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通识365 】 第六十八讲:人工智能并不直接取代工作

 昵称33542116 2018-03-01

经济学通识  每周三篇  陪你共读

三位经济学家 冯兴元 朱海就 黄春兴 联合主讲

正一君书院出品


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加

经济学通识365学友群

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如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请点击下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分享

全文字数:1796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人工智能并不直接取代工作 来自正一君名人堂 06:23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人工智能正在代替金融行业的交易员,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曾经有600个交易员,如今只剩下两个。对此,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贾斯汀·卡塞尔也预测,在未来15年,随着自动驾驶、超人类视觉听觉、智能工作流程等技术的发展,专业司机、保安、放射科医生、行政助理、税务员、家政服务员、记者、翻译等工作都将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卡塞尔的观点很容易被人接受,但严格地说并不成立。人工智能并不直接“取代”工作,或者说,些工作不是因为“被取代”而消失的。劳动力从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业中转出,是因为在该部门使用人工智能之后,生产效率一般来说会大大提高。比如开发了可以替代司机的人工智能技术之后,驾驶技术被合成在一块芯片上,其制造成本非常低,租车服务的供给增加,增加一单位租车服务的效用对消费者来说下降了,而对那些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业,比如海鲜的生产来说,增加一单位海鲜的效用对消费者来说相对提高了,这意味着对海鲜的价格上涨,生产海鲜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企业家会增加对海鲜的投资,海鲜部门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原先的驾驶员或本来有可能成为驾驶员的劳动力就可能会进入到海鲜生产的各个环节。

 

正是这种新增的需求,把劳动力从原先使用人工智能部门转移到了其他部门。设想一下,假如其他部门对劳动力没有需求,那么这些劳动力还是会停留在使用人工智能的部门,只是他们的工资会下降,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老板的降薪,直到降到生存线,甚至被解雇。现在有了新增的需求,他们可以转移到其他部门,不仅不失业,他们的工资甚至会比之前在使用人工智能的部门更高。

 

认为人工智能'直接取代'了某种工作,这是把一个'经济学'问题理解成一个'技术'问题。'工作'的消失或产生,都是人的'选择'的结果,人们之所以做出那种选择,是认为那样做比之前更有利。如米塞斯所指出的,假如孤立地从单个部门来看,似乎是机器替代了劳动,但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角度看,正如米塞斯强调的,机器的作用不是节省劳动,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

 

以上的分析假设只出现人工智能,其他条件不变,这是一个静态分析,从动态角度看,由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整个社会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人们有能力去满足之前没有满足的需求,这样不仅促进了消费,也激发了创新,一些新的行业会涌现出来,而这些行业必然又需要新的劳动力,这意味着人工智能间接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新行业,尤其是相关硬件设备的生产一定需要不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一定需要很懂技术。这样,那些因为使用了人工智能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到生产人工智能的行业中去。不难发现,这时的就业结构变得更加“迂回了”,或者说更加“纵向化”了,换句话说,虽然从横向上看就业减少了,但从纵向上看就业增加了。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催生出新行业,对既有的行业也会有积极影响。当人工智能提高生产率,提升人们的实际工资水平之后,人们就有能力去消费更为精致的产品,比如吃更美味的海鲜,这样就促进了海鲜的消费,并推动相关的养殖、保鲜和烹饪技术的进步,使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提高。可见,技术进步相当于给社会这个“池塘”投了一块石头,它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像涟漪一样逐步地扩散出去,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相当于一块“大石头”,当然也有很多的“小石头”,它们带给社会的变化往往是人们不能马上觉察的。

  

还有,人工智能替代的是重复性的工作,那些需要创意和想象的工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人工智能自身。人工智能再怎么先进,也只是人设计出来、构建出来的工具,它的进步需要人去推动。

 

最后,奥地利学派认为劳动力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要素,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假如没有人为的因素,失业只有一种,那就是自愿失业,也就是说,失业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某个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也可能是他认为闲暇的效用比工作更高。

 

假如一个人没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把责任推卸给人工智能是荒谬的,他更多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由于他没有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导致自己的技能没有市场。技术进步总体上是人类的福音,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平等地从中获益,那些更善于学习,更善于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的人才是更大的赢家。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贾斯汀·卡塞尔的观点严格地说并不成立?

2

举例说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米塞斯著 夏道平译:《人的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编 写丨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 辑丨翠玉、青云

插 画丨山谷

朗 读William Wang

出 品丨正一君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