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背景是最近中国官方(即广电总局电影局)选出了代表中国参加竞逐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影片——《狼图腾》,按照往年的惯例,似乎官方选谁就是谁,我们很少在公开场合听到异议和竞争,但今年不同。在《狼图腾》中选的新闻传出后,贾樟柯在微博发言,希望自己的作品《山河故人》也能获得申请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贾的措辞,他在暗示申奥并非自己的主意,而是出品公司的建议。

同时,《山河故人》出品方表示愿意在所余无多的时间内,安排影片在商业影院公映七天,以便满足申奥的条件。
《狼图腾》制片人王为民见状,就语带讥讽地说了这么下面这番话:

中间过了几天,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只见贾樟柯发微博表示退出竞争: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狼图腾》代表中国「申奥」已成定局。由于不掌握内情,我在这里不打算对双方谁是谁非发表意见,以上只是客观陈述事件经过。
不过,若是仅从申奥成功概率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狼图腾》和《山河故人》都不是很有希望进入最后的提名名单,谁去都一样。
今天就来说说奥斯卡外语片奖,和中国的「冲奥」历史吧。
一般认为,奥斯卡是一个主要针对美国电影而设的奖项,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不太准确。至少名义上奥斯卡是一个面向全世界范围的电影奖,只不过它是以美国人视野出发的。它的提名规则不区分影片国籍,只要满足一定的上映条件即可入围,但在现实操作中,因为评选人士的身份以身处好莱坞的美国电影工作者为主,导致它所评选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美国电影,只是偶尔点缀外国影片,所以不妨将奥斯卡定位为「美国人眼中的世界电影」(结果美国人眼里还是只有好莱坞)。
纵观奥斯卡80多年的历史,只有很少几部外国影片曾被提名最佳影片,如较早期的让·雷诺阿的《大幻影》在1939年入围,但输给了弗兰克·卡普拉的《浮生若梦》。奥斯卡在50年代之前也设立过针对外语电影的荣誉奖,但当时对这个奖项很不重视,直到1950年代后,艺术影院在北美兴起,欧洲电影(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代表)大举输入美国,奥斯卡官方才意识到应单独辟出一个外语片奖来,应对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潮流。
 击败《大幻影》的《浮生若梦》
奥斯卡外语片在所有奥斯卡奖项中是一个另类。它是按照出品国家来申报的,但获奖者却是导演个人,而强调对语言的判断又甚于国别——影片主要的语言不能是英语。于是英国就很尴尬,该国历史上申报奥斯卡外语片奖的次数不多,申报记录里有威尔士语影片、土耳其语影片、西班牙语影片等等,前提是这些影片都由英国出品。
1957年,费德里柯·费里尼凭借《大路》夺得第一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一跃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美国电影圈内人士那时候排外思想严重,常年主持奥斯卡颁奖晚会,也是资深喜剧演员的鲍勃·霍普说过这么句话:「我觉得我们对外国电影慷慨得过头了。」
继费里尼之后陆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还有市川昆、雅克·塔蒂、亨利-乔治·克鲁佐、罗曼·波兰斯基、维托里奥·德西卡、雅克·德米、路易·布努埃尔、黑泽明、弗朗索瓦·特吕弗等电影大师。1970年,科斯塔-加夫拉斯的政治惊悚片《Z》不仅获得最佳外语片奖,也被提名为最佳影片,这是很少见的特例。
进入90年代后,由奥斯卡公关专家米拉麦克斯负责发行的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合拍电影《邮差》获得了最佳影片的提名,三年后,米拉麦克斯如法炮制,再将意大利战争喜剧片《美丽人生》送入最佳影片提名名单,并赢下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男主角两个重要大奖。
 《美丽人生》
业内人士认为《美丽人生》给奥斯卡的理念和取向带去了巨大冲击,以前也有外国演员因为出演外语片得到演员奖提名,如《征服者佩尔》的马克斯·冯·西多,还有《邮差》的马西莫·特罗西,因为奥斯卡也要伺机表现对外国影人的友好,但直到贝尼尼的出现,外语片才真正在美国普通观众那里受到欢迎。《美丽人生》精准地击中了每个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那处地方,它刷新外语片在北美的票房记录可为一证。
2001年,更大的轰动由华语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造就,此片能加入最佳影片的角逐,得益于索尼公司的精心推广,它取得的1.3亿美元票房再次刷新了外语电影在北美的票房记录。影片获得的10项提名仅次于《角斗士》,并最终赢得4项,追平了英格玛·伯格曼《芬妮与亚历山大》创下的记录。
能取得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至少要在本国受到欢迎,最好也能在其他国家取得不错成绩,要是能在美国叫好叫座,那就更加保险了,比如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西班牙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莫不如此。
然而例外情况也时有发生,2002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居然输给了波斯尼亚的《无人地带》,这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波斯尼亚当时全国都没有几家电影院,就靠着发行商带着两台杜比放映机在体育馆和公共场所巡回放映,最终取得215万美元票房,可见《无人地带》真的拥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无人地带》
多数时候,能进入奥斯卡视野的外国电影主要来自几个老牌电影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典,以及亚洲的日本,但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第三世界国家电影崛起,古巴、波多黎各、印度、乌拉圭、越南、阿尔及利亚、巴西、伊朗、阿根廷等国的电影也纷纷走上奥斯卡的大舞台,来自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也是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股势力,但迄今为止,除了《卧虎藏龙》外,华语电影尚无太大收获,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就来谈谈中国的「冲奥」历史。
中国内陆从1979年开始选送奥斯卡外语片,第一次提交的是肖朗执导的《阿凡提》,影片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说改编。老实说,作为冲击奥斯卡的选择,这有点怪。
后来,中国官方的选择思路大致在两种取向中摇摆,一种是选择政府认可的主旋律或正面表现中国进步的电影,如《孙中山》《开国大典》《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黄河绝恋》《云水谣》《筑梦2008》,另一种是艺术上较为出色,或在欧洲电影节上已先行斩获大奖的艺术电影,如《芙蓉镇》《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红樱桃》。很显然,前一种路线几乎不可能得奖,后一种路线更靠谱一些,但目前也没有斩获。
 《卧虎藏龙》
奥斯卡外语片奖存在比较固定的倾向,从审美趣味上来说,比欧洲电影节要保守、狭隘得多,所以奥斯卡外语片奖绝对不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衡量艺术的尺度,它仅仅是一个知名度高的奖项而已,这个前提我们最好认识清楚。
这样看起来,我觉得中国官方的选送思路在大多数时候和奥斯卡都是错位的。但这种错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不知道,也许兼而有之。选择那些明显不可能得奖的主旋律电影,是希望它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形象吗?或是出于一种政治安全的考虑?至于能否拿奖并不太看重?在此不妄加推断。。
中国选送奥斯卡次数最多的导演是张艺谋,至今共七次,其次是陈凯歌三次和冯小刚两次。这三人还分别被香港选送过一次,张艺谋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是《霸王别姬》,冯小刚是《夜宴》,所以个人总计次数各为八次、四次和三次。
张艺谋作品第一次被选送冲击奥斯卡外语片是在1988年,当时《红高粱》已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国际国内都极为轰动,是西方世界认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起点,被选送无可非议。但或许是由于美国人仍对中国电影太过陌生,《红高粱》没能入围最后的提名,这也被一些媒体视为遗珠,那年得奖的是丹麦影片《征服者佩尔》(金棕榈奖得主)。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征服者佩尔》获奖是合理的选择,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佳作。
 《红高粱》
1990年,《菊豆》是张艺谋第二次冲击奥斯卡。这部影片的投资来自日本,后又得到西方电影节的青睐,在那个敏感的年份,这似乎让它的身份有点敏感。由于文化政策的收紧,《菊豆》未能和中国的广大观众见面,而电影局在向奥斯卡官方提交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生悔意,以繁忙为由代张艺谋辞掉了出席颁奖礼的邀请。或许这种微妙的政治因素反而助推《菊豆》入围了最佳外语片的五部提名名单,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菊豆》最终输给了瑞士、英国、意大利及土耳其跨国联合制作的写实电影《希望之旅》,后者描写偷渡移民的辛酸经历,改编自真人真事,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平实而不煽情,在今天看来水准略显平庸,但却正是奥斯卡投票人最喜欢的那类外国电影。相比之下,《菊豆》用夸张的色调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奇情故事,或许能令少部分人极为喜爱,但对多数人的吸引力就不如《希望之旅》。
1991年,张艺谋凭《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度入围最终提名名单,不过这次是代表香港,最后影片输给了意大利的《地中海》。今天很少有人再提到《地中海》了,也不再有人谈论该届提名中的其他几部影片。单从影片质量而论,《大红灯笼》其实是有机会的,但它的美国发行商Orion公司当时陷入财政困难,只能将全部资源集中主推「亲生儿子」《沉默的羔羊》,《大红灯笼》作为外语片被冷落就不奇怪了,导致这部影片在美国冷冷清清上映了几天,根本没什么人看过,怎么能得奖呢?
 《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在1992年代表中国出征奥斯卡,这是张艺谋的三连击,不过影片没能入围提名名单,那年得奖的是法国片《印度支那》,其余得到提名的还有米哈尔科夫《蒙古精神》等,这本是奥斯卡对东方情调最感兴趣的一年,但朴实无华的农村法制题材《秋菊打官司》显然无法满足奥斯卡投票人对中国的想象和期待。在90年代初的那几年,中国电影官方出于某种考虑,不愿将所谓「表现落后、负面的中国形象」的影片选送至奥斯卡供西方猎奇欣赏,一些在艺术上更加高明的作品不得不让位给官方眼中更加「正确」的影片,例如1993年《凤凰琴》取代《霸王别姬》选送,而后者最终代表香港反而杀进了最后的五强提名名单。
《秋菊》落选后的近十年中,张艺谋因为个人创作调整,一度远离奥斯卡的舞台。直到2002年,他的转型之作《英雄》重新被选送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竞争,并入围提名名单。试想一下,《卧虎藏龙》刚刚得奖,奥斯卡怎么会这么快奖励一部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跟风之作呢?何况政治立场一贯偏左的好莱坞未必认同《英雄》那种为了大局向王权缴械的思想,该年度最终获奖的是德国片《何处是我家》。
2004年,《十面埋伏》又代表中国冲击奥斯卡外语片,这部影片是全面劣化版的《英雄》,既然《英雄》不能,何况是它?那年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极受欢迎,《十面埋伏》没有可能杀出重围。
 《十面埋伏》
2006年轮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汲取前几年的教训,的确在故事上花了不少功夫,可惜这部影片着力展示的阴暗、无情的宫廷杀戮简直和奥斯卡鼓励温情、感动的宗旨背道而驰,又一次没进入围名单,最后获得外语片奖的是宣扬谅解、同情、反思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
从《英雄》到《黄金甲》,加上中间两年穿插的《天地英雄》和《无极》,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刚开始时盛行的古装大片潮产物,观众口碑普遍不佳,但票房却部部高升,大约官方也误以为这些影片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于是频频送至奥斯卡,除了《英雄》拿到提名外,之后完全无人问津,这些千篇一律的历史武打题材,连中国观众也很快看腻,何况美国人?
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向奥斯卡努力。从美国媒体的评论可知,其实他们更偏爱同类题材的《南京!南京!》,认为《十三钗》选择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以外国传教士的视角来讲大屠杀故事明显是在讨巧,且对妓女裸体和艳丽旗袍的展示还未脱二十年前卖弄的那套老调,西方人对这一套早已不卖帐。这年获胜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清楚地展示,异国情调和普世情怀两相结合才是最能打动奥斯卡投票人的捷径,在此基础上,再拼艺术的高度。
 《金陵十三钗》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1993年输给西班牙电影《四千金的情人》是令人惋惜的事,一同折戟的还有代表台湾的《喜宴》。陈凯歌作为中国大陆的种子选手竞逐奥斯卡来得比较迟,他第一次获选是2005年的《无极》,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后来送选的《梅兰芳》从风格上并没有错误,只不过那年竞争对手包括《白丝带》《谜一样的双眼》《预言者》《伤心的奶水》,《梅兰芳》进不了提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实力不足。陈凯歌几年之后的《搜索》再次被选送,这只是普通的商业电影,原本就没希望。
比起张艺谋和陈凯歌来,冯小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低得多,由他出马的话,胜算基本就是零。无论是代表香港的《夜宴》,还是代表大陆的《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离奥斯卡都远得很。
 《夜宴》
最近两年代表中国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夜莺》和《狼图腾》都出自法国导演之手,也许这只是巧合。《夜莺》在国内看过的人不太多,评价也一般,在奥斯卡的竞争中几乎没人提到过它。今年《狼图腾》的前景稍好一些,让-雅克·阿诺的国际知名度不错,这部影片也有奥斯卡外语片需要的那种异域风情和民俗,不过面对那么激烈的竞争,《狼图腾》看上去并没有太乐观的胜算。
 《狼图腾》
这里不妨随意假设一下,如果换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出征奥斯卡会如何?我想那除非是让欧洲人来选,因为科长在欧洲的声名正如日中天,否则在老迈保守的美国奥斯卡投票人眼中还是机会不大。
附中国历年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竞赛的影片列表: 年份
| 片名 | 导演 | 结果 | 1979 | 阿凡提 | 肖朗 | 未提名 | 1983 | 城南旧事 | 吴贻弓 | 未提名 | 1984 | 人生 | 吴天明 | 未提名 | 1986 | 孙中山 | 丁荫楠 | 未提名 | 1987 | 芙蓉镇 | 谢晋 | 未提名 | 1988 | 红高粱 | 张艺谋 | 未提名 | 1989 | 开国大典 | 李前宽 | 未提名 | 1990 | 菊豆 | 张艺谋 杨凤良 | 提名 | 1991 | 过年 | 黄健中 | 未提名 | 1992 | 秋菊打官司 | 张艺谋 | 未提名 | 1993 | 凤凰琴 | 何群 | 未提名 | 1995 | 红樱桃 | 叶大鹰 | 未提名 | 1998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塞夫 麦丽丝 | 未提名 | 1999 | 黄河绝恋 | 冯小宁 | 未提名 | 2000 | 漂亮妈妈 | 孙周 | 未提名 | 2002 | 英雄 | 张艺谋 | 提名 | 2003 | 天地英雄 | 何平 | 未提名 | 2004 | 十面埋伏 | 张艺谋 | 未提名 | 2005 | 无极 | 陈凯歌 | 未提名 | 2006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张艺谋 | 未提名 | 2007 | 云水谣 | 尹力 | 未提名 | 2008 | 筑梦2008 | 顾筠 | 未提名 | 2009 | 梅兰芳 | 陈凯歌 | 未提名 | 2010 | 唐山大地震 | 冯小刚 | 未提名 | 2011 | 金陵十三钗 | 张艺谋 | 未提名 | 2012 | 搜索 | 陈凯歌 | 未提名 | 2013 | 一九四二 | 冯小刚 | 未提名 | 2014 | 夜莺 | 菲利普·弥勒 | 未提名 | 2015 | 狼图腾 | 让-雅克·阿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