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构念理论——凯利

 营养时光 2018-03-02



乔治·凯利 [George Alexander Kelly 1905.04.281967.03.06],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珀思(Perth)附近农村的宗教家庭,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瓦尔珊(Waltham)。

 

   他的父亲是前长老会牧师,母亲曾当过学校教师。他的早期教育是在一个复式教学班和在家接受父亲指教下完成的。13 岁时被送到堪萨斯州威基塔(Wichita),在那里先后进入 所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入威基塔的教友大学,年后转入位于密苏里州的派克学院,1926 年在此取得物理学与数学的学士学位。这时他的兴趣也已经转向到社会问题上,这种转变或许是一部份是因为他经历了学院间的争辩。因此毕业后放弃原本家人希望其专攻工程的理想,改而进堪萨斯大学主修教育社会学,他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堪萨斯市的劳工们在空暇时间的活动,他也完成在劳工关系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研究。

 

    1928 年获硕士学位,次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工作一年,与汤姆逊(Godfrey Thomson)合作研究教育并萌发了对心理学的兴趣,在后者的指导下于 1930 年完成了教育学士的学位,论文是讨论教学成功的预测。同年返美后入衣阿华州立大学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生,193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讨论说话与阅读残障的一般因子。随后他应堪萨斯福特赫斯州立学院之聘担任教职,在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很多人因生活艰难陷入情绪困扰,凯利极愿帮助这些人以解决心理问题,但因未曾接受临床心理学训练,感到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凯利从实际观察开始,力求从情绪困扰者的心理特征中寻求解决之道。结果,其缺点竟然变成优点:缺乏临床心理训练,就没有传统心理治疗派系思想的限制,不囿于传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反而有助于其人格理论的创新。因此,他从学校开始,在此后数年间发展建立了全州巡回心理治疗队,对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在 1935-1940 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其中的六篇主要是关于临床诊断的实务问题、诊断试验的用途等等。虽然他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在人格理论,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在临床心理学的应用问题及其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利进入海军当一位航空心理学家,并且是区域市民领航员的训练主管。随后,他前往华盛顿州任医药局、及海军诊所。1945 年战争结束后,他先在马里兰大学任副教授,1946 年转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与临床心理学主任,此后 20 年间,他在该校领导制定了众所称道的临床心理专业人员训练计划。由于他成功的领导,使得其研究所曾有几年的时间都跃居全美的前几名。1965 年应马萨诸塞州布兰迪斯大学之邀任该校心理学讲座因此而离开俄亥俄州。

 

    凯利曾当选美国心理会员临床分会、咨询分会的主席,他也是许多临床心理学的专业顾问。

 

    凯利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强调的自我认识、自由选择及自行负责的理念综合而建构的人格理论。此一人格理论,有以下两点要义:

 

一.人格决定于个人认知

 

   在凯利之前,人格理论的建构不是精神分析论取向(强调潜意识动机),就是行为主义取向(强调环境影响)。凯利的人格理论则是特别强调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是决定于他对周围环境(包括人、事、物等)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根据多年临床心理学的经验,他发现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又发现凡是到心理诊所来诉说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所诉说者都是和教师自己的观点有关。因此凯利认为,无论是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人,他的行为都是决定于他们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的结果。而并非决定于他的动机或需求。

 

二.个人构念理论

 

    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构念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因此个人构念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以父母体罚孩子为例,对父母而言,体罚可矫正偏差行为,有益孩子成长;对孩子而言,父母的体罚只好无奈地接受;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对儿童虐待;对传教士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神对罪恶世界审判的延伸。这现象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构念。个人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科学理论,是一个人用之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凯利形象地描写了个人构念,他说:“人类通过由他创造的各种半透明的模式或样板去观察世界,然后试图去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让我们把这些供人们试用的大小模式取名为不同的构念吧。”如果由某种构念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种构念就是有用的,如果这种预测没有得到证实,这种构念就必须修正或被抛弃。

 

   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构念系统,需经过大量的尝试与曲折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个人构念组成的多元统一体。个人构念理论有几个重要概念和一个基本假设及 11 个推论,现分述如下:

 

   一、个人构念理论的重要概念

 

    1.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Person as Scientist所有的人都有动机想去理解所有冲击我们的刺激,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事件的发生一样。我们也想了解周围的世界,以便能够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2.科学家也是人(Scientist as person同上理,科学家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人格理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每个学说都有其弱点值得让人质疑。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事实。

 

    3.建构的权宜选择 (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每个人所使用的个人构念皆不同,且组织其建构的方式也不一样。建构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是一种假设,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的经验。一个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个人与外界的任何接触都在不断地创造和验证个人构念。

 

    二.个人构念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的活动都是受到他个人所用以预测事件的结构所指引。凯利不认为过去的冲突与外在刺激是塑造行为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我们与过去经验间的关系,只限于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发展个人建构与对未来之期望的时候。

 

    三.个人构念理论的 11 个推论

 

    1.建构推论(construction corollary):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2.个别推论(individuality corollary):人们对于事件的建构过程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点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3.组织推论(organization corollary):每个人为了预测事件都会发展出一套特殊的、包含各种建构顺序关系的建构系统。先后顺序或是层次关系,可灵活运用。

 

    4.选择推论(choice corollary):个人基于所预测之较大延伸可能性与本身系统之定义,在二分建构中做选择。 即如果……就会,如果不……就不会。

 

    5.二分推论(dichotomy corollary):个人的建构系统是由有限的二分建构所组成。

 

    6.分裂推论(fragmentation corollary):个人可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建构系统,而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并不兼容。

 

    7.范围推论(range corollary):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

 

    8.经验推论(experience 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会随着个人持续对于事件的重复经历而做出解释的改变。

 

    9.调节推论(modulation 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受限于该建构对适用范围内的可渗透性。如,如刘翔的强项是100米栏,那么对于他来说,400米竞走就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100米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如果一个教徒及其信奉天主,那么天主对他来说就具有强渗透性,也是最不同意调节和改变的,相反具有弱渗透性的建构则比较容易进行调节。

 

    10.共同推论(commonality corollary):两个人对于经验的建构相似程度,代表其心理历程与他人的心理历程相似。

 

    11.社交推论(sociality corollary):生活于同一文化的人,会以相似的方式建构经验。人们能够理解他人建构历程的程度,决定了他也包含他人在内的社会历程中的角色扮演。

 

    同一些心理学家一样,凯利也把他的理论运用于心理治疗方面。凯利根据他的个人构念理论,发展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设定角色治疗。所谓设定角色治疗(fixed-role therapy),是指心理医生为情绪困扰者设定一个易于他目前自觉的角色,然后协助他去扮演。如此做法的目的,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只从旁协助,给予支持,不对情绪困扰者的行为施以矫正,只希望让他自己在认知改变中自行治疗。此一观念和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思想颇为一致。

 

     和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心理障碍,是因为他们的建构系统有了毛病,而不是过去的创伤经验造成的;那些经验只能用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建构世界,但却不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他看来,心理疾病患者就是拙劣的科学家,他们在缺乏有实证经验的情况下,不断作出相同的预言。因为他们的建构系统不能正确地预言各种未来事件,因此焦虑便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当他们无法预期未来事件时就感到焦虑不安。为什么人们的建构有时不能准确的预期未来的事件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建构不具备可参透性,这样,人们就不能从新的经历中学习新的知识。没有这种学习与建构的不断完善,人们预期未来的能力必然降低,人们因而越来越难以控制和驾驭自己的生活。

    

    凯利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无他,就是帮助患者建立新的建构,高速建构层次,完善原有的建构,以便能够更好地预期事件,换句话说,也就是训练患者成为更好科学家。

    治疗者第一步要做的是采用角色建构测验法弄清楚患者眼中的世界建构是怎样的。可以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测验,以便获得有关自己建构系统的信息。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形成有用的建构。如果患者的建构看上去比较松散,就让他们把建构搞得紧凑一些。与此同时,还可给患者一些有用的范例作为仿效的标准。

    

    治疗者的第二步是固定角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一种人格模式,要求患者把它表演出来,即要求患者去扮演与他本人所知有显著差异的另一个人的人格。凯利鼓励患者像试穿一件新衣服一样试用一种新人格,促使患者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行动,以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并就此变成一个新的人。这种疗法与心理剧疗法大体相似,其核心就是要让患者在生活中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按新的角色去思想,去行动,直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的角色而加以内化,这样,其心理障碍便迎刃而解了。

    

    凯利特别强调,心理障碍最好用理性的方法来治疗,即告诉患者如何去对待他的困难,并用新方法去重建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要让人们重新回到生活应该有的方向上。'

    

 

例如,某个妇女形成这样的构念:“我的丈夫是一个懒惰的人”,如果发现丈夫懒惰的事实,她会因构念有用而感到满意;如果发现丈夫勤奋的行为,她会因构念无用而感到不安.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形成构念和验证构念.构念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人就会受其制约.

 

凯利发现,教师在诉说有关学生的问题时,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说明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一个妇女在诉说丈夫的问题时,实际上更多地是在暴露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丈夫的问题.这个妇女对事情的看法才是问题,因为这种看法不是出自事情本身,而是出自她的构念.

 

构念是由个人选择的,有的人在狭窄的经验中生活,他们的构念是封闭的,制约性的.另一些人则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他们的构念是开放的、创建性的.另一方面,有的人选择的构念是积极的,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有的人选择消极的构念,他们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消除无效构念无效构念即不能正确预测生活事实的构念,其真实根源来自焦虑、恐惧及威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