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防御机制——隔离(Isolation)

 营养时光 2018-03-02

隔离(Isolation)

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此处所讲的事实,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病人的反移情有时候是以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隔离机制与理智化关联密切,会放在最后做单独介绍。

· 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或者说“大姨妈来了”;

· 人死了叫“仙逝”“归天”“长眠”,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不祥或太悲哀;

· 有人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曾在一家饭店的男厕所标识用“观瀑亭”、女厕所标识为“听雨轩”,也都是一种隔离;

· 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的故事却说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让自己觉得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 谈恋爱的男女,为减少肉麻的感觉,不说“我爱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



两件事情,如果将之联系在一起,会得出令当事人感到不好的结论。为了不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他有意隔离这两件事情,使自己内心有一个平衡、安静。这是内容与内容的隔离。

如:一个小孩,她父母吵架了,母亲在一旁哭,父母在给一个陌生女人打电话,言语充满暧昧。如果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则是父亲有外遇了,家可能被毁。小女孩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将这两件事不做联结。

或者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会让自己不愉快的,于是,将外显的表情与内容不相符,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如:笑着说一件伤心的事。这是内容与情绪的隔离。如果放到情感障碍里讲,该说这是表情倒错。

与否定机制相比,中国成语中的“掩耳盗铃”更像是自骗的隔离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