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ucation 【爸妈营说】 本文是今天【教育专题】的第 2 篇 关注“爸妈营”,在主菜单回复“教育” 可查看156篇【教育专题】好文 “你的好朋友是谁?” 我在帮儿子填写学校发的成长手册。儿子一口气说了5个人的名字。有男生有女生。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几个人是你的好朋友啊?” 儿子说,“他们要么学习好,要么体育好。” 我又问,“为什么你选择学习好和体育好的同学做朋友啊?” “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啊。我们班上只有丁某某的数学比我好,我问他怎么学的?他说除了上培训班,他回家数学练习做得也多。还有赵某某的英语比我好,我也问他,他在某某辅导班了,和他一起上课的还有两个同学。” 我赶紧网上搜索了一下那家培训机构。 下午我就带儿子去了那家培训机构。交了2万块,报了名师班。回家路上竟然遇到了正赶去上课的儿子的同班同学。 儿子心满意足地说,“我虽然报得晚,但这是最好的班,太幸运了!” 现在的娃都怎么了?主动要求家长给报班!我是看不懂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逼他报的呢。 到目前为止,我家儿子报了:1个数学班,3个英语班(2个线上偏口语,一个线下)。一个足球班,一个机器人班。新学期学校还安排了一个吹小号的班。 晚上,张医生在客厅的黑板上,列了孩子寒假课程安排,排得满满的。 我说,“这那是课表啊,分明是满墙的钞票嘛!” 我和儿子商量,你这课太多了,要么减少几个?你看足球和小号会冲突,要么留一个?儿子不同意。小号是学校安排的,所以只好每周牺牲2节足球课。 机器人班是从幼儿园开始上的,3年快上完,结束后我们不打算续报了。 英语之所以3个班,是因为我选择时习惯做比较。两个口碑不错就都报,哪个上下来感觉更适合,就保留续报。因此后面会淘汰一个,只剩一个网络口语,一个线下班。 数学只报了一家,从入学时的提高班到现在考入尖子班。这是儿子最自豪的一门课,所以还会继续保留。 幼儿园时,就被一个以足球为特色的小学教练挑了去,但纠结一番还是回到以学习为特色的公办学校读的。后来孩子实在喜欢,又外面报了足球课,教孩子的是申花队的职业球员。 至于小号,是刚刚被学校乐队选上。还没开始练呢。昨天刚交了买乐器的钱。又是接近5千块。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我家很“鸡血”。 对不起,还真不是。 我老公的表妹家可比我家要“鸡血”多了,小表哥在民办小学读四年级,除了我家这些辅导班,人家还有围棋,已经考到业余6段;把足球换成篮球,还有语文辅导班、唱歌辅导班......比我们大2岁,向我儿子这么大时,人家已经读英文原版书了。听说,在他们班级里,小哥哥顶多算个中等...... 我有一个校友,上一届的师兄,女儿幼儿园大班。师兄给娃报了10个班!10个班啊!大班语言力、表现力、名校班、记忆力班、难度提升班、大班综合、数学、自然拼读、面试冲刺、乐器是琵琶。 我问他,你为啥一口气报这么多? 他说,因为大班才开始报的,所以起步晚了,只好冲了! 我问他,你这战斗机,排得开啊? 他回答,没办法,一天3个,幼儿园老师都有意见了。 和他们相比,我简直是在“耽误”孩子。好吧,我总是安慰自己,自己家是个普通娃,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 很多人问我为啥不生二胎,一个养起来都这么“奢侈”了。两个真养不起。就算钱不是问题,那精力呢?表妹嘴里的鸡血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全职太太,有钱有时间还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家长去赚钱,就没时间陪孩子。 花了时间陪孩子,就少了时间赚钱。 有钱有时间,你还得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学乐器。最好是十项全能。 “娃“,这个奢侈品,既花钱还花时间。问题是,你还不能等,必须跟着孩子成长的时间节奏来。 现在我们无论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甚至出差,大家都会问,几号几号,你家孩子有时间嘛?大家心照不宣。家里的日历是孩子的日程表。(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好在我是个乐观妈。默默中,依然会告诉自己,这叫“快乐教育”。 孩子可以学得辛苦,但不要让孩子学得痛苦。这一点,是我一直奉行的教育准则。 因为无论什么东西,学好都需要下功夫、都需要辛苦。但若是孩子自己要的,那就仅仅是辛苦,而不是痛苦。 若孩子自己不乐意学,家长强迫去学的。那孩子不但辛苦而且痛苦。这便是其中的根本差别。 至于家长的作用,我也在不断平衡和总结经验。 从开始想搞定学区房,到最后还是选择在家附近上了普通公立学校。好班级比好学校更实际,好老师比好班级对孩子影响更大。当然,如果确实是很牛的牛娃,那么能读重点学校显然更合适。总之,择校方面,我的原则是一定要匹配孩子的天资和成长阶段。我家儿子绝非早慧型,因此现在这所公办学校,倒也匹配他的成长。 教育的大环境,作为家长能改变的并不多。在上海,现在就是这样的环境。功课好不是目标,是门票。在此基础上,才要比,体育要好、还要懂点乐器,会点画画,搞得了机器人,做的了PPT,上得了台演讲,做得了市场调查…… 未来的竞争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所以就什么都要会。中产阶级的焦虑就这么来的。 我突然想到当年嫌房价贵的例子来,20年前说房价天价,现在翻了10倍,反倒没人说天价了。为什么?因为习惯了,内心接受了这个事实。 教育也一样,我读书那会儿就说教育制度这不好那不好,要减负,减负减到现在,负担是更重了还是更轻了?最后大家是不是还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社会的竞争,已经从原来单一为度的学习竞争,扩展到更多领域的竞争。 教育这事儿,谁也不敢拿自家孩子做“小白鼠“去试验。尤其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在我们暂时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的前提下,营造相对好的小环境才是每个父母应该做的。 在这方面,我有三个心得和原则分享给大家: 1) 以身作则。这点不得不说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平时回到家我和张医生都是在学习,要么在工作。孩子也尽量在学校自己完成作业,甚至课间别的同学玩,他也会自己做作业。因为他知道,放学后,要去踢球。这个时间需要他自己省下来。晚上回家吃完饭就是复习功课,爷爷陪他复习功课,有问题再来找我和张医生辅导。算下来,奶奶是最不爱学习的,但奶奶有一点做得特别好,绝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想看电视就提早回家去自己家里看。 因为整个家里没人玩,孩子就不会攀比,凭什么我学习你们玩啊? 周末早上孩子起床后,吃完饭,就自己做作业去了。做完作业,搬个小板凳,跑到我书房里来自己搭积木或者看课外书,也不会吵我。 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则,比强行要求孩子来得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2)激发兴趣。我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当然这也可能是缺点,容易泛而不精。但好处是,我对任何新知都不排斥,并能发现不同知识的美妙之处。比如吹小号,我压根没接触过,可我有信心啊。哪来的?因为我曾经无数次从零开始学一门课,还可以学得还不错。所以,如果家长“举重若轻”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孩子。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说,“这个很难,这个很辛苦。” 孩子还没开始学,就被家长的情绪给影响了。其实对孩子来说学什么都一样。所以,知道为什么有的家长认为难的科目,孩子也往往学不好了嘛?因为孩子还没学,就被家长的情绪给传染了。 当遇到困难时,我会给儿子说,一定是我们没找到窍门,一定是还有其它什么好方法我们还不知道。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没时间担心,而是直接去探寻方式方法了。 另外,绝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生活,把知识变得有趣的做法就是和具体生活相联系。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一但建立了这些联系, 学习就是一件主动“探索”的过程。将充满乐趣。 3)鼎力支持。无论从资源还是方式方法,甚至是情绪上,父母作为合作者、支持者、教练员,都要给到孩子安全的、坚定的、无条件的支持。这些支持除了时间、金钱、心理,还有允许孩子犯错。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成长的本质就是在逐渐学会正确,找到适合的生活方式。 说完孩子,我自己也要列一个寒假工作表去了~来应对我家的“碎钞机”。 作者:王语华,十年市场老刀,熬成资深品牌定位咨询师,带娃去考研,毕业为自由而生的创业者,经历过生死,而转向探索人性的心理咨询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