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金坛子,装满黄饺子,吃进黄饺子,吐出白珠子”。这是一则民间歌谣式的谜语,指的是众人喜爱食用的橘子。橘,俗称桔。是起源很古老的多年生芸香科植物,华夏大地是橘树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人食用橘子并且将野生橘树进行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橘的得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解释说:“橘从矞,谐声也。”并且又根据橘子果皮赤色,果瓤黄色,剥开橘子皮之后,给人以“香雾纷郁”的感受,认为它如同彩色“矞云”似的“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 橘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代文人有关橘树和橘子的文章与诗赋甚多,如战国时代《吕氏春秋》所载:“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表明两千多年前,江浦出产的橘,云梦出产的柚,以质优驰名。中国橘树品种很多,橘子不仅是水果,而且橘子各部分都可作为中药材。 话说陈皮是橘子干燥成熟的外皮,以陈者佳。在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陈皮,味辛,温,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久服去臭,通神,轻身长年。”由此可见,陈皮有和中理气,燥湿化痰,宽肋利膈等药效。 陈皮以陈久者为佳,也称贵老,且以广东新会柑、茶枝柑的柑皮品质最好,名为新会陈皮。新会柑在不同时期采摘,有不同的分别,口味和功效也略有不同。青柑一般默认为采摘于农历立秋至寒露期间(即10月左右),所加工的皮通常称作“青皮”。青皮色青上行疏通,又能入肝胆。能够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肋脘胀痛,乳痈、疝痛,食积气滞。二红柑是采摘于农历寒露到小雪期间(即11月左右),所加工的皮通常称作“二红皮”。介于青果与熟果之间,故表皮褐绿中有微红,皮质稍薄带软,味辛苦中稍带微甜。另外大家喜爱的大红柑:采摘于小雪至小寒期间(即12月左右),所加工的成熟柑皮,皮薄质软,表皮油孔较粗糙,常称作“大红皮”。因为性较为缓和,在行气过程中可照顾全面,行遍大部分的脏腑,应用范围也更广些。 (从左到右分别是青皮、二红皮、大红皮) 广东新会柑属芸香科植物,柑皮需要经过三年以上的陈放后叫做陈皮,陈年的柑橘皮辛辣之气稍和,入药为佳,这正是为什么柑皮入药强调陈年的原因所在!因此陈皮越陈越好,价值也就越高。 大家一定想知道,新会陈皮如此有名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首先来看陈皮外形,剥皮是很有讲究的,正宗的新会陈皮是专门从柑橘肉上剥下来的。传统的开皮法有两种:果蒂朝下,从果顶向果蒂纵划三刀,留果蒂部相连,正三瓣剥开的“三刀法”;果蒂朝下,从果顶向果蒂纵划三刀,留果蒂部相连,正三瓣剥开的“二刀法”。两刀法开的皮三瓣各不相同,因而味道也各不相同,而三刀法开的皮三瓣比较均一对称,脱去水分,保持干燥,方便收藏。正是开皮的讲究,方可以长年珍藏,且能芳香浓郁,品质上乘,从而达到上好的药效。 除了陈皮之外,橘子的其他部位也有着很好的功效。中医认为,橘肉性味甘、酸、凉,入肺、胃经,有理气和中,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之效,适用于脾胃气滞,胸腹满闷,呕逆食少,口中干渴或消渴及咳嗽痰多等症。《日华子本草》言其“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营养分析表明,本品含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苹果酸、柠檬酸及黄酮甙(如橙皮甙),挥发油,肌醇,维生素 B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橘核是橘子的果核(种子),《本草纲目》言“凡用橘核,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平,入肝、肾经,有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具有疏肝行气、散结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急慢性乳腺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橘络是橘皮内层的网状筋络,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苦、平,入肝、脾、肺经有,通络,理气,化痰之功,适用于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等。《纲目拾遗》言其“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级主任医师方朝晖教授据此分析指出:现代研究表明橘子果实的成分繁多,其中维生素C和类黄酮物质很丰富。类黄酮物质中的芦丁在橘络里含量尤多,可以增强血管弹性,扩张冠状动脉。橘子中的单萜、三萜等萜类化学物,是使橘子产生芳香的物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有益于缓解疲劳。橘子常略带苦味,与其“诺米灵”(Nomilin)化学物成分相关,可以分解致癌物质。此外,橘子中的糖分、蛋白质、氨基酸、柠檬酸、枸橼酸、果胶、胡萝卜素、纤维素以及矿物质等,对于人体改善食欲、补血、降低血液黏度、促进伤口愈合、防治便秘等,都有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