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郭一墨 2018-03-01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细雨中的统万城

一场连绵数日的雨水,让干渴的毛乌素沙地变得可爱了许多。沙粒不再耀眼刺目,野花野草和四处可见的灌丛碧绿鲜艳;宽阔的草场上,湿漉漉的羊群在细雨中缓缓游移,仿佛微风拂动的棉球;偶尔可见陌生的大鸟站在电线上,或者孤独伫立路旁,一动不动。这场雨水让当地人欣喜不已,他们用一个陈旧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不是下雨,是在下油。

不期而遇的雨水瓦解了我对毛乌素沙地的想象,也让我理解了,它何以被称为沙地,而不是像它北方不远处的库布齐与乌兰布和一样,干脆利落地叫作沙漠。因为毛乌素沙地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不仅有散落的草场和稀疏的灌丛,还有贵重的雨水,尽管雨水并非经常造访。

毛乌素沙地南缘,已成废墟的统万城在雨水中沉默。远远望去,白色城墙高高矗立,在四周沙地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兀。连绵雨水阻挡了旅行者的脚步,我到达那里时,景区门口空空荡荡,除了卖票的一老一少,不见其他人影。古城内部,残垣耸立,无论城墙、马面、角楼还是宫殿遗迹,无一例外,全部呈现清冷的灰白色,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白城子”。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毛乌素沙地南缘

公元413年春天,春风得意的“大夏王”赫连勃勃命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 发关中以北各民族10万人在“朔方水之北”修筑新都, 这就是统万城历史的开端。

为了修筑这座都城,叱干阿利煞费苦心。《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称,叱干阿利命人“蒸土筑城”,又用锥子试验城墙的坚固程度,锥入一寸,立杀负责工匠,并将其尸体一并筑入墙中。考古学者分析发现,统万城的城墙全部用石英、粘土、石灰等混合修筑,故而呈现耀眼的灰白色,且质地坚硬,几乎可以用来磨刀砺斧。

或许正是因为统万城墙体坚不可摧,景区并没有阻止游人在城墙上行走。当我在细雨中攀上城墙,小心翼翼地伸脚踩了第一下之后,立刻相信了史书的描绘。这哪里是土,简直是石头。

站在城墙上,透过微风、细雨和轻雾,四围风光朦胧入眼。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毛乌素沙地上的植物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上的植物

除了沙地还是沙地,空旷寂寥,以微弱的起伏绵延至看不见的远方。一丝疑问渐渐浮上心头:在如此干旱、平旷之地修筑都城,赫连勃勃大王是否太随意了?

中国历代王朝在选址修筑都城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无非如下几个:是否安全?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利于统治全国?那些著名的古都之所以长期不变,没有因为某个王朝的灭亡而丧失都城地位,必定是因为它占据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地理位置。

比如古城西安,自秦始皇统一之后,它曾先后做过542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此外尚有200多年被割据政权定为国都。“秦中自古帝王都”(杜甫),当然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安地处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腹地,历来富庶;平原四周山环水绕,无论东面的黄河,南面的秦岭,西方的陇山(即六盘山)还是北方的黄土高原,都可谓天然屏障,它们将西安牢牢抱在中心,易守难攻;此外关中海拔较高,相对于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可谓居高临下,利于掌控东方。

统万城没有这些优势,在光彩夺目的古都西安面前,它黯然失色,可怜兮兮,几乎让人觉得它之所以成为都城,完全出于赫连勃勃一时间的心血来潮。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段峡谷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无定河在乌审旗境内的沟湾

赫连勃勃显然不会同意这种判断,因为在作出建都于此的决定之前,他确曾详细考察地理形势,这就是《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中所说的:“乃远惟周文,启经始之基;近详山川,究形胜之地,遂营起都城,开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这几句用词讲究甚至刻意的话,是歌颂赫连勃勃丰功伟绩的《统万城铭》碑文的一部分,出自赫连勃勃的秘书监胡义周之手,因此夸张和渲染是其一大特色。根据这段文字,赫连勃勃对于自己选定的新都地址无疑是十分满意的,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这个新址,就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胡义周这段话的重点在后两句——“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

所谓“名山”,有人认为即是位于统万城北大约70里的契吴山。据崔鸿《十六国春秋》所记,赫连勃勃曾北游契吴,升高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多地矣,未有若斯之美!”有学者考证,此契吴山当是今日乌审旗陶利庙苏木的苏吉山。若苏吉山真是契吴山,那么《十六国春秋》的记载就令人生疑,因为苏吉山貌不惊人,相对高度不过60米,它无法挡住敌人的铁骑,从军事地理上来说,对于统万城的护卫作用,也微乎其微;即便它真的“临广泽而带清流”,也算不得绝世美景。赫连勃勃何许人也,怎会把这样一座小山梁夸赞到如此地步?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

相比之下,统万城面对的“洪流”或许更具防御价值。

与一些著名的大河相比,这条“洪流”其实没那么“洪”,但在干渴的毛乌素沙地上,倒是的确有资格自夸一下。这条河名为“萨拉乌苏”,在蒙语中是“黄水”之意,因河谷地带多生红柳,又名“红柳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则称其为“奢延水”或“朔方水”。

其实,罗列出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纯粹出于行文需要,要理解这条河的重要性,只需一句话:它是黄河重要支流无定河的上源。也就是说,我们不妨直接把它叫作无定河——没错,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那条无定河,也是“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的那条无定河。

统万城南面不远处,萨拉乌苏河流淌不息,像一把柔软但韧性十足的刀子,在荒凉的毛乌素沙地上切出了一条水草丰美的大峡谷。在乌审旗境内,这条峡谷百转千回,留下一连串美不胜收的沟湾(地质学称作高原深切曲流),诸如滴哨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河沟湾以及巴图湾等等,如今都在萨拉乌苏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

赫连勃勃把都城建在萨拉乌苏河畔,原因显而易见,他需要萨拉乌苏河为这座沙地上的坚城提供水源,也需要它承担必要的防卫。但是仅仅一条萨拉乌苏河显然不能让赫连勃勃安枕无忧,所以他才会命令叱干阿利发10万民力,不惜代价,蒸土筑城,力图打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型堡垒。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摄影家殷鹤仙先生航拍于1984年的统万城遗址,图片来源于头条号“兰阇图片故事”,已获授权

如今,赫连勃勃的统万城早已变成废墟,荒凉破败,不见往昔繁华。但伫立城下仰望高墙,仍觉气势非凡。考古资料显示,统万城由东、西两城组成,其中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墙体大约高20余米。在平旷的沙地上,这个高度已经足够震撼。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城西南的墩台,高达30多米,令人望而生畏。黄昏临近时,无数飞鸟在细雨中绕着墩台上下翻飞,更是平添一丝雄浑和苍凉。

统万城修筑完成之后,赫连勃勃的大夏国达到了巅峰。有学者统计,大夏时期的统万城内,人口大约不下4万人,其中3万是军队,余下1万多是“夏王、公、卿、将、校及诸母、后妃、姊妹、宫人”,都是只消费不生产的人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统万城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军事意义就凌驾于一切之上。

风雨统万城(二):赫连勃勃为何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修建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内的指示牌

这座都城是为战争而生的,它的四座城门的名字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称其“南门曰朝宋门,东门曰招魏门,西门曰服凉门,北门曰平朔门”。“宋”即南朝之宋,“魏”即黄河以东的北魏,“凉”即河西陇右诸割据政权,“朔”则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加在“宋”“魏”“凉”“朔”前面的“朝”“招”“服”“平”四字,以目空一切的口吻,宣告了赫连勃勃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怀着无以复加的自信,决定主动出击,收服四方,所以他在平旷的毛乌素沙地南缘修筑统万城,看重的是统万城控扼南北东西的战略地位。换句话说,便利军队四方出击的考量占据首位。

在赫连勃勃眼中,统万城并非一个守成的享乐之地,而是一个背负着重大使命的军事据点。统万城北据朔漠,南向关中,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通道上的关键节点;以统万城为核心,向东可进击北魏,南下可攻掠长安,西出可直取秦陇,若失败了,可以北退至鄂尔多斯高原深处乃至阴山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统万城所在之地,与秦始皇时开辟的自关中直抵鄂尔多斯高原的“直道”相距不远,这对于倚赖骑兵快速作战的赫连勃勃来说,显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