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猪病诊断与防治 —— 口蹄疫&猪传染性胃肠炎(大量图文)

 木鱼的阅读 2018-03-01

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发生溃疡的一类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国际兽医局(OIE)公布属A类疾病。一旦流行经济损失巨大。


一, 病原学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以及Asia1(亚洲1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许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保护,但临床表现完全相同。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据FAO世界口蹄疫标准实验室消息,一种新的口蹄疫是由最新发现的A型变异株引起,现有可利用的疫苗均无效。本病毒在直射阳光下1小时即可被杀死。口蹄疫病毒对酸非常敏感,在ph=6.5的缓冲液中,在4℃条件下14小时可灭活90%,ph=5.5时,1分钟可灭活90%,ph=5.0时,1秒钟即可灭活90%,所以根据此特点,肉品可用酸化处理,屠宰后利用肌肉产生的微量乳酸来杀死病毒,防制口蹄疫传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骨髓、淋巴结、脂肪、腺器官中产酸少,所以往往有病毒长期存活。本病毒对碱亦十分敏感,1%火碱1分钟,可杀死病毒,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1%~2%甲醛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后5日,可达安全指标。口蹄疫康复动物带毒和排毒、隐性感染和病毒的持续感染,这是消灭口蹄疫的一大障碍。


二,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偶蹄动物对本病敏感,单蹄动物不发病。


  2.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是最重要的直接传染源。


  3.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人工输精来进行直接或间接性的传播。另外鸟类、鼠类、昆虫等野生动物也能机械性的传播本病。病毒能随风传播到50~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流行特点:本病以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多发。本病的传染性极强,一般猪场防疫设施不佳一旦发生本病,如没采取有效而果断措施猪群无一幸免,经济损失惨重。常呈大流行性,传播方式有蔓延式和跳跃式两种,还有呈2~5年1次的周期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摄氏度,行走起立时疼痛呈明显的跛行(图2-1),在蹄冠(图2-2)、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鼻镜(图2-3、4)、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图2-5)等部位出现一个、几个或更多的米粒大小的水疱,小水疱可相互融合呈黄豆粒大蚕豆大或更大。水疱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当继发细菌感染时,严重造成蹄壳脱落(图2-6)。


哺乳母猪泌乳下降。但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通常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图2-7)。病死率可达60%~80%。10日龄以内的仔猪由于疾病呈急性经过,可见琥珀斑心、心肌扩张、色淡(图2-8、9)、质变柔软,弹性下降。出现红白相间的条纹状的变性坏死灶。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发生死亡。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约为3-5周左右可痊愈图(2-10)。


四,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要区别水疱病、水疱疹、水泡性口炎则必须结合实验室进行。由于口蹄疫具有多型性,应了解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并进行实验室做特异性试验,以确定病毒型才能最后最初诊断。确诊本病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定。


五,防治


(一)紧急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非疫区一旦爆发口蹄疫应当迅速对疫点进行封锁隔离,病猪群全部销毁,运输工具、猪舍、饲养用具等彻底消毒。与疫区临近的非疫区,应在交通要道处设消毒站,对往来车辆进行消毒,在疫区未解除封锁前,严禁由外地购入猪只,同时对非疫区内猪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二)免疫防治

猪口蹄疫的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苗或猪用弱毒苗,接种疫苗前应注意先测定发生的口蹄疫血清型,然后再进行接种。目前有猪O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疫苗应用可参考说明书。


(三)治疗

对发生本病的猪,可注射口蹄疫病猪发病后四周的痊愈猪的血清或全血。对新生仔猪,每头2~3毫升,每日1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为防止合并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猪传染性胃肠炎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TGE)


该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引起2周领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虽然不同年龄的猪对这种病毒均易感,单5周领以上者死亡率很低,较大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一、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有囊膜。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18℃保存18个月。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活。0.05%甲醛溶液,0.5%的石炭酸在37℃分别处理20分钟及5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病毒存在于发病仔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空肠、十二指肠及肠系膜淋巴结中含毒量最高,在病的早期,呼吸系统组织及肾的含量也相当高。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能自然康复,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


  2.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从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呼出的气体中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


  3.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健康猪群的发病,多由于带毒猪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引入所致。猫、犬、狐狸和燕子、八哥等也可携带病毒,间接地引起本病的发生。


  4. 流行特点: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从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最多,夏季也有发病。本病的流行形势有3种:在新疫区主要呈流行性发生,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流行性发生,在新疫区,几乎所有的猪都发病,10日龄以内的猪死亡率很高,几乎达100%,但断乳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呈良性经过。几周以后流行终止,青年猪、成年猪产生主动免疫,50%的康复猪带毒,排毒可达2~8周,最长可达104天之久。在老疫区,由于病毒和病猪持续存在,使得母猪大都具有抗体,所以哺乳仔猪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甚至没有发病与死亡。但仔猪断奶后切断了补充抗体的来源,重新成为了易感猪,把本病延续下去。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成年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一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呕吐,病猪脱水消瘦,伴有或继而发生水样腹泻(图4-1),呈黄绿色(图4-2、3),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大都于2~7日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如断乳猪病死率逐渐降低,痊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图4-4)。架子猪、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一至数日的食欲不振或缺乏,然后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图4-5)。体重迅速减轻。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肠管扩张,空肠伴有卡他性炎症(图4-6),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变薄有透明感(图4-7),患病的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甚至大面积绒毛仅留有痕迹或消失(图4-8)。并有充出血变化(图4-9),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图4-10),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亦可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及弥散出血(图4-11),胃内容物呈鲜黄色 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组织学为肠粘膜上皮纤毛脱落毛细血管充血(图4-12)。


四、诊断


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不同年龄的猪相继或同时发病,出现黄绿色水样腹泻和呕吐,1-10日龄猪病死亡率很高,较大的或成年猪经5~7日康复,病死仔猪空肠呈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绒毛萎缩。


最常用的是免疫荧光染色、免疫酶技术检测、琼脂扩散实验和对流免疫电泳检查小肠浸出液中的病毒抗原。


在具有腹泻的仔猪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应注意与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仔猪低血糖及猪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鉴别。


五、防止


(一)免疫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给妊娠母猪产前20~30日接种后,则对其3日龄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率达95%以上。


(二)治疗

用高免血清和康复猪的抗凝血给新生仔猪皮下注册5~10毫升,口服10毫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可采用对症疗法,发病猪采用抗菌补液,防止继发感染。应用鸡新城疫1系苗诱导干扰素的原理治疗猪传染胃肠炎有较好的疗效,此外,鸡新城疫1系苗用灭菌生理盐水50倍稀释,皮下注3~5毫升,一日一次,连用2日。对新生仔猪有一定的预防性治疗效果。


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应立即隔离病猪,用2%~3%火碱消毒猪舍、运动场、用具、车辆等。发病猪与健康猪严格隔离,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文章来源:猪病诊断彩色图谱与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