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0,央视开年第一档爆款节目来了

 天空的城523 2018-03-01

去年春节期间,有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刷爆了朋友圈。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寂哥说的正是《中国诗词大会》。


诗词之美,被央视爸爸这节目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今年,当无数人坐等《诗词大会》新一季播出时,却扑了个空。


好在,代替它的仍然是一档五星好评的诗词类文化节目——


经典咏流传


这是大年初一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综艺节目。


在播出的第二天,节目中的视频片段就在网上超过4000万次播放,真·开年第一爆款。


豆瓣上,两千多人打出了9.0的评分。



作为一名曾手抄过全本《唐诗三百首》和《人间词话》的诗词爱好者,寂哥也迫不及待地撸了几期。


客观来说,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经典咏流传》的定位是: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读懂这档高逼格的节目。



关键词一:诗词。


近年来,在诗词上做文章的综艺节目不少。


除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有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等。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把诗词作为题库的竞技节目。


选手在台上PK得火热,观众在台下也看得兴奋。


但是,在你来我往的激烈厮杀间,却难免失了诗词原本的雅韵和闲趣。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词本身,是用来记事、写景或抒情的一种文体,是作者阐述心灵的表达,具有极强的韵味、意味和情味。


这一点,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就做到了。



节目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读诗。


当每一首诗词出现时,主持人撒贝宁会为大家朗读诗歌。


伴随小撒字正腔圆的朗诵,屏幕上也会适时地出现关于作者的简介,让观众对诗歌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是唱诗。


词与曲两部分,既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


这个堪称视听盛宴的环节,也是整档节目的重点和亮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品诗。


每位歌唱者,会为大家讲述诗词本身,或创作歌曲时的背景故事。


而嘉宾席的康震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则会更加深入地分析该首诗词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这是真正涨知识的环节,也使得节目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实现了有机平衡。



从读诗、唱诗到品诗,可以发现,诗词从始至终都是这档节目的灵魂。


一档「诗词文化节目」,在诗词这个元素上,已经做到了极致。


关键词二:文化。


在首期节目的开头,小撒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先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如果说汉语是世界文学史的一笔宝贵财富,那么诗词就是这笔财富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词,使得汉语具备了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都翻译不了的。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节目组在经典诗词的选取上也颇有代表性。


比如,讲「惜时」的《明日歌》(王俊凯演唱)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讲「爱情」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罗家英&汪明荃演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讲「友情」的《送别》(沙宝亮演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还有表达个人旷达胸怀的《定风波》(黄绮珊演唱)等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些诗词,不一定都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


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对当下的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


而这些普世的情感,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从而穿越时空被当下的国人读懂。


不得不说,节目组是有点取巧的,但是这种取巧也无可厚非。


因为理解和认同一种文化,才是传承和弘扬它的前提。


关键词三:音乐


寂哥刚才说了,诗词是是这档节目的灵魂,是它的「里」。


而它的「表」,则是音乐。


诗词与音乐的联系,由来已久。


《诗经》中大量的内容就是各地的民歌,《汉乐府》本就是为了乐舞演唱而诞生,而宋代的词与元代的散曲、杂剧更是专有曲调配词吟唱。


时至今日,也不乏有音乐人为古诗词谱曲和演唱,为古老的诗词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大家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就是其中的典例。


王菲版《但愿人长久》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诗词不仅仅是被品鉴的古董。


节目组邀请的明星和素人,对它们进行了个性化的谱曲和编曲,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变得鲜活。


比如谭维维的《墨梅》,在流行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传统戏曲的唱腔。


这种创新民族文化的演绎,恰好暗合了《墨梅》里高洁、不媚俗的中国式气派。



尚雯婕的《木兰诗》,加入了唢呐等乐器的伴奏。


高亢的音色,既符合《木兰诗》中金戈铁马的边塞环境,同时也极具画面感,丰富了歌曲的意境。



当然,节目中最让寂哥感到惊艳的歌曲《苔》,来自于一群平凡的素人——


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以及他的学生们。



梁俊在贵州乌蒙山区支教了两年多,期间教学生一百多首诗,并为其中的大多数诗谱了曲。


他的学生里,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不仅在经济上非常贫穷,在精神上也极度自卑。


梁俊教他们吟唱袁枚的《苔》目的,就是想用这首诗勉励孩子们:无论生在何处,将去往何地,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诚如诗中所写: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梁俊和孩子们在舞台上演绎这首歌时,几乎没有太多的演唱技巧,也没有花哨的编曲。


但恰恰是这种最质朴无瑕的声音,和《苔》要表达的主题一脉相承,也最能打动人心。


这段演唱的视频,也刷爆了网络,一夜间播放量破4000万。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袁枚在三百年前创作的这首诗,一个晚上的传播可能会超过它在三百年间传播的总和。


这大概正是《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所存在的最大意义吧。



当然,就像寂哥开头所说,这档节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点亮红心的设置显得多余,除康震老师以外嘉宾点评的水平不高,甚至有点喧宾夺主。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尤其对于爱好诗词和音乐的朋友来说,《经典咏流传》仍然值得一看。


最后,寂哥想把这首《苔》送给大家。


愿你在最纯朴的声音中,也能始终如一地坚守,心里那片最纯粹的桃花源。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