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 每周三篇 陪你共读 三位经济学家 冯兴元 朱海就 黄春兴 联合主讲 正一君书院出品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如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请点击下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分享 经济学家米塞斯认为,货币唯一的、基本的职能就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之所以取得它,是因为他们想在今后的交换中使用它。只要一个物品有交换媒介的功能,就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货币,只不过我们还要区分它是不是大家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唯有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才是充分程度上的货币。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这个观点似是而非。货币当然需要有信用,但是要求有信用的不仅仅是货币。人作为人而生存,要有信用;商业也要有信用,商业中的欺诈行为其实叫行骗偷窃,只不过是借助“商业”的幌子;金融也要有信用,否则也就是行骗偷窃。所以不能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 米塞斯的上述论断非常正确。货币的的本质是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而且,正着说、反着说均成立:货币是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是货币。 米塞斯指出,除了交换媒介这一基本职能之外,货币还有其他的职能。无论是什么其他职能,都是派生自货币的基本职能。标准教科书总结了货币存在四项职能: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藏。有些货币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也称为世界货币,比如美元。这是美元所承担的特殊货币职能,并非所有货币均有此项职能。无论如何,上述交换媒介之外的货币职能均无一例外地派生自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之一基本职能。只不过,这些其他职能是否全部成立,在米塞斯的严厉眼光之下仍然露出了一点马脚。 米塞斯认为,货币不能成为价值尺度。他批评说,把货币作为价值和价格的尺度是完全错误的,不能用货币度量价值。其原因是,货币本身是变动的,整个经济也是变动的,经济的变动影响到货币的变动,货币的变动也影响到经济的变动,两者相互影响。米塞斯坚持认为,正因为经济和货币均是变动的,货币不能拿来作为价值尺度。 其实,我们可以沟通米塞斯的货币“非价值尺度论”与主流经济学的货币“价值尺度论”。 每个人对任何事物有着自己的主观评价,对货币和一般财货也一样。货币的变动体现在每个人对其价值的主观评估在变动。货币的价值来自一个人所感知的、它可能作为一般财货(如贵金属)使用的价值,以及它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交换价值。 确实,在严格意义上,我们不能拿变动的货币去度量各种变动着的财货的价值。“价值尺度”这一用语中的“尺度”,隐含了固定不变的度量衡。那么,怎么来具体沟通货币的米塞斯“非价值尺度论”与主流经济学里讲的货币的“价值尺度论”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变通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用起来。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当中,大家都在勉强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人们对某种价值尺度存在某种需要。大家都知道,我们手头的纸币,无一例外都在贬值。每个人对货币价值的主观评价应该有大致的范围。其依据仍是上面所述的货币本身作为一般财货的使用价值(如黄金作为一般财货使用),以及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交换价值。为什么在个人的感知中会出现一定的价值范围呢?这是因为个人可以拿一定的货币去对照一定数量的其他货币或一般财货或其组合。比如说一百人民币能换多少美元,或多少土豆,或几张电影票,或土豆和电影票的组合,通过比较知道大致形成对100元人民币的主观评价范围,这个价值范围仍然是主观的(仍然是你认为是于己划算的交换),但是已经纳入一定的客观内容。你这么做,别人也这么做,很多人也这么做,对于很多人,其主观评价范围有很大一部分重合,这个重合的范围给予人们对货币的价值和其所代表的财货以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很多人大概会接受这个范围。只要很多人接受,就可用货币来大致衡量其他货币和一般财货的价值,勉强充当“价值尺度”。有这样一种勉强的“价值尺度”,比没有好。这里面就考虑了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主观评价。 认识了变动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变通处理,也理解了变动的货币也可以勉强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你有一定的货币,它代表一定的购买力。当你持有货币的时候,就持有了以后换取其他货币或者某些一般财货的能力。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 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什么?它还有什么其他职能? 3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米塞斯,路德维希·冯:《人的行为》,夏道平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 编 写丨黄春兴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编 辑丨翠玉、青云、爱丽 插 画丨山谷 朗 读丨罗丹 出 品丨正一君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