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不出、八不归,你误解了多少年?

 古道岐黄 2018-03-01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今天年才算真的过完了,但春节七天长假早已结束,大多数人初七、初八已经返城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回首假期,感觉才相聚又别离......

 

虽然还有人并未开工,但初七、初八上班的人在离家时应该听说过一种说法,叫做七不出八不归”



这种说法认为,这是老话里说的初七不能出门,初八不能回家。

 

因此很多人开始疑惑或者不安,自己正好是初七返程在路上,这是不是就犯了忌讳呢?



甚至还有人不仅认为初七初八是如此,还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

 

虽然「七不出,八不归」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但绝不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而是古人教给我们的一种做人准则。



▽▽▽

据悉“七不出,八不归”,最早见于明代吴国仕的《造命宗镜集》:

 

甲不行,酉不離。七不徃,八不歸。


这释义被认为和柴米油盐以及忠义孝悌没啥关系,就是黄道吉日的选择。



从明代到清代,则在民间已经形成了习俗,被摘录在《楹联丛话全编》里:


喜鹊叫,媒人到;促织鸣,懒妇惊。一遭生,两遭熟;七不出,八不归。天不怕,地不怕;男有心,女有心。高拱手,低作揖;穷算命,富烧香。



▽▽▽

那么,关于【七不出,八不归】有着众多说法,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如何呢?



|七不出|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



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掌管经济和家政大权,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现在也大致如此。外出打拼的是主心骨,只留下年老的、幼小的在家,外出的有说不出的无奈,在家的也有说不出的落寞。

 

这些主心骨往往也希望安排妥当后再踏上未知风浪波折的离家路。




|八不归|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所以也就是说有这八项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归家。



▽▽▽

可见,这句“七不出,八不归”到今天,仍是有其学习意义的。


很多人错把“七不出,八不归”里的“七”“八”理解为“初七”和“初八”,而将句子意思引解成“初七不出家门,初八不能归家”,从而认为其是一种迷信。


了解这句老话的真正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下来的每一句话都是精髓,每一句都有其深刻含义。


所以,关于【七不出八不归】,你误解了多少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