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 每周三篇 陪你共读 三位经济学家 冯兴元 朱海就 黄春兴 联合主讲 正一君书院出品 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厂商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当我们了解了米塞斯的行动学之后,再回头去看这一理论时,便会发现厂商理论中没有企业家,它只是一种给定状态下的分析,是典型的均衡学说,因此也是脱离现实的。我们可以把厂商理论的问题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对四种市场结构的区分
从厂商数量无穷多、到非常多、到几个、到一个,厂商理论把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等四种状态,认为身处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方式。预设完全竞争才是有效的,任何偏离这一状态都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比如认为垄断减少了社会福利,然而,“完全竞争”是不现实的一种“简化”,现实中即便是同样一种产品,在不同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是不同的,经济学关心的是价值,而不是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
其实,垄断程度是与市场范围的界定相关的,如果把市场界定为很小的范围,那么每个产品都是“垄断”的。一个杯子在它细分领域中的垄断和微软的垄断在性质上没有区别,如要反微软的垄断,那么就要反一个杯子的垄断。相反,如把市场范围扩大到无穷,那么任何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都有竞争,市场上所有的厂商都在争夺消费者。 二是认为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厂商理论首先确定厂商达到最优时的价格与产量,然后说明达到这一状态时的资源配置效应。厂商理论认为厂商获得垄断地位意味着对社会的“剥削”,即便厂商进行创新,也无法抵消垄断“剥削”的成本。这是对“完全垄断”而言的,对于“垄断竞争”这种市场结构而言,厂商理论同样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利的”:在短期中,厂商可以获得垄断利润,造成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在长期中厂商的垄断利润消失,但经营规模小于最优规模,这也是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体现。
由于在现实中“垄断竞争”是普遍状态,很多企业在细分领域中都占据完全垄断地位,比如腾讯的微信,那么,按照厂商理论,很多厂商都应该受谴责,那些经营成功的企业更是要被反垄断,因为它们造成了福利损失。
然而,这种福利的损失是根据曲线画出来的,它只存在于虚构的均衡状态中,而不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在现实中,厂商无法像经济学家那样计算自己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和价格,因为所有的市场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变化的。也就是说,最优价格和产量是经济学家的虚构。在真实的市场中,垄断者会不断地尝试他的价格和产量,以获得更多利润,他们既接受又不完全接受市场价格,对自己的产品价格是有一定的调控能力的。
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是在一个静态的、给定的状况下分析垄断与竞争问题的,假设经济学家事先就知道厂商的生产函数、需求函数等,厂商只是在这个给定的函数下追求最大化。根据这些函数,经济学家可以画出各种完美的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从而确定厂商的最优的价格和最优产量。然而,这只是理论的虚构,现实中厂商都是企业家,他们不仅改变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也改变产品的类别,即不断地开创新的市场,因此,厂商理论所基于的连续性假设和静态市场假设都不存在。
实际上,垄断和竞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厂商谋取垄断地位的过程,也是竞争过程,在垄断情况下,厂商也还是要与他人竞争,要响应他人的价格变化,如米塞斯指出的,如垄断没有形成垄断价格,那么就没有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时产生的市场价格还是竞争价格。
当然,米塞斯说的垄断价格是指厂商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的价格,这时消费者还是会为这个价格买单,使得厂商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它不同于厂商理论所说的垄断价格,后者是指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所确定的价格,如前所述,这一价格是理论虚构。米塞斯说的垄断价格在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产生垄断价格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特许,也有占有原料和卡特尔等因素。
新古典的厂商理论是一种均衡学说,它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建立在对产品、技术和企业规模等“物理”特征的分析之上,因此也是一种典型的静态分析,相反,假如我们更加现实地考虑人的“行动”特征,那么不难发现,通常的垄断并不损害消费者利益,只有那种“限制企业家才能发挥”意义上的垄断才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这种垄断与米塞斯笔下的“垄断价格”对应。由于忽视了企业家才能,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也没有区分行政垄断和通常所说的垄断,也就是没有把“有害的”垄断从“好的”垄断中区分出来。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厂商理论的主要错误有哪些? 2 厂商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忽视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米塞斯著 夏道平译:《人的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105。 3 克里斯托夫·帕斯等著:《科林斯经济学辞典》,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编 写丨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 辑丨翠玉、青云 插 画丨山谷 朗 读丨邓嘟儿 出 品丨正一君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