多多。

另一方面,我国的CFDA政策也在快速向美国的FDA靠拢,保护创新药企的利益,所以一旦某款创新药通过临床进入医保,那么将对后来者产生碾压式的优势。

过去我们研究药企,往往看的是销售渠道,因为大家都是卖仿制药的,质量差不多,所以谁的渠道好,谁赚钱就多。

但时代已经改变,规则也在改变,新的机制下需要我们对创新药保持更紧密的跟踪。

4


另外一条主线,是一致性评价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文件,名为《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

这份文件的目标,就是将目前国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药效又良莠不齐的仿制药进行一一检验,只有与原研药药效一致的仿药,才给予准入市场的资格。

在过去的招标制度下,很多便宜但是疗效一般的仿制药,依靠营销或渠道优势抢占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大大破坏了市场的风气。

而在一致性评价之后,一个药品将只会有三、五家公司能够持牌生产,审核的标准是技术和质量。

可以预见,这对于医药行业又将是一番排山倒海般的格局洗牌,好公司将乘势脱颖而出,业绩扶摇直上。

能不能抓住,终究还是需要一番研究的功力。

5

接着说说电子和新能源车产业链。

这里面蕴藏着三条主线:光伏和LED行业的复苏和扩张,手机和新能源车行业的结构性更新,半导体和5G通信行业从0到1的机会。

经历过一轮周期的光伏和LED行业,迎来了复苏的爆发,由于寒冬期的淘汰,如今市场集中度大大提升,行业龙头已经具备了垄断实力,利润增速几乎都在50%以上,股价也在去年获得了不小的涨幅。

由于在这两个行业,我国的产业规模都占了全球的一半,竞争力强大,中国龙头就是世界龙头,所以接下来海外扩张占领全球市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手机和新能源车产业,是过去几年我国成长股的集中营,但在岁末年初,他们的股价普遍都遭遇了抛售。

负面消息是,手机行业已经饱和,成长性褪去,新能源车虽然还有巨大潜力,但是短期的补贴退坡政策,将大大打击终端车企的利润。

但市场总是喜欢走极端,要么捧到天上去,要么又将你彻底抛弃。

事实上,手机和新能源车都是规模无比巨大的行业,或许总量在短期内有瓶颈,但落到细节,其实又存在着无数的结构性机会。

比如手机,OLED屏、3D人脸识别、隐藏式指纹识别、无线充电、3D玻璃、陶瓷后盖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爆发性机会。

比如新能源汽车,下游的终端车企,甚至电池企业或许会有瓶颈,但是三元技术对磷酸铁锂的升级,又带来了钴价的暴涨,隔膜需求的飙升,大量的零部件、设备、新材料领域迎来洗牌良机。

还有半导体和5G通信,这是两个在2018年将迎来业绩落地的巨大主题,两个可能改变未来中国经济格局的脊梁式产业链。

从0到1,期间的机会如何想象都不为过,如果你实在想象不出来,那么可以参考一下2012年的手机产业链和2015年的新能源车产业链。

6

机械、化工、环保等行业,也有一批公司业绩亮眼。

他们有的是得益于供给侧改革,有的是受益于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增加,有的则是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行业升级性机会。

比如环保,虽然遇到了拿单成本变高和回款速度慢等问题,但是在环保税开征,以及排污许可制落实等强力政策驱动下,很多公司的业绩增速开始加快。

比如化工,地炼小产能纷纷退出的同时,几大民营化纤龙头切入炼化行业,大幅扩张先进产能,业绩飙升。

比如机械,很多传统行业的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优质公司的弯道超车,像我们分析过的浙江鼎力、艾迪精密、杰克股份、弘亚数控、中国巨石等等。

这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机会。

尾声

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精挑细选、枯燥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过程。

我们每个工作日发布一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一篇报告就要花费我们团队里两名以上分析师一周的时间,这样耗费巨大成本的研究也仅仅是达到一个目的:

让我们能够在3500家的海量公司里,找到那些在未来一两年里具有相对较好投资机会的头部10%的公司。

十分之一的海选过程。

这些公司真的每一家都完美无瑕,闭着眼买入就能大涨吗?

显然还不是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精挑细选。

抛弃题材股,真正以优秀业绩说话的好公司,具有长期持续业绩爆发能力的好公司,这个市场上不会超过20家。

这又是一次十分之一机会的淘汰与晋级赛。

追求更强的确定性,找到那些我们认为更值得持有的长期船票。

近期,君临在成立深度研究部的基础上,再次成立了5个小组,对2018年我们认为最值得看好的5个行业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对比与跟踪。

遴选出每个方向3-5家,我们认为确定性最强的,业绩将持续超预期爆发的优秀公司。

这张清单,我们将在付费订阅专栏里发布,跟我们的付费用户们携手共进,获得更阳光、长久的收益回报。

有意加入的朋友,请扫码付费进入,或者跟我们的客服联系,咨询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