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现代汽车悬架的新技术?

 ECHOBaby2018 2018-02-28
1.汽车悬架的功能与组成

  现代汽车除了保证其基本性能,即行驶性、转向性和制动性等之外,目前正致力于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向高附加价值、高性能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对此,尤其作为提高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的轿车悬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舒适性是汽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舒适性与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有关,而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又与悬架的特性相关。悬架是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它把车身和车轮弹性地连接在一起。悬架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比如支撑力、制动力和驱动力等,并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保证乘员的舒适性、减小货物和车辆本身的动载荷。悬架与汽车的多种使用性能有关,为满足这些性能,悬架系统必须能满足这些性能的要求:首先,悬架系统要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对以载人为主要目的的轿车来讲,乘员在车中承受的振动加速度不能超过国标规定的界限值。其次,悬架要保证车身和车轮在共振区的振幅小,振动衰减快。再次,要能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一方面悬架要保证车轮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不发生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减小车轮的动载荷和车轮跳动量。还有就是要保证车身在制动、转弯、加速时稳定,减小车身的俯仰和侧倾。最后要保证悬架系统的可*性,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寿命。所以,汽车悬架是保证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同时,汽车悬架做为车架(或车身)与车轴(或车轮)之间作连接的传力机件,又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因此,汽车悬架往往列为重要部件编入轿车的技术规格表,作为衡量轿车质量的指标之一。

  汽车悬架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传力装置等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起缓冲,减振和力的传递作用。弹性元件用力传递垂向力,并缓和由路面不平度引起的冲击和振动。从轿车上来讲,弹性元件多指螺旋弹簧,它只承受垂直载荷,缓和及抑制不平路面对车体的冲击,具有占用空间小,质量小,无需润滑的优点,但由于本身没有摩擦而没有减振作用。减振器指液力减振器,是为了加速衰减车身的振动,它是悬架机构中最精密和复杂的机械件。传力装置是指车架的上下摆臂等*形刚架、转向节等元件,用来传递纵向力,侧向力及力矩,并保证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规律。

  现代轿车的悬架一般采用质量小、性能稳定可*的筒式减震器。当轿车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车身会发生振动,减振器能迅速衰减车身的振动,利用本身的油液流动的阻力来消耗振动的能量。当车架与车轴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油液会通过一些窄小的孔、缝等通道反复地从一个腔室流向另一个腔室,这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内的分子间的摩擦形成了对车身振动的阻力,这种阻力工程上称为阻尼力。阻尼力会将车身的振动能转化为热能,并被油液和壳体所吸收。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轿车的行驶平稳性和安全性,将阻尼系数不固定在某一数值上,而是能随轿车运行的状态而变化,使悬架性能总是处在最优的状态附近。因此,有些轿车的减振器是可调式的,将阻尼分成两级或三级,根据传感器信号自动选择所需要的阻尼级。

  为了提高轿车的舒适性,现代轿车悬架的垂直刚度值设计得较低,用通俗话来讲就是很“软”,这样虽然乘坐舒适了,但轿车在转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产生较大的车身倾斜角,直接影响到操纵的稳定性。为了改善这一状态,许多轿车的前后悬架增添横向稳定杆,当车身倾斜时,两侧悬架变形不等,横向稳定杆就会起到类似杠杆作用,使左右两边的弹簧变形接近一致,以减少车身的倾斜和振动,提高轿车行驶的稳定性从外表上看似简单的悬架,包含着多种力的合作,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2.现代汽车悬架的形式

  根据导向机构的不同可将汽车悬架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大类。70年代又发展了一种前后悬架或左右悬架相通的交联式悬架。非独立悬架的车轮装在一根整体车轴的两端,当一边车轮跳动时,影响另一侧车轮也作相应的跳动,使整个车身振动或倾斜,汽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较差,但由于构造较简单,承载力大,目前仍有部分轿车的后悬架采用这种型式。

  独立悬架的车轴分成两段,每只车轮用螺旋弹簧独立地安装在车架(或车身)下面,当一边车轮发生跳动时,另一边车轮不受波及,汽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好。但这种悬架构造较复杂,承载力小。现代轿车前后悬架大都采用了独立悬架,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独立悬架的结构分有烛式、麦弗逊式、连杆式等多种,其中烛式和麦克弗逊式形状相似,两者都是将螺旋弹簧与减振器组合在一起,但因结构不同又有重大区别。烛式采用车轮沿主销轴方向移动的悬架形式,形状似烛形而得名。特点是主销位置和前轮定位角不随车轮的上下跳动而变化,有利于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麦克弗逊式是绞结式滑柱与下横臂组成的悬架形式,减振器可兼做转向主销,转向节可以绕着它转动。特点是主销位置和前轮定位角随车轮的上下跳动而变化,这点与烛式悬架正好相反。这种悬架构造简单,布置紧凑,前轮定位变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所以,目前轿车使用最多的独立悬架是麦弗逊式悬架。

  3.现代汽车悬架上的零部件

  螺旋弹簧:是现代汽车上用得最多的弹簧。它的吸收冲击能力强,乘坐舒适性好;缺点是长度较大,占用空间多,安装位置的接触面也较大,使得悬架系统的布置难以做到很紧凑。由于螺旋弹簧本身不能承受横向力,所以在独立悬架中不得不采用四连杆螺旋弹簧等复杂的组合机构。出于乘坐舒适性的考虑,希望对于频率高且振幅小的地面冲击,弹簧能表现得柔软一点,而当冲击力大时,又能表现出较大的刚性,减小冲击行程,因此需要弹簧同时具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刚度。可采用钢丝直径不等的弹簧或螺距不等的弹簧,它们的刚度随负载的增加而增加。

  钢板弹簧:多用于厢式车及卡车,由若干片长度不同的细长弹簧片组合而成。它比螺旋弹簧结构简单,成本低,可紧凑地装配于车身底部,工作时各片间产生摩擦,因此本身具有衰减效果。但如果产生严重的干摩擦,就会影响吸收冲击的能力。重视乘坐舒适性的现代轿车很少使用。

  扭杆弹簧:是利用具有扭曲刚性的弹簧钢制成的长杆。一端固定于车身,一端与悬架上臂相连,车轮上下运动时,扭杆发生扭转变形,起到弹簧的作用。

  气体弹簧: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代替金属弹簧。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可变的刚度,随气体的不断压缩渐渐增加刚度,且这种增加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而不象金属弹簧是分级变化的。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可调整性,即弹簧的刚度和车身的高度是可以主动调节的。

  通过主副气室的配合使用,使弹簧可以处在两种刚度的工作状态下:主副气室同时使用,气体容量变大,刚度变小,反之(只使用主气室)则刚度变大。气体弹簧刚度由计算机控制,在汽车高速、低速、制动、加速以及转弯等状态下,根据所需刚度进行调节。气体弹簧也有弱点,*压力变化控制车高必须装备气泵,还有各种控制附件,如空气干燥器,如保养不善会使系统内部生锈发生故障。另外如果不同时采用金属弹簧,一旦发生漏气,汽车将无法行驶。

  4.汽车空气悬架的应用与发展

  空气悬架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早期用于机械设备隔振。1947年,美国首先在普耳曼汽车上使用空气悬架,意大利、英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相继对汽车空气悬架作了应用研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应用在载重车、大客车、小轿车及铁道汽车上。目前国外高级大客车几乎全部使用空气悬架,重型载货车使用空气悬架的比例已达80%以上,空气悬架在轻型汽车上的应用量也在迅速上升。部分轿车也逐渐安装使用空气悬架,如美国的林肯等。在一些特种车辆(如对防震要求较高的仪表车、救护车、特种军用车及要求高度调节的集装箱运输车等)上,空气悬架的使用几乎为唯一选择。

  国外汽车空气悬架发展经历了“钢板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被动全空气悬架→主动全空气悬架(即ECAS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变化型式。主动全空气悬架应用了电子控制系统,使传统的空气悬架系统的性能得到很大改善,汽车在各种路面、各种工况条件下能实现主动调节、主动控制,并增加了许多辅助功能(如故障诊断功能等)。目前ECAS系统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客车上已经大量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预见,ECAS这一先进的空气悬架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

  近几年,我国空气悬架的需求主要是与高等级客车的销售量直接相关,2002年高级客车销售量为4000台左右,2003年突破6000台,据统计高级客车的需求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汽车行业“十五规划”要求:我国的客车将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大中型客车,专用客车底盘及关键总成。及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高档旅游客车。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大中型客车年需求量为12~16万辆,交通部颁布实施JT/T325-2002的行业标准,对大中型客车配置悬架类型作了规定,其中高级大中型客车必须采用空气悬架。这为空气悬架产品的推广使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5.悬架的电子控制技术

  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对于悬架构成了一对矛盾,平顺性要求弹簧-阻尼系统较软,而操纵稳定性,特别是转向时不侧倾,制动时不点头又要求弹簧--阻尼系统较硬,传统的悬架(弹簧和阻尼系统)是矛盾的折衷。悬架的电子控制技术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办法。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车用微机、各种传感器、执行元件的可*性和寿命都大幅度提高,电子控制技术被有效应用于悬架控制中。为了确保悬架的主要特性,即避震性(振动衰减力)、弹性常数、减振器行程,不断研制成功了能适应各种行驶工况的最优控制机构。1980年首次应用了车高调节控制技术。1981年又开发成功手动变换减振力的新技术。此后又开发了自动变换减振力、弹性常数的电子控制悬架。1987年世界上首先推出装有主动悬架的轿车,这是备有控制悬架特性能量的空压式主动悬架。1989年又出现了装有油压式的主动悬架轿车。机械控制的方法存在着控制功能少,不能适应多种使用工况的问题。机械式车高调整系统的典型例子称为高度选择器的利用水平校验阀控制车高的装置。在微小突起路面行驶时,输入悬架的主要频率成分为20~5OHz,与弹簧下共振区以上部位,充分应用振幅小的输入特性,利用机械方式改变减振器油的通路面积,控制减振力,提高乘坐舒适性。

  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研制成功应用电子控制的车高调整装置,接着出现了减振力控制装置。车高调整装置可分为油压式与空压式二大类。一般采用价格便宜、结构简单的空压式车高调整装置。空压式又可分为兼用螺旋弹簧与只使用空气弹簧的二种。只控制减振力的系统由于结构简单,能有效控制车辆的过渡状态运动,所以开发了包含手动式变换的多种控制装置。当采用电子控制时,由最初车速传感器等少数传感器进行减振力的2段控制,发展到多个传感器3段控制,以适应多种行驶状态变化。传感器与执行元件也应用了电阻元件,提高了响应性。在复合式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中,采用了控制减振力和车高调整的装置、另增加了弹性常数的控制。为了进一步提高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车辆备有储能器,能在恶劣路面上,或者紧急转向、紧急制动时控制车辆运动状态,并能显著降低路面冲击力。1985年出现了四轮转向装置,这是一种首先控制悬架元件,主动控制后轮,显著提高车辆运动性能的装置。此后,开发了具有后轮转向功能的四轮转向系,其型式分为机械式、油压式、电动方式等。

  主动悬架技术趋于成熟,福特公司和日产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应用,能根据汽车的行驶状况或根据超声波识别的路面情况,通过电磁阀液压系统,改变阻尼,在几十毫秒中消除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进入90年代,丰田、奔驰、通用等大公司,均在轿车产品中采用了半主动悬架技术。LOTUS、日产等公司还开发出了全主动悬架技术,但因成本昂贵,且消耗动力,目前尚未批量生产。目前国内尚未有汽车产品采用此项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开发出具有半主动悬架技术的产品,在部分轿车上采用.6.悬架技术发展的趋势

  (1)被动悬架的应用和发展

  被动悬架是指刚度和阻尼都不能变化,无额外作动力的悬架。它由弹簧、减震器和导向机构组成。被动悬架是传统的机械结构,它结构简单、性能可*,成本低且不需额外能量,因而应用最为广泛。但是被动悬架的刚度和阻尼都是不可调的,按照随机振动理论,它只能保证在特定的工况下达到最优减振效果,难以适应不同的道路和使用状况;同时利用被动悬架还难以同时获得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因为两者对悬架的要求是矛盾的。根据研究,要获得良好的舒适性,悬架应该软一点;为得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悬架应该硬一点。实际应用中往往两者折中,根据需要偏重一个方面。被动悬架主要应用于中低档轿车上,现代轿车的前悬架一般采用带有横向稳定杆的麦弗逊式悬架,比如桑塔纳、夏利、赛欧等,后悬架的选择稍多,主要有复合式纵摆臂悬架和多连杆悬架。弹性元件一般采用螺旋弹簧加橡胶衬套,减震器多选用筒式液力减震器,不同的悬架主要是由于导向机构的变化。改进被动悬架性能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寻找最优的悬架参数,主要通过建模仿真来实现;二是研究渐变刚度弹簧和机械可变阻尼减震器,使悬架参数能在一定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工况;三是悬架导向机构的研究,这方面的重点是带有横向稳定杆的多连杆悬架。随着汽车工程技术的进步,决定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汽车悬架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在汽车工业领域中主动悬架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已成为悬架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2)主动悬架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车速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被动悬架的缺点逐渐成为提高汽车性能的限制因素,为此人们开发了能同时提高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主动/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概念是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在悬架设计中提出的。主动悬架能够根据悬挂质量的振动加速度,利用电控部件主动地控制汽车的振动。主动悬架一般由隔振弹簧、控制器和作动器组成。

  主动悬架不但能很好地隔离路面振动,而且能控制车身运动,比如启动和制动时的俯仰、转弯时的侧倾等,另外还可以调节车身的高度,提高轿车在恶劣路面的通过性。不过主动悬架结构复杂,能耗大且成本很高,故目前主要应用于赛车和高级轿车上。奔驰公司最新的主动悬架系统(简称ABC)则通过抑制车身在行驶时的起伏、倾斜及跳动来提高舒适性。

  对主动悬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策略;另一个是作动器。最早的主动悬架控制策略是天棚原理,假设车身上方有一固定的惯性参考,在车身和惯性参考之间有一阻尼器,作动器模拟此阻尼器的作用力来衰减车身的振动。这种控制算法简单,在国外某些车型上已经得到了应用。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方法,它比天棚原理考虑了更多的变量,控制效果更好,目前最优控制规律有三种:线性最优控制、HQ最优控制和最优预见控制。由于实际悬架系统中有许多非线性的、时变的、高阶动力系统,使最优控制方法变得不稳定,为此又发展了自适应控制方法。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参数识别功能,能适应悬架载荷和元件特性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保持性能最优。自适应控制方法也有增益调度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三类。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底盘上应用了自适应控制规律。目前发展最迅速的控制策略是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方法具有制动调节输入变量的组合、隶属函数的参数和模糊规则数目等学习功能,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有效。神经网络是一个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高度并行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它能进行数据融合、学习适应性和并行处理,研究表明它比传统控制有更好的性能。

  作动器是实现控制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作对动器的研究也是主动悬架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保证主动悬架的良好性能,作动器必须具有灵敏、隐定、可*、能耗低、成本和总量低等特点。目前主动悬架上应用的作动器主要是液力式结构。尼桑公司则开发了蓄能式减震器,它将压力控制阀同小型蓄能器及液压缸结合起来,使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动被蓄能缸吸收,车身隔振由主动阻尼和被动阻尼共同完成,因而能耗有所降低。不过液压动力系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工作环境有一定要求;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难以下降;处理小信号的数字运算,误差的检测与放大、测试与补偿、自动化与实现远距离等功能不如电气系统灵活准确等。因此现在作动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线伺服电机、电磁蓄能器的方向。

  电气动力系统中的直线伺服电机具有较多的优点,永磁直流直线伺服电机,其驱动性能优于液压系统,今后将会取代液压执行机构。运用电磁蓄能原理,结合参数估计自校正控制器,可望设计出高性能低功耗的电磁蓄能式自适应主动悬架。由于操纵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在汽车悬架结构设计上是很难获得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成为轿车设计中的重要难点。采用新型电控技术,研究和开发一类控制有效、能耗低、造价合理的汽车悬架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汽车工程技术的进步,决定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汽车悬架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在汽车工业领域中主动悬架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已成为悬架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3)半主动悬架

  虽然通过主动悬架能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隔振系统,但主动悬架能量消耗大、成本高、结构复杂,目前还难以在商业上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为此Crosby和Karnop在1974年提出了基于天棚阻尼的半主动悬架的概念。半主动悬架是指悬架弹性元件的刚度和减震器的阻尼系数之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控制的悬架。由于弹簧刚度调节相对较难,半主动悬架主要通过调节减震器的阻尼系数实现。半主动悬架没有专门产生控制力的元件,它按照传感器传递的数据由控制器算出所需的控制力,然后通过调节减震器的阻尼来模拟控制力,以衰减车身的震动。

  半主动悬架的研究同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执行器的研究,即阻尼可调减震器;另一方面是控制策略的研究。阻尼可调减震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节流孔的大小调节阻尼,另一种是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调节阻尼。节流孔的大小一般通过电磁阀或步进电机进行有级或无级的调节,这种方法成本较高,结构复杂。通过改变减振液的粘性来改变阻尼系数,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不高、无噪音和冲击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国外,改变减振液的粘性主要有电流变液体和磁流变液体两种类型,两者也都有了一些产品问世。

  (4)各种悬架比较

  据分析和模型试验的结果,主动悬架的减震效果最好,同时还解决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矛盾;半主动悬架的减震性能接近主动悬架,操纵稳定性优于被动悬架;被动悬架的性能相对最差。但是主动悬架的元件都比较昂贵,工作时又需要比较多的能量,同时主动悬架还使得整车质量增加。因此主动悬架会大大增加成本和能量消耗,这也是主动悬架不能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原因。半主动悬架以控制阻尼为主,因此成本和能耗比主动悬架要低得多。被动悬架的成本最低,也不需消耗能量。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的因素,则半主动悬架的性价比是最高的,这也是半主动悬架商业应用多于主动悬架的原因。

  7.汽车悬架今后须要解决的技术

  被动悬架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将是应用最广泛的悬架系统,通过进一步优化悬架结构和参数可以继续提升悬架性能。主动悬架性能优越,出于成本原因还只能成为高级轿车和赛车的装备。它的研究重点在于高性能的作动器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方面。半主动悬架性能优于被动悬架,成本比主动悬架低得多,应该是今后悬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性能可*,调节方便的可调阻尼减震器和算法简单有效的控制策略将是半主动悬架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

  汽车悬架今后须要解决的技术有:a.油气悬挂技术:由油气部件和弹簧系统共同支撑车体,根据汽车变化的承载量,由油气部件调节悬架的水平位置,使弹簧保持正常的使用位置。b.阻尼可调节减震器:由传感器感知汽车行驶时的状况,包括载荷的大小、路面的不平、是否转弯、是否加速或制动等,经电子控制单元分析判断,通过电磁阀液压系统,调节减震器的阻尼。此项技术又成为半主动悬架技术。c.全主动悬架技术:通过电液系统不仅调节阻尼而且调节弹力、水平位置等。

  针对悬架系统的非线性特点,研究适宜的悬架系统电控技术是汽车悬架系统振动性能改进的方向。悬架位于车身与轮胎之间,对车辆的运动性能、乘坐舒适性有重大的影响。按照路面行驶工况最优控制,悬架性能以确保车辆行驶性能与乘坐舒适性,电子控制悬架将进一步向高性能方向发展。作为实现这种对悬架的优化控制的方式之一,是利用“预知传感器”进行预知控制的“预知控制悬架”。目前已提出了多种的方案,并期待着这种新式传感器的出现。另一方面,从地球环境来考虑,为进一步节约能源,悬架控制向高压力化、高电压化、小型轻量化发展。在控制理论方面正在致力于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应用于悬架方面的研究。

  从外表上看似简单的悬架,包含着多种力的合作,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随着汽车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汽车振动,设计新型悬架电控系统,将振动控制到最低水平是提高现代汽车品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汽车悬架系统已进入到利用电子控制器进行控制的时代。运用较优的控制方法,得到高性能的减振效果,且使能耗尽可能的低,是汽车悬架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