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究竟是否存在「酸碱体质」?

 昵称903511 2018-03-03



近年来,有关「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说法很流行。


食物也被贴上「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标签,还有「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酸性体质引发疾病,补充碱性食物可恢复健康」等观点。


那么,人的体质是否真的有酸碱之分?靠饮食真能把酸性体质吃成碱性体质吗?我们听听陈舟医生怎么说。



陈舟 主治医师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肾脏内科



「酸碱体质」的说法的由来


所谓「酸碱体质」的伪科学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有无数个版本。


用20个字总结目前的情况就是「网络不靠谱,谣言蛊惑多,商家推波助,百姓坑害惨。」


「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概念,无论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都不存在,更没有相关疾病的说法。


人体的体液确实有酸碱性之分

但这和「酸碱体质」是两回事


有关酸碱的问题,还记的初中化学里的pH吗,通常情况下,pH是一个介于0~14之间的数,当一种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酸性;当pH>7,说明溶液呈碱性;当pH=7,说明溶液呈中性。


如果是以人的动脉血为样本,测得的pH正常范围是7.35~7.45,这个数值是接近于中性,呈弱碱性;静脉血因为经过了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后,有CO2以及有机酸等物质的加入,与动脉血相比,外周静脉血pH范围约低0.02~0.04,也呈弱碱性。


此外,人体其他部位的体液所属的正常pH各不相同:唾液为7.0左右(中性),胃液在1.0~1.5之间(强酸性),尿液为6.0左右(弱酸性),阴道分泌的液体一般pH<4.5(酸性)。



可见,就人体而言,不同部位的体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中性,有的则呈弱碱性,这和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拿大家熟悉但不了解的「胃液」说一下,胃液之所以呈强酸性主要是含有大量的氢离子,之所以为强酸性是为了激活胃蛋白酶消化食物,酸性环境有利于食物中蛋白质变性分解,还可以杀灭细菌,以及促进下游兄弟单位胰腺和小肠分泌消化液等等。


人体体液酸碱度的不同,与「酸碱体质」并没有对应关系,「酸碱体质」与「体液的酸碱」不是一回事。


即使血液的pH呈弱碱性,也不能成为「碱性体质就是健康必需」,「酸性体质就是万病之源」等说法的依据,真正的人体酸碱及酸碱平衡,有它更深层的意义。


如何科学认识「人体的酸碱」?


现代医学里「酸碱平衡」理论研究认为,人机体中酸碱物质的来源包括食物和代谢生成,以后者为主。


新陈代谢过程中,糖、脂肪完全氧化生成CO2,称为挥发酸,主要经肺排出体外。


而来自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以及糖和脂肪的不完全氧化生成酮酸和乳酸,为非挥发酸,经肾脏排泄。当然,代谢产生酸的同时也产生少量的碱。



人的动脉血正常pH之所以比较精确的保持在7.35~7.45之间,是因为机体主要通过肺、肾脏,以及体液缓冲系统来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其中肺起作用最快,仅需10~30分钟。


肾起作用在数小时以后,但调节作用最强,这也是为什么当肾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微妙的酸碱平衡状态,即使吃的食物酸一点或碱一点,人体自身都能够调节的游刃有余,不会大幅度改变人体的总体酸碱度。


但是在异常疾病或非生理状态下,容易出现酸碱失衡,若人体的血气分析pH<7.35提示酸中毒,若pH>7.45提示碱中毒。


比如说:人在精神比较紧张的时候,会不自主的呼吸过快过深,容易造成CO2过度的排出,导致血液pH升高,形成呼吸性碱中毒。


而患有肺气肿疾病的人,由于肺呼出CO2能力的下降,导致过多的CO2在人体内堆积,CO2与水结合后会生成碳酸,从而使血液中pH降低,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还有,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排酸能力的严重下降,导致像酮酸、乳酸等非挥发酸过多蓄积,同样可以使血液中pH降低,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而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实际上都代表身体器官可能出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肾脏和肺脏的问题。


有些情况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明智的做法是去医院接受正规的医疗救治,而不是单靠吃所谓的「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来「力挽狂澜」。


把食物进行酸碱属性的分类没有多大意义,2016年更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也强调多样化和平衡饮食,没有必要太顾忌食物的「酸与碱」。


当然,也不需要吃所谓的「碱性保健品」来永葆青春,指望靠饮食来调节酸碱平衡,只能是「杯水车薪」,浪费大把的金钱不说,还有可能延误病情,反而害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