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二)

 涤砚堂 2018-03-03


启明按:昨天发布的《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一)》主要说的是汉魏的笔法特点,今天梁三日老师给大家讲的是晋唐书法作品的笔法特点,图文并茂,而且梁老师还是边演示边解说,非常容易理解。启明依然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今天主要讲晋唐笔法,一部分是晋人的笔法特点,另一部分是唐人的笔法特点,晋人无非是以二王为代表。


不过,我们得先看陆机的《平复帖》。



藏锋真的做得好,但是笔有点秃。

一下笔已然做好藏锋了,收笔也是自然空收。



转锋略微带点侧。

但是跟二王相比,笔法简单。

但是相对来说已经不简单了。

我们看笔法的变化,主要不是从线形态,而是从线方向。




逆着进入,卷着进入,不是直接下笔。

是否这样卷,是笔画是否凝练的标志,这个动作其实是非常小的。



注意,这些地方都是卷的,我们大都写成顺着进。注意标红的部分。



这个点也是卷了的,右边的也是。

我们追踪线条运动的轨迹。

发现笔法有明显区别,手势区别开来了。



看,这一横有个反旋的动作。


再看索靖《出师颂》,据传未必是索婧的,但是是晋人的东西。



出师颂》

笔画出入之际,变化非常丰富。



跟昨天那个包世臣的比。

索靖的这个笔画,幅度不一样,动作不一样。



细节非常丰富,控制能力很强,手感很棒。

元代赵孟頫用笔很厉害。

但是跟这个比还是相对简单。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晋人的特点就是细节很丰富。


把王羲之讲透了。

晋人的笔法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他是晋人的代表人物。


2.晋人的笔法的第二个特征:是出手没有固定规律


和唐人相比,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套路。



王羲之《孔侍中帖》


在我们书法班这个帖一般用来做笔性练习。



第一笔细节非常丰富,你看他的下笔。

做了好几次细小的动作。



第二笔则极为简单。


这两个起笔就奠定了本帖的风貌,极其绚丽极其简单的结合。



这个是典型的晋人的折法

笔锋立起来就往下走。



一号和二号的右肩注意变化



收笔一个圆转含蓄,一个倔强刚劲。



形态上,“十”是缩脚,“七”是缩头。


启明注:由此可见王羲之天才般的造型能力以及梁三日老师读帖之细心,都是细致入微的。



第一笔是方笔,第二第三是圆笔。



这一撇用右上的面着纸。





晋人用笔非常活脱。

八面出锋。



笔分八面示意图



最后一个是圆笔,一个是方笔。

临帖的时候不要两笔都是圆笔。



一点是点下去后立起来,转是一个绞转。



那一撇用笔的右上面着纸。



注意,这个钩画两个拐角。



带着逆势起笔。

显得凝练。



“侍”字中“寺”的三横的起笔反差很大。

每一横起笔都不一样。

对比度很大。

丰富性很强。

这是王羲之的写法。


用笔的法则:

铺锋,笔锋无处不到,中锋,回锋……

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笔性发挥得很好。

但是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形。



注意最后一笔笔锋要立起来往左边带。



这里第一个转是纯圆转。



一个顺转,一个反转。

后人更喜欢做反转的动作。

手相对固定。

但是王羲之似乎没有完全固定的手势。

以王羲之为首的晋人,出手没有固定形态。


这里要反转。



明清的人更喜欢用毛笔的右下那个面。

王羲之用的是左下。

晋人用笔的变化。

一方面是审美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笔性的需要。


更多的是关注笔锋与纸的接触时的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充分发挥笔性。特别有现场感,非常鲜活。


鲜:完全按照现场的感觉来。

活:活脱,不落俗套。



今后我们会拿唐摹本和清代阁帖对比,你会发现王羲之的有很多不规范的,不固定的形态,通过后人的翻刻,逐渐有了规范的形式。


启明按:这里启明不得不提一下日本《二玄社中国法书选(全套60册)》和《二玄社原色法书选(全套49册)》这两份字帖,我自己在我的老师那里见过日文版的,非常精到,墨色的光亮暗淡变化都能表现出来,但是国内很多出版社的难以做到。这些字帖启明的公众号可以回复“原色法帖”和“中国法书”获取。



王羲之的就是极富有变化的。

比如兰亭序,很多笔画几乎没有雷同的。


比如截图区域的这个转角。

当然你可以对比别的,比如横和竖。


但是手势还是很稳定的。

还是可以总结出笔法的规律的。


总的来说。

王羲之的笔法。

独步天下,举世无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信你可以拿后人的帖。

或者你自己临的去PK。


所以说,王羲之的高度我们只能仰望,惊叹一千多年前古人的艺术思维已经达到这个高度,当然也可以横向对比,那时候的雅典、希腊,文学艺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所以从这一点看,人类文学艺术水平高低不一定和经济水平高下有很大关系。



——中场休息——



放的是梁三日老师的《201503梁春临王铎草书八尺条幅1》视频。



——回来——


我们开始讲



我们先看隋代智永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虽然是隋代人,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我们更愿意把他放到唐人里讲。


第一是智永的笔法足够精到,细腻。

用笔细节非常多。

另外他的手法非常固定。

这已经是唐人的特征了。

从唐开始。

书法的套路就开始一套一套的出来了。

比如颜柳欧赵都是有固定的程式。



大家看这样的用笔,他的相似度就很高了。

手势比较固定了。

每一个笔画几乎每一次都是一个程式。



表现出有固定的形,固定的规律。



规律的彰显就是法的建立。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套路。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套路。

比如欧有欧法,颜体有颜体的法。


各种套路有没有共同性呢?

请参考《笔性与笔法》一文和教学视频。



后来赵孟頫,董其昌的。

很多都被智永甩几条街。

我带的书法高考生里有学赵的和学智永的。

明显感受到学智永的同学更好。



欧阳询的《千字文》。

《千字文》一般都是写出来当教材。

推广书法用的。


这个相对他的手札,套路很明显。

但是用笔的精到和丰富程度也是很厉害的。


凡是写欧阳询千字文的。

一般结构都紧凑,用笔很精到。



这两个(启明注:智永《千字文》和欧阳询《千字文》)可以搭配着写,欧阳询比智永还有营养,但是这二者比赵孟頫的营养又丰富些。


由此可见,唐人的笔法已经注重程式化。

注意归纳规律。

张即之是宋代人。

但是笔法的细节比唐人就要差很多。


苏黄米蔡笔法很丰富,很精到,但是往下的就不要与之相提并论。所以说唐人的书法以法度著称,唐人的技法也足够多,很耐看。



后来赵孟頫也很喜欢学欧的这种下笔。

每个起收都交代很清楚。

很容易找到规律,容易上手。

具体到唐楷。

我们不得不提褚遂良的《阴符经》。


这是唐楷里边用笔最活脱的作品之一。

但是也是已经有明显规律的。



虽有人说这是伪作。

但还算得上是下真迹一等的好东西。


他运用笔锋的才气还在智永《千字文》之上。


智永很多时候是顺着发力的。

褚遂良则大量利用逆顶发力,循着逆势。



逆回来再出。



他特别喜欢倒下去立起来,弹出来。

大家注意看这两个圈。



这一撇,立起来再撇出。

做笔法训练,这都是首选作品。

褚遂良喜欢用逆势把笔锋立起来。



转角处立起来再撇的。

借助逆顶的动作将笔锋弹出来。

智永则更喜欢顺着来。


这里他用立锋的频率很高。

已经很接近王羲之的手札了。



一钩也是立起来然后换了一个锋面出钩。



那一点用笔的左上面入纸。

很像王羲之有木有。


虽然他的变化很多。

但是还是很容易归纳出规律。


我们再看颜真卿



立锋。



这里的竖画要特别注意。

用到反旋,内擫。

方形标注的是错误写法。

圆形的标注是正确写法。



看上边那个红圈。

是典型的内擫法。

下边那个红圈。

是典型的外拓法。


启明注:关于内擫和外拓,可以参考启明书法博客的《什么是内擫?什么是外拓?(附图片解释)



外拓和内擫结合来用了。



欧阳询《千字文》很紧。

内擫法居多。



但是也大量充斥外拓。

不要认为欧阳询这里全都是内擫。



看颜真卿。

“为”字的竖画,竖画以及下边那个竖画。

分别用了内擫—内擫—外拓。

这是在讲结构了。



这个“四”。

外边是内擫,里边是外拓法。

所以颜真卿不愧是造型大师

不仅仅是人品好,不仅仅是大官。

别一说颜真卿就说人家人品好~



内擫和外拓,对比很强。

唐人的东西是以程式和法式为标签的。

包括欧颜柳都是此类。


但是还有一些作品是超越法式的。


比如颜真卿的行书跟一般唐人的行书就明显有拉开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固定的出手的规律,或者说规律不是那么明显。



铺毫,使转、立起逆收,都具有。



看这个两个“土”,两个“门”,很活脱。


写字有情绪波动并不奇怪。

比如我学生写请假条。

“请假条”三个字都是工整的。

“尊敬的老师,您好!”也是工整的。


但是到了最后签名,就很草了。


这样的最终不能算是好作品。

是因为笔墨的语言不够精彩。

最终是看笔墨的形式语言的。



只有不太懂书法的会特别纠结情感。

也喜欢用情感做文章。

而很少纠结笔墨的语言。


比如台湾的蒋勋就喜欢纯粹从情感来解读。

比如他的《汉字书法之美》



从情感角度对书法作品来做注解。

文学性很好,适合希望了解书法的人群来看。


但是对书法在行的人。

则会觉得他不太懂书法,不太懂写字。


《祭侄稿》能超越一般唐人作品,在于他超越了法度。对我们来说,我们主要看笔锋接触纸的那些灵活变换的动作,看笔法的丰富性。


实际上颜真卿的楷书也是很活脱的。

尽管法度也严谨。

他的老师褚遂良(张旭)的《雁塔圣教序》。

捺画都很有不同的表现的。

虽然是奉旨书写,但是他还是写得很活脱。

由此可见他对自己有多么自信。


所以我们说唐人是仅次于晋人的又一座书法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