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百年后,这个崇明人依旧让我们引以为荣~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2-28


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崇明首位进士产生,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考试终结,767年间本县共有49人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其中级别最高者,是为一甲第三名的探花沈文镐。崇明历代父老乡亲引以为荣,尊称“沈探花”而不直呼其名,时过280余年的21世纪亦然。



聪慧少年妙对免租


沈文镐,字绍岐,号诚斋,今竖新镇油桥村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民国《崇明县志·杂事》说他幼年赤贫,父亲拖欠富家租子,可知其出生在贫苦农家。

 

父亲沈世焕虽是个田舍汉,早年也曾上过私塾考过秀才,可惜榜上无名,机不再来,只能寄希望于儿子,灌输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思想,尽自己所学教儿子识字念书,寒灯督教到更深习以为常。

 

崇明流传着《沈文镐妙对救父》的故事,这倒不是杜撰,属并未载入正史的名人轶事,按崇明籍秀才陈汝霖《说饼》中的一节演绎而成,被引入民国《崇明县志·杂事》,说“沈文镐妙对免地租”倒是确切些,故事大意谓:

 

文镐天资聪明加勤奋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唐诗宋词琅琅上口,名篇还能熟练背诵。

 

父亲欣喜文镐是念书的料子,心想让他进私塾接受教读,于是向粮户增租了地皮,多收点粮食棉花供作学费。哪知人算不如天算,九十月里雨麻花,滴滴笃笃对直落,稻出芽,烂棉花,收成大减。父亲眼看交租期限一天近似一天,唉声叹气,忧心如焚。12岁的文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瞒着父母去了粮户家。

 

粮户出门收租去了,聘请在家的私塾先生正在吃饭,问文镐有什么事,说可以代为转告。文镐道明来意:阴雨连绵,粮棉遭了水淹,只不过三分收成,全部交租还不够呐,双亲急得夜难成寝,请求粮户发发善心,少收些租子。说到伤心处,眼泪滚了下来。

 

“黄毛小儿,竟有如此孝心,难得。”塾师起了恻隐之心,见文镐眉目清秀,口齿伶俐,便道:“我有个上联,如能对出下联,可助你家一臂之力。”文镐揩着眼泪点头应承,塾师说:我平时吃素不吃荤,就以“素不食荤荤食素”为上联吧。文镐应声对道:“贫难欺富富欺贫。”

 

“出口成妙对,好!”塾师暗暗称奇,问他师傅是谁。文镐回话因为家贫,还未入塾就读。塾师说,就来我这里念书吧,分文不收。”文镐喜出望外,跪倒在青砖地上:“谢师父恩典。”

 

塾师原是粮户好友,由他说情,粮户免了沈家当年地租。

 

这则轶事,说明沈文镐少年时代就已明敏过人。

 

题名金榜钦定探花


在恩师教导下,沈文镐的学业与时俱进,顺利通过县试、府试,取得了童生资格,康熙五十七年的院试中,登上了秀才榜,得以进入县学听训导宣讲。

 

清初定制,县学每六年通过考试选拔一名秀才,保送去北京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称之为“拔贡”。沈文镐成了雍正七年(1729)崇明的贡生。

 

机会来之不易,沈文镐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夜伏烛案,早临明窗,持久如新三年整,迎来了雍正十年的乡试,以优异成绩中了举人。

 

次年阳春三月间,三年一次的会试开考,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举人赴京应考,录取的称贡士,取得参加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资格。沈文镐如愿以偿,贡士榜上有名。

 

放榜后不过一个月,殿试在太和殿进行,万乘之主皇帝主持。

 

考的是策问,皇帝就关乎治国安民的时事政治拟定试题。沈文镐濡墨挥毫,洋洋洒洒,笔下生花。

 

阅卷大臣经郑重评选,把前十名考生的试卷进呈御览,当场拆示姓名,雍正皇帝亲自点定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探花就是沈文镐!

 

钦定新科探花,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等典礼上出尽风头。

 

“金殿传胪”,就是在金銮殿上正式公布新科进士榜。

 

新科进士一身新装,意气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金銮殿丹墀下。鼓乐声中,雍正皇帝升坐龙椅,群臣与进士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传胪官宣布一甲第一、第二名后,高唱“一甲第三名沈文镐,太仓州崇明县人——”万众瞩目之下,沈文镐走进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状元、榜眼、探花由传胪官引导,至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近距离陛见天子,接受天子垂询嘉勉。

 

传胪大典翌日,一甲三人率全体新科进士,前呼后拥赴礼部专设的“恩荣宴”,钦命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

 

宴会之后,前往国子监举行题名会,将新科进士的姓名一一镌刻在石碑上。

 

“春风得意马蹄疾”,出生在崇明岛上的探花郎沈文镐,享尽荣耀,出尽风头!

 

走马上任山西学政

新科进士各有差遣,沈文镐入属皇帝秘书机构的翰林院担任编修,参与起草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诏诰敕命。按定制,敕命为骈文,须用两两相对的四字句或六字句,他慎重细致,用心推敲,务求对仗工整声律铿锵。

 

在翰林院的两年,沈文镐还参加编纂史书、为皇帝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奏报原山西学政任满,需要补缺。学政一省一人,相当于现代的省教育厅厅长。雍正皇帝对学政的要求严于康熙,不但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官,还须由他面试文艺,以考核其考评士子、品判文章的能力。最终选定了探花出身、文品素著的沈文镐。

 

离京前,皇帝召见沈文镐,叮咛告诫,还赐与貂皮、笔墨等件。沈文镐诚惶诚恐表示:誓必恪遵圣训,竭尽忠诚。

 

雍正十三年闰四月,沈文镐走马上任山西学政。进士及第后首次放任外官,主持一省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心情激荡,踌躇满志,途中作《山西道中赋示诸广文》五言排律,记叙了奉旨履新、旗牌开道、一路传报、夹道欢迎的情景、风光;表明心志:廉洁自律,秉公选拔才俊,将他们培养成品性淳朴敦厚,才如柳宗元、薛瑄那样的文学家、理学家。现从《瀛洲诗钞》中摘录此诗以飨读者:

 

简命临三晋,宣风秉节行。

河声寒晓辔,山色澹前旌。

树远云中道,春回锦上程。

壶关乘传入,蒲坂候人迎。

矢洁期冰雪,持公在鉴衡。

宫墙崇往哲,典籍诏诸生。

品以温醇峻,才缘砻错精。

词章柳子厚,理学薛文清。

求志觇匡坐,观光喜汇征。

诸君官自冷,无忘咏莪菁。

 

沈文镐到任后,先去文庙祭祀孔圣人,登上明伦堂讲坛,为学宫书院的学官士子讲学、弘道,重申了朝廷旨在规范士子品行的《卧碑文》《圣谕广训》。

 

他走出省城,风尘仆仆于各州县,巡历生员(秀才)就读处的官学学宫,考察学官优劣,生员勤懒,奖优罚劣。申明生员如有犯赌等劣行,革去功名以外,比常人加一等治罪。

 


肃整科场弊绝风清


科举考试,关系到朝廷选才,社稷兴衰,于读书人而言,则是进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与身家荣华富贵密切相关,故而历代屡有弊案出现。沈文镐对此深恶痛绝,到任伊始,即举措迭加,肃整科场风气,勿使才低品劣的纨绔子弟沐猴而冠,品学兼优的清寒子弟名落孙山。

 

省学政是省里三种考试的主考官,一是童生参加的院试,选拔秀才;二是秀才参加的岁试,好的奖励,差的处罚乃至罢免资格,三也是秀才参加的科试,合格者得以参加乡试考举人。

 

每于院、岁、科试前,沈文镐文告州县,申斥考场弊端,劝导警告考官考生洁身自好,勿以身试法,发誓公正谨慎,杜绝科场作弊。本此旨意,每考必先召集监考官员、考场供役、警戒官兵,严申考试规约,勿谓言之不预。又亲自按名散卷,核对考生年龄、姓名、面貌,以防代考等舞弊。

 

一场考完,沈文镐夜以继日,批阅试卷,秉公衡量,判定等第。乾隆《崇明县志·宦迹》:“公慎自矢,弊绝风清,校阅士子,文必手定优劣劳苦弗恤也。”《沈氏宗谱·诚斋公传》有类似记载:“公视学三晋。矢公慎,文必手校,性尤廉,一切陋规铲除殆尽,山右使者肃然风清,盖自公始。”

 

沈文镐生长在崇明乡间贫困家庭,深知穷乡僻壤就学之难。山西的大同、朔平等府县,僻处北部地区,读书人少得很,他从那里挑选英俊豪迈才智出众者数人,送来省城书院学习,毕业后回乡教授学生,几年以后,大同、朔平等地文教大振。

 

早先雍正皇帝钦定:朔平、宁武二府统一按县学定例,每月给予膳食补助的秀才各20名,每2年选送一名秀才为国子监监生,待该地人文充盛之时再行商议。由于沈文镐大力振兴该地区的文教,生员变得充足,乾隆二年(1738),他奏请将朔平、宁武升格为州学定制,膳食补助的秀才各增加为30人,3年里可选送2人去国子监就读。

 

据民国《崇明县志·宦迹》,沈文镐将中了举人派为官学教习的弟弟沈文明,请来山西督学署中,参与督导教育、考试,以及评判、校正文章。兄弟俩同心同德,将才华贡献于山西的文教事业。

 

情系桑梓病老家乡


乾隆三年十一月,沈文镐任满回朝,仍在翰林院供职,后因父亲病故,按制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一年春上青黄不接时,多有穷苦人家号寒啼饥,以民瘼为念的沈文镐,将平时节余的俸禄悉数捐献,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

 

崇明知县因崇明多灾歉收,呈文州府请求供应加量。州官未予理会。沈文镐趁着守孝期满回京路上转道南京,拜会两江总督尹继善,通报了崇明县缺粮实情。尹总督发文通知,给崇明每岁增籴6万石。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沈文镐这次对乡邦的贡献,事前事后均秘而未宣,县里始终不知是他做的好事。

 

回京后的沈文镐,奉乾隆皇帝之命,与弘昼、鄂尔泰等同僚编纂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查阅、摘抄、整理、校对、誊写,一丝不苟,留下了一部满洲姓氏及八旗的工具书,供世代受用。

 

乾隆九年金秋十月,乾隆驾幸翰林院赐群臣宴,席间御制首句“重开甲子文治昌”,令臣下赓续。沈文镐一气呵成柏梁体诗一首,通篇平声韵,一韵到底,引乾隆点头赞许,同僚抚掌称妙。

 

乾隆十年春,三年一次的会试在北京举行,沈文镐担任此次会试的同考官,职责是批阅试卷后推荐给主考。清朝制度,同考官的资格,必须翰林及进士出身,先由礼部提名,奏请皇帝批准,于沈文镐而言,确是莫大荣誉,故而“得人称盛”。

 

早在山西学政任上时,沈文镐因常年过度劳累至心力憔悴,步入老年后患上了心脏病,便在乾隆十一年奏请还乡,于乾隆十五年(1750)病逝于家中。

 

沈探花生前所著《茂英堂稿》已散佚,至今留存经史讲义、奏章、诗、文等若干篇。

 

来源:崇明文史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