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100美金上的这位老者
在各种好莱坞大片中,100元美金的纸钞是相当常见的道具,什么时候皮箱一掀、这种绿票子成捆成捆的亮相,那就意味着有大事要发生了。不过,对于100美金上的这位本杰明·富兰克林,中国老百姓的印象往往都是传说中那个在雷雨之中放风筝的科学实验。实际上,富兰克林一生中拥有众多的头衔:与华盛顿齐名的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共济会成员、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706年,富兰克林出生于新英格兰最大城市波士顿的一个清教徒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富兰克林早早进入印刷厂当一名学徒工,并以此为起点向出版、教育、科学等领域发展,并踏上从政之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被推举为大陆会议代表,负责起草《独立宣言》。随后,富兰克林极力推动美国宪法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得以“更加完善的联邦”之形式统一起来,富兰克林等革命元勋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本杰明·富兰克林肖像
在美国的“开国三杰”中,华盛顿的成就在于军事,杰斐逊在于思想,而富兰克林则在于文化。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对此评论道:“美国独立革命的历史本质就像是一个持续的电流,先是富兰克林博士捕捉了这个电流,电流冲击大地使华盛顿弹跳起来,华盛顿领导着美国革命向前推进。接着,富兰克林充满激情地制定了有效的外交政策,积极地进行外交谈判,乐观地开展立法活动。这一切推动了独立战争的前进。”
▲富兰克林起草《独立宣言》
这一切,不仅因为富兰克林的出版业背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的身份,更由于他的个性与精神气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他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长达十年的法国巴黎之行最值得大书特书。
当时,美国独立之后,富兰克林奉命出使法国为新生共和国争取外援,他先后与英、法、西、荷等欧洲列强签署和平条约,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国力,巩固了革命成果。很快,他成为欧洲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美国先生”。
刚到法国,富兰克林就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同僚约翰·亚当斯回忆:“一个老头,貂皮帽子下盖着满头银发,走在巴黎涂脂抹粉的脸庞之中这里的每个人,上至内阁部长下至旅馆招待,没有谁不知道这位博士先生——他的肖像随处可见,挂在壁炉架上,垂在表链下,刻在装饰盘、徽章、戒指上,印在外衣、帽子、鼻烟壶上……”更让亚当斯惊奇的是,富兰克林似乎具有某种魔力——各个年龄段的女人都喜欢簇拥这位身材矮胖且备受痛风折磨的七旬老头,希望赢得他的青睐!
▲巴黎,富兰克林被法国贵妇包围了
结果,在巴黎期间交往的数目众多的名媛贵妇给富兰克林带来了种种非议。他不得不在给亲友信中辩解说:“你提到法国女士们对我的好意,我必须对此做出解释。这是一个世界上最友善的国家。你的第一批熟人竭力发现你喜欢什么,然后去告诉别人。如果你被认为喜欢吃羊肉,那么在你被请去吃饭之处都会有羊肉。看来是有什么人说了我喜欢女人这样的话,于是,人人都把他们的女眷介绍给我(或是女士们自我介绍)拥抱,这就是说,让我吻她们的脖子。因为亲吻嘴唇和面颊不是那里的通常做法,前者会被视为行为粗鲁,后者会把脂粉擦去。”
尽管如此,这位自年轻时代起便一直在走桃花运的老绅士也不得不坦承,“法国女子自有上千种其他方法来取悦于人:用她们变化多端的殷勤和友善,以及她们通情达理的交谈”,弄得他老人家心旌摇荡,欲罢不能。
例如,和富兰克林交往颇为亲密的是布里伦夫人,一位财政部官员的妻子。那时她不过三十几岁,风情万种,满怀愁绪。老哲学家对她讲述的美洲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像奥赛罗对苔丝德蒙娜讲述的摩尔人的英雄传奇,使得这位少妇神思渺渺,如痴如醉。据说布里伦夫人几乎一下子就爱上了善解人意的富兰克林博士,将其视若己父。在夏天,他们每星期两次互访,或在门廊下喝茶、下棋,或在室内听她或她女儿弹琴。等到布里伦夫人到巴黎过冬,他们就通过鸿雁传书倾诉衷肠。他们在书信里时常谈到在天堂里他们将重逢,并且永不再分开——当然不是作为父女。
▲富兰克林和他的红颜知己们
事实上,在布里伦夫人之外,富兰克林在巴黎的风流韵事和私情谣传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他与美丽动人的爱尔维修夫人的交往——据说爱尔维修夫人与富兰克林突然公开的私情,一度令法国上流社会倍感震惊。爱尔维修夫人是王后安托那内的远亲,也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爱尔维修的遗孀,以每周二举行的哲学沙龙而闻名,此沙龙延续长达50余年,女主人的风采可以想见。富兰克林通过这一媒介,又相继结识了爱尔维修夫人沙龙朋友圈的名媛,如阿比·莫莱列特、阿比·德·罗吉、乔治·卡班尼斯等,并时相往来。与此同时,他和法国以外的女性朋友如凯瑟琳、波莉、乔治安娜等也通过书信往来保持着一种秘而不宣的亲密关系。
就这样,富兰克林入乡随俗,像法国上流人士一样崇尚闲暇,觥筹交错、言笑晏晏之间,就把军国大事给办了。实际上,富兰克林不是个徒有其表的“师太杀手”这么简单,对这样举重若轻的传奇人物,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无法不为之倾倒——毫不夸张地说,在踏上法兰西国土的一刹那,他在颇具英雄情结的法国人心目中早已是“美洲的牛顿”,是发动和领导美国革命的盖世英雄!
▲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雷电实验,在欧洲影响巨大
法国著名思想家杜尔阁将富兰克林誉为当代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名言“从天空抓取雷电,从暴君夺回权力”——进一步激发了法兰西民众的虚荣心和好奇心。正因为如此,富兰克林在法国构筑起脉络深广、实力强劲的朋友圈,他的外交生涯也由此步入巅峰时代。
作为一名天才的科学家、作家和思想家,富兰克林的大名在法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穷理查年鉴》是法国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他在电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是避雷针的发明)连法国科学院院士也自愧不如,他的民主自由学说跟法国启蒙思想如出一辙,在法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当中更是广受追捧。
▲《穷理查年鉴》中充满智慧箴言,例如“玻璃、陶瓷和名誉都很容易破裂,而且永远无法弥补”
例如,和物理学家英根豪斯会面时,富兰克林大谈特谈探讨莱顿瓶和伏特起电盘之间的差异。跟地质学家苏拉威闲谈,富兰克林对地壳的成因展开深刻的探讨:“在我看来,假如地球一直到地心都是固体,这个球体的表层部分的如此变化大概就不会发生。所以,我想象地球的深层部分可能是一种比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种流质更为浓稠、有着更大的特别的比重的流质;因此可以在它里面游泳或浮在它的上面。因而,地球的表层是一层壳,可以被它䨱在下面的流质的剧烈运动所打破或搅乱”。这样富于创见的科学推断,使得法国以及欧洲学术界对美洲大陆科学研究的水准不得不刮目相看。
1780年11月,富兰克林在巴黎观看了无人驾驶的气球升空表演,蔚为壮观。他不禁联想:气球升空目前仅仅是一种娱乐,如同磁和电的第一次实验一样。但它将来会如何发展呢?他在日记里写道:气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普通的载人交通工具呢?它的用途之一恐怕是可以用来让统治者信服,战争是何等愚蠢,因为它可以使得不管多有才干的统治者的领地变得防不胜防,因为它可以使一支军队从天而降。五千只气球,每只可载两人,所需的费用也不会超过五只军舰——要知道,还要过3年人类才搭载热气球升空、航空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还要过整整200年之久!富兰克林的睿智和前瞻性由此可见一斑。
▲载人气球要到3年后才升空,富兰克林就早早构想出它的军事用途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后,远在大洋彼岸的富兰克林得到消息,迅速开动他的印刷机,连夜将这一喜讯传播出去,激起法国社会的巨大反响——上层阶级中主战的呼声高涨,普通民众则同情并赞许北美的独立精神,认为政府应支持北美独立革命。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并不是紧紧依附法国权贵势力来促成外交谈判,而是善于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地利用公众舆论。这充分反映了富兰克林的外交智慧:他抱有远大的理想同时又带有圆滑的务实色彩,他在法国既保持美国人的特色,又迎合了法国人的浪漫。其实这也是他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完美结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据统计,法国在战时对美国经济援助的金额高达2.4亿美元。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的大力援助,客观上加快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决定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正如历史学家比米斯所说:“与法国结盟对美国的独立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驻法全权代表、寓居巴黎长达十年的富兰克林堪称厥功至伟。
▲富兰克林完成外交使命,离开法国
1785年7月,富兰克林完成外交使命,返回美国,法国人失去了一位如同父亲一般的长者。当地人一直深信富兰克林是美国总统,而且是史上最好——没有之一!临行前,法王路易十六赠给他一幅国王本人的画像,相框上镶有408粒钻石,也是国王陛下对外国使节的最高礼遇。红颜知己布里伦夫人赶来为富兰克林送行,道出了巴黎朋友圈的共同心声:“假如想到一个女人曾经如此痴迷地热爱着你会令你感到愉快,那么请不要忘记我。在我有生之年,我将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位伟大的智者是我的朋友。”
接下来,托马斯·杰斐逊——未来的第三任美国总统被派到法国接替富兰克林的职位,法国国王问他:“你到这里是来取代富兰克林的吗?”“不,”杰斐逊断然说,“我到这里是继承他,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托马斯·杰斐逊毫不掩饰他对富兰克林的敬仰 作者钱满素,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著有《自由的基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过《自由的刻度——缔造美国文明的40篇经典文献》《我有一个梦想》《韦斯特小说集》等书,发表过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多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