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

 风干了忧伤hmsh 2018-03-01

首先郑重声明,本人对于《红楼梦》中的诗词推崇备至,以为唐宋诗词也无出其右。

首先,《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俯拾皆是,例如《杏帘在望》中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咏白海棠》中的“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魂”“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咏菊》中的“冷饮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聚叶泼出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咏螃蟹的名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阳秋空黑黄”等等,佳词绣句,难以取舍,所举几例,未免挂一漏万,只可窥其一斑。

其次,《红楼梦》的作者描写了多次大观园诗词大会,每次大会众人共咏一物,通过这些诗词,就可窥见作者非凡的诗词创作功力,在这些诗词中,作者要依照各人不同的视点,阅历,口吻,创作出适合个人不同的诗词,而且有的诗词还要限韵。这样,其难度可想而知。更让人惊异的是,由于《红楼梦》是正反两面的小说,作者在创作这些诗词的时候,既要兼顾到小说正面的人物的特点,又要突出小说反面所隐藏的对象的观念。比如,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的《咏白海棠》,这几首就是限韵诗,限的是“门盆魂痕昏”也就是诗的一二四六八句必须是门、盆、魂、痕、昏,作者用同样题目,同样的韵,分别给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和史湘云作了六首诗,每首诗都以个人的口吻抒发了他们个人的情怀,并且每首诗都隐藏着每个人所暗指的对象的视觉观点,由此可见作者炯非寻常作家。限于篇幅,这里只以薛林二位的诗做一下介绍。

先看薛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第一句中“芳姿”即海棠,这里指的是中原。“昼”,平常的解释是白天,这里是“明”的意思,昼掩门,指的是大明朝结束了。苔盆,布满青苔的海棠花盆,就是中原大地。所以第一句的解释是“一直企图占据中原,终于大明朝关门歇业了,所以也有机会亲手治理中原了”。

第二句中的“胭脂”,红色,指的是朱明,小说中贾宝玉爱吃胭脂暗喻贾宝玉心系朱明。冰雪,指满清。所谓胭脂洗出,是说海棠原本是红色的(朱明),现在要把红色洗去,召来冰雪(满清)用露水重新塑造他的灵魂(指的是剃发易服,去汉族化)。

第三句,由于洗去了胭脂,所以说淡极。因为淡极,才知道红色的鲜花是多么娇艳。这里的花指的是抗击满清的汉族武装。“愁多焉得玉无痕”,今人忧愁的是怎样才能把玉上的红色痕迹去掉,成为白璧无瑕呢?

第四句,白帝,指满清皇帝,和红帝(朱明)相对。想报答白帝一个清洁无尘的世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用多说只看着红日慢慢落下去(指满清坐等李自成灭亡朱明的时机)。

林黛玉的咏海棠诗就迥乎不同了:

半卷珠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

第一句中半卷珠帘是说李自成攻取了半个中国。半掩门的意思是国门没有完全关闭,指的是吴三桂打开国门,招满清入关,妄图以夷制贼。碾冰为土玉为盆中的盆指的就是中原大地,冰指满清,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满清占据了中原。

第二句偷来梨蕊三分白,梨蕊,即李蕊,就是前面的桃李春风,指的是李自成。这句话是说,由于李自成的暴乱,朱明成为了一缕香魂。

第三句,因为书中取“明月”中的月作为朱明代称,所以月窟仙人指朱明,缝缟袂,用白色的绸缎缝制了衣袖,指明政府招满清入关,妄图借兵剿贼。结果到了秋天,满清大肆屠杀中原人民,所以说“秋闺怨女拭啼痕”。

第四句说的是朱明的悔恨之情,娇羞默默同谁诉,每当想起这件事(即借满制贼),就羞愧难当,可又能像谁诉说呢?倦倚西风日已昏,这里的西风就是满清,在满清的统治下我疲惫不堪。看到红日已经西沉(指汉族统治已经落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