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背诗 | 春游

 航行大海靠舵手 2018-03-03

春游

宋·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王令(1032——1059),字逢原,五岁丧父母,随其叔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17岁即自立门户,自谋衣食,以授徒为生。诗得王安石赏识,王并把其妻之从妹嫁给他。次年王令病逝,年仅二十八岁。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贫困交集中度过,由此决定了其诗的题材取向:悲贫苦其涕下,哀苍生而泪垂,甚至也决定了其为诗风格:峭拔劲健,沉挚悲苦,深受韩愈、孟郊等人影响,但由于天不假年,他还来不及把自己的诗进一步刮垢打光,就已长别人世。


注释

1、春城:大约指王令的家乡扬州,诗人在诗中将其称为春城。

2、层台:也即层层楼台之意。

3、若何:为何。

4、无个:没有一个人。

5、解:懂得。


简析

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王令是个似乎能把地球当皮球踢的人,然而这首诗中却不见他气概阔大、峭拔劲健的风格,而蛮像一个多愁、忧郁的年轻人,我们来看一下。


“春城儿女纵春游。”


春城大约指的就是扬州,王令的家就在这里。扬州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它处于大运河沿岸,水陆交通畅达,聚集了一大批全国最富有的盐商,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销金窟”,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正是古代诗人对这所富裕之都的感知和认知。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春城儿女,在某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放纵身心,出外春游,又该是怎样的景象,想必大多数的读者亦完全可以想见。

“醉倚层台笑上楼。”


大约在扬州的各种文化中,“艳情文化”和“酒文化”是个永远都无法逃避的主题。关于这一点,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应该是个最好的揭示和注脚,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何扬州的儿女出外春游,必然是喝得醉醺醺的,然后醉倚层台,笑登层楼,纵目郊野,玩赏春光,其实到底是赏自然界的春光,还是赏秀色可餐的春光,这一点大约也是存疑的。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满眼的落花有多少意绪、思致,却为何,却为何,没有一个春城儿女懂得这沉沉春愁?


很自然的,一个词划过我的脑海,王先生也不知哪根筋弄错了,对牛弹琴,这不是对牛弹琴吗?他居然要求春城的富裕儿女,去懂得春愁,品鉴春愁,按说王先生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经验应该十分丰富,他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那么剩下来的唯一解释就是,王先生“言在此而意在彼”,他其实并不关注春城儿女是否真有春愁,而只是想借此说明,众人皆醉而他独醒,他正满腹的春愁,急欲找人一诉呢,那么王先生又有怎样的春愁呢?


一般而言,我国古诗词中的春愁大约有这样三层含义:


第一层,正如杜甫所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一片花飞,就能感知到春光正在减少,更何况满目花飞,那春立即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正是一种惋春惜春之情,春光难永驻,美好的东西总是暂时的。


第二层,正如韶光难永驻,人的青春也是难永驻的,对于王令这样一个心比天高而命比纸薄的人,无疑对此体会得更为深刻,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他怎么会甘心碌碌无为,徒自虚耗岁月,他还期盼着哪一天天心回转,整个大宋王朝重现太平盛世呢。


第三层,由个人的抱负难展,延伸拓展向更宏大的命题,当时北宋王朝日见危殆的内外形势,王令虽是一介穷儒,但他的心中无疑装着整个天下,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既然不能让整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去享受那清凉世界,我王令又何忍自己一个人去游乐享受,而不顾天下之人的疾苦、安危呢?他亦曾经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坐将赤忱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坐在家中的我王令却忧虑整个天下正处在赤热难耐之中,又哪里能够借得清风,赠给这普天下的劳苦大众呢?


一颗赤子之心,一腔赤忱之情,然而除了王安石,又有谁赏识并看重他呢?没有人,就如夜空中忽然滑过的一颗耀眼的流星,王令这个天才诗人,年仅二十八岁,就消失在浩渺的历史长空中。


历史中有很多沉重的命题,诗词史上,也有很多沉重的话题,对于诗人本身来说,无疑是个悲剧,而对于诗词史来说,某种角度上则未尝不是个幸事,因为正是通过诗人的痛苦、焦虑和无奈,我们才最大程度的读懂了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因而也就相应的读懂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是为诗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